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国力壮大,朝廷多次出兵西北边陲,抗击游牧部族对中原的侵扰。由此,催生了大量的边塞墨客,创作了许多随处颂扬的边塞诗。王瀚的《凉州词》,可谓此中的“佼佼者”。
王瀚《凉州词》之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立时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意象高阔,气势热烈旷达,格调年夜方怆凉,展现出冲动大方向上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也是盛唐社会风气的反响,历代评论家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此诗第二句“欲饮琵琶立时催”之“催”字,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的解读,至今还时时时的引起谈论。
在当下,不同的解读紧张有如下二种。
第一种解读,认为琵琶立时“催”是催出征、催出发。
认同这种解读的比较普遍。王立群教授在《中华经典》电视讲座中认可此说,认为这种解读“有他的道理”,“更符合诗的原意” ;教诲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此诗第二句的表明为:“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立时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即琵琶之“催”是催出发。这二家的讲授,一在电视大众媒体上,一为教诲部语文统编教材,受众比较广泛。
对付这种解读,我有一些不理解:在我国历代史乘、文学作品或其他记载中,凡军中发布、传达命令,有用旗、号、角、鼓、钲等等,甚或有用军中煮饭的锅,而用琵琶流传部队出征命令、或出发信息,恕我孤陋寡闻,未曾见过。究竟是如何发布的?出于什么经典?有哪些记述?谁见过?这其一;其二,纵然琵琶可以弹奏出出征、出发的命令、信息,那么这一句诗的意思和后面两句却难以贯通了:诗的第一句,以美好的酒、宝贵的杯,极力描写筵席的豪华场面,意欲渲染饮者开怀畅饮的氛围。但欲饮未饮之时,部队却催着出征、出发,这一来岂不大煞风景,令饮者兴味萧然?既是“欲饮未饮”就催着出发或出征,就与后面的“醉卧疆场”难以贯通、衔接了。为了承接后面诗意,王立群教授阐明为:催只管催,饮还是照饮,醉还是照醉。如果照这样解读,那可就有悖常理了。须知这可是在边塞,在军中,自古至今,军队中的命令,谁敢怠慢?谁敢违反?除非不要命了。虽说,诗无达诂,但至少也要不悖常理吧。
第二种解读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词典》,把“欲饮琵琶立时催” 这一句解析为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匆匆欢畅的旋律,象是在敦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阐明者想像琵琶弹奏出“急匆匆欢畅的旋律”“敦促将士们举杯痛饮。”如此诠释,就全诗诗意、诗情来说,前后贯通了,也比较合理,该当说是一种令人能够接管的解析。但这样解读,似觉有些牵强:诗中何处让人感知琵琶弹奏的旋律是“急匆匆欢畅的旋律”呢?与王瀚同期同是著名边塞墨客的王昌龄,在他的边塞诗《从军行》里,琵琶弹奏的可是令人感伤的“关山离去情”啊!
当然文学作品,特殊是诗歌的解读和欣赏,可以,也离不开想像、遐想,但我们更该当先尽可能地从原诗中提取信息,客不雅观地探索、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以免使我们的遐想、想像变成“想当然尔”。
我们都知道,“催”,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其基本字义是“匆匆使赶紧行动.或尽快完成某事。”对王瀚《凉州词》诗意不同的解读,这是关键,大家都困囿于这“催”的一样平常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王瀚的这首古诗,我们可以不可以试一试将此诗中的“催”字,作另一种解读呢?
查古字典,如《唐韵》、《集韵》等,“催本义匆匆也,迫也。 本作趣,古有趣无催,催趣同声,实一字。”《说文》:“趣,疾也。本义:疾速义。”也便是说,催在古代,除有敦促的一样平常意义外,还有迫匆匆、疾速的意思。
据此,我想王瀚这首《凉洲词》中之“欲饮琵琶立时催”,是不是可以解读为:将士们举杯欲饮,随军乐队的琵琶,就疾速地弹奏出激越、亢奋、热烈的乐曲。将此诗中之“催”,阐明为琵琶手“疾速迅捷”地弹奏或琵琶奏出激越、热烈的乐曲。
实在,这种较为另类的用法,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如唐代墨客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舞》:
汗浥新装画不成,丝催急节舞衣轻。
落花绕树疑无影,回雪从风暗有情。
这里的“丝催急节”之催,显然不能阐明为敦促,应阐明作为“急匆匆地弹秦”较为适宜。
又如宋代欧阳修的《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词:“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宋代华岳诗词《奇见》:“红牙催拍燕飞忙。”、 明朝王世贞《同省中诸君过徐丈》诗:“紫玉行杯弹《出塞》,红牙催拍按《梁州》。”等等。引诗中的红牙,为乐器名,即檀木制的拍板,长条形,中空,演奏时敲击檀板,用来节制乐曲的节拍。演奏慢板时,一板一击,“催拍”(快板)时则一拍一击,且速率逐渐加快,力度加剧,以营造一种紧张、急匆匆的气氛,表达一种激越、亢奋感情。“催拍” 或称快拍、催板,意即紧张、急匆匆的节拍。
再如广东音乐或潮州音乐等器乐演奏,一样平常分为四段。头段慢板,二段中速,转入第三段时,繁弦急管,檀板急催,气氛非常紧张热烈,为全曲华彩乐章,俗称为“催三板”。即以“催”形容三板曲调的连忙、热烈。
如上所述,可知催字在古字典中有“急、速”的义项,在古典诗词和当代用语中也不乏利用此义项的例证,那么,王瀚的《凉州词》诗中的“催”字,理解为琵琶连忙、快捷地演奏或紧张迫匆匆、亢奋激越的曲调,我想,也该当是可以的吧。这样一来,我们便从“催什么”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全诗了。
细细玩味全诗,我以为这首诗所描述的场面,不应该是出征前,而是将士们一场鏖战之后,胜利凯旋归来,举行庆功的宴会。
让我们试着用这种解读诠释全诗吧。
起句:美酒、宝杯,军中庆功宴上,场面豪华派头;第二句紧承上句,状写宴席上凯旋边关将士心情愉快,举杯欲饮之时,随军乐队中的琵琶在立时弹奏起热烈、激越的曲调,更加令人豪情万丈、亢奋不己。第三句转为忬情:引杯痛饮吧,为庆祝得胜,也为光彩生还!
醉了何妨横卧疆场,头枕黄沙,仰望苍穹,何其豪放!
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
年夜方之中透出几分悽苍凄凉之感:男儿报国,离家万里,“不破楼兰终不还”!
去世生早己置之不理。但回忆起激战之中,有多少将士血染疆场,暴骨黄沙,真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令人唏嘘,令人感叹不己。
诗中前二句状写宴会盛况,渲染饮酒氛围,后两句忬发饮者情怀。表达边关将士为报效国家,坦然面对死活的年夜方与旷达。全诗起、承、转、合,诗意前后贯通,紧密无间;诗情跌宕起伏而又一气呵成。千古名诗,传诵至今。明代王世贞誉此诗为“唐代边塞诗压卷之作”,实不为过 。
我以为,这样解读此诗中之“催”字,这样解读全诗,彷佛也是可以的吧。
我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名人威信,充其量只是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无意、也不敢和大腕们“叫板”,况他们也听不到,看不见。我之以是把我认为“催”在此诗或可这么解读,全诗或可这般诠释的拙见提出来,不外是想向大家请教,和同好们磋商、听听大家的见地罢了。
初写于2020年6月
修正于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