一
“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留下这句颇有深意的台词。
意思是,盛唐是由唐诗标注出来的,
先有唐诗,后有盛唐。
相信不少人会认同这个论断。
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犹豫满志,肚量胸襟天下,
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顶天立地,荡气回肠。
盛唐催生了这样的诗句,无数的诗句记录、塑造、铭刻了独一无二的盛唐。
文化与时期的相互造诣,《长安三万里》给出了形象的诠释。
二
本日,我们对文化的重视是空前的——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14亿多人口、GDP天下第二,
然而,对本日文化产品的不知足,有识之士深有感触。
到底若何繁荣当今的文化?
去年的全国宣扬思想文化事情会议,传达了“七个着力”,
关键词分别是党的领导、意识形态、代价不雅观、新闻舆论、中华文脉、奇迹家当、国际传播,
拎出了当前文化事情的重点方面。
每一项事情都不是白给的,无不繁芜、艰巨、盘根错节。
若要大略也可以极其大略,极简到只须要两个字——
产品。
落实这些文化事情,真正触达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说到底,靠的是一件件详细的文化产品——
一条条新闻,一本本图书,一台台戏剧,一首首音乐,一部部电影,一集集电视剧。
用盛行的“第一性事理”来说,
我们所有的文化事情,便是让这一件件产品脱颖而出,
奔赴中国人的生活,
让人们甘心付出韶光、沉浸个中——
让创造的代价在“欣然接管”中实现,
文化的各项、所有、统统功能才落到实处。
从宏不雅观角度看,
培植文化强国,说到底便是——
培植强大优质文化产能。
三
一个行业强不强,就看这个行业有没有量大质优的产能。
手机如此,电动车如此,文化也不例外。
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影视剧,包括我们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
之以是产生了超出本国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就在于建成了具有比较上风的文化产能。
最近,《黑神话:悟空》在海内外引发超出游戏玩家圈层的征象级影响,并非有时。
据《2023年中国游戏家当报告》,2023年海内游戏市场实际发卖收入3029.64亿元,
中国游戏在出海市场的总收入超过1000亿公民币(163.66亿美元)。
无论市场和产能,都高居天下前列。
而文化家当另一大领域——电影,
这两个数字分别是549.15亿元公民币和不敷3亿元公民币。
电影家当和中国游戏家当的产能和产值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游戏家当的优质产能外溢,造就了本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打破。
《黑神话:悟空》征象是一个最新证明——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一定是海内优质文化产能外溢的结果。
只有建成强大的优质文化产能,
才能对内知足公民文化需求、增强公民精神力量,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我们说“丰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若何才叫“丰富”?
各种样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
只假如康健向上的,要什么有什么,就叫丰富。
说白了,“丰富”要靠强大的文化产能、完好的产品体系。
我们假如供应不了,别人的产品就会盘踞这个市场,盘踞这个文化的阵地。
普通地讲,盘踞文化阵地,知足文艺需求,
得有足够多的好作品。
总之,无论对内,对外,
我们的文化政策、文化管理、文化家当,
要头脑无比清楚地聚焦于——
培植强大优质文化产能。
四
若何培植强大优质文化产能?
一要武断信心。
最近暑期档电影票房同比低落43%的新闻让民气忧,
我不那么悲观。
电影生产周期常日在1-2年,
今年放映的电影不少是疫情结束前立项的,
那时,影院不雅观影受到很大影响,家当前景不明朗,
电影投资、立项、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直接导致了目前的优质片源供应不敷,
票房同比低落不难明得。
还有人说,经济下行压力导致消费降级和票房缩水,
这一点,我更不能认同。
前不久,文旅部发布2024年上半年海内旅游数据,
今年上半年,海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
海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
规复增长势头强劲。
有钱海内长途旅游,没钱买一张电影票?
道理上说不通。
这正好解释,人们的文化消费激情亲切很高,潜力很大。
两个行业表现不同,
显然是电影产品和旅游产品生产周期不同导致的。
旅游产品没有电影长片1-2年的滞后效应,
因此更快规复、反弹。
随着2023年投资、立项、生产规复,
估量2025年电影票房会有所规复、提升。
从更宏不雅观的角度看,
2023年,我国人均GDP1.3万美元,
家当经济学根据过往履历提出,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文化消费就会进入繁盛期,
文化家当空间显著增大,
连经济下行期间也不例外,
这便是所谓的“口红效应”。
我武断看好中国文化家当的发展空间。
二要认清上风。
对中国文化的信心还来自于——
弘大的、具有发展性的统一文化市场。
我国电动汽车出口量2023岁首年月次超越日本,跃居环球第一,
我们成为天下工厂,在大多数制造领域制霸环球,
弘大的、具有发展性的内需市场居功甚伟。
经由这个弘大市场考验的产品,
更有实力撬动国际市场。
把巨大的“市场上风”转化成强大的“产能上风”,
是我国制造业屡试不爽的成功履历。
文化领域是同一个道理。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走出去,
要用我们弘大的、具有发展性的内需市场,
拉动文化生产、推动技能升级,
孵化具有强势传播力的文化产品。
从“巨大市场”到“强大产能”的转化,
要靠强有力的家当和企业,
我们要培养文化界的“中国华为”,
肚量胸襟远大志向、节制核心技能、放眼人类未来,
用优质的文化产品引领和做事公民、造福人类。
软实力不限于“文化”,而是一整套“生活办法”。
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让天下接管我们、喜好我们,
关键在于供应一套更好的、包括文化在内的“中国式生活办法”“中国式生活办理方案”。
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已经风靡环球,
中国制造的文化产品正在蓄势待发。
江山是打下来的,民气是争取来的,
文化产能的良好是“卷”出来的,
我们的文化要精进,
这场市场争夺战和民气争夺战绕不过去。
我们有14亿多人口、五千多年文明史,
在当代文化上,理应霸占相匹配的文化份额和文化影响,
这是人类文明互换互鉴、优化人类文化构成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要敢于自我打破。
具有强大优质文化产能的一个主要标志是——
主流文化能够勾引领悟多元文化,并由此产生强大的文化穿透力。
这哀求我们正视多元文化的存在,
妥当处理“一”和“多”的关系,
依照法律法规,该许可的许可,该禁止的禁止,该接管的接管,该转化的转化,
通过这样的办法匆匆成社会共识、减少社会对立、壮大主流文化。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多元文化是社会群体多元化的客不雅观产物,
它是各社会群体(“圈层”)内部的“通用措辞”,
是这部分人群的精神抚慰办法。
处理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系,
便是处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关系。
海纳百川,方成其大。
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领悟转化的。
《东方红》曲子就源于“酸曲儿”,
没有“酸曲儿”,就没有《东方红》。
这是接管民间文化的活气活力,以壮大主流文化的一个例证。
又如,本日如何看待古已有之的鬼神题材创作?
它是不是一定便是迷信的、掉队的?
好莱坞动画片《寻梦环游记》,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鬼故事。
它取材于墨西哥的亡灵节(类似我们的中元节),
讲述小男孩去阴间探求亲人和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
里面有句台词:“去世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一个鬼故事,授予追逐梦想、珍惜亲情的内涵后,冲动了无数不雅观众。
因此,这部“鬼片”就撕掉了“掉队”“迷信”的标签,
在中国、在全天下堂而皇之、风风光光地上映了,
关键是,不雅观众并不因此就相信鬼神。
艺术具有“假定性”,
只要勾引得当,不会产生迷信的误导。
以是,不在于是什么题材,关键看怎么处理。
随着日益走上国际舞台,国际交往越来越深入,
若何用话语表述各类繁芜关系,
比如讲述海内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乃至涉及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
国际上就更多了,斯诺登的故事要不要反响?
巴以冲突要不要说道说道?
在更大的韶光尺度上看,说都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可以选择不说,
但必须要有说的能力、本领和履历,
只有敢说、常说,才会能说、善说。
这便是所谓的“话语权”。
评论家李敬泽有句话概括得好——
“文艺创作不是不要繁芜性,而正好要处理好这种繁芜性。
只有很好地处理了繁芜性,才能够有力地扩大主旋律和正能量的表达场域。”
磨炼处理繁芜性的能力,节制“挫万物于笔端”的本领,
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天下故事,
才能穿透日益繁多的圈层壁垒,
建成具有强大破圈能力的主流话语。
四要向管理要效益
“繁荣文化”靠什么?
微不雅观是创作,靠作家、艺术家,
中不雅观是经营,靠市场、企业,
宏不雅观是环境,靠政策、管理。
那种认为“文学艺术只是创作的事儿”的不雅观点,
看到了有形的作品,却忽略了无形的环境。
的确,抓作品吹糠见米——
《红海行动》《山海情》《长津湖》这样的重大选题爆款作品,
匹妃耦部资源、供应绿色通道,
在社会激荡爱国感情的氛围里势如破竹,
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共鸣和代价共振,
成为征象级作品,
成为“抓作品”的成功案例。
同时我们也把稳到,更多征象级作品——
《三体》《战狼2》《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黑神话:悟空》……
是靠社会呈现出来的,是靠环境孕育出来的。
头部资源和绿色通道的总量是有限的,
“抓”是在存量中挪移,是“转移支付”,
有看得见的成功案例,也有无声无息的失落败案例。
而要供应增量,要成规模、持续性推出强势文化产品,
让精良作品、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冒出来”,
从长线看,关键在“抓环境”。
“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
便是要破这个“轻长线”的局,
通过是非线贯通的计策思维,
优化存量、提升增量,
壮大文化根基、强化造血性能,
表示出“向管理要效益”的光鲜态度。
向管理要效益,
须要聚焦“培植强大优质文化产能”,
不仅为“康健”卖力,
也要为“发展”卖力,
不仅要在方向上引领、底线上监管,
更要推动文化各领域各行业壮大、兴盛,
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历史将会证明,文化发展成功不堪利,
关键看能不能“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比如,有人提出古装剧偏多、历史剧少见,
有专家认为,这种情形涌现的一个主要缘故原由是,
古装剧可以通过虚化历史背景,减少内容风险;
而历史剧创作难度大、内容把握难,因而投资风险大。
没有投资自然就没有创作,
“加强历史剧创作”的文化指标就难以实现。
类似有待开拓的“处女地”还有很多,
这也是机制创新、引发潜力的主要领域。
本日,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管理体系:
通过法律法规监管来管底线,
通过评奖和评论进行勾引,
中间靠家当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在这样的文化管理体系下,我们有制度自傲。
宏不雅观上明确规则,降落投资风险,
调动起社会积极性和各种资源进行创作生产,
艺术问题交给创作者,
相信他们一定有足够的聪慧和任务感,
面向读者、不雅观众创作出高质量作品来。
管理的效益是根本性的,
是引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培植强大优质产能的关键所在。
我们还要具备从多种视角理解文化的能力。
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的,
也是政治的,是人文的、艺术的、科技的,同时也是经济的。
短缺任何一种视角,管理就会留去世角、有偏差。
比如,我们说文化具有“经济属性”,
不仅指“成本”“经济效益”,
更在于它的生产、传播、接管,
都须要人力、物力、技能、成本等要素优化组合,
在经济上实现良性循环。
如果不能畅通循环,文化市场主体就不能“活下去”,
就不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这就哀求我们不能只故意识形态视角和艺术创作视角,
更要有家当经济学和人文经济学的视角,
综合施策、综合管理,
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潜力。
向管理要效益便是遵照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
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推动建成强大优质文化产能。
这里的“强大”和“优质”,
当然包括精确政治方向和社会主流代价不雅观。
纸上谈兵易,
本色打破难,
我们只有正视这种难、打破这种难,才有出路。
引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当代文化,
“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但我们坚信——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来源: 艺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