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咏梅》词墨迹赏析

李树庭

毛主席自作词《卜算子.咏梅》

(小算子.味梅》一词,是毛泽东同道创作的一首意境清远,词意畅达,色彩柔和的佳作,至今读来,仍有暗香扑鼻,疏影横斜之感。
1962年底,毛泽东以尺幅白宣7页,行草竖书21行,手书了这首词。
其手迹旷达畅豁,婉转明丽,线条幽美,浓淡合适,构造严谨,张弛有致,前后一脉,首尾呼应,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书法六十年代的范例风格,把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对梅花的深情咏叹与通过书法线条显现的作者情怀有机地联系起来,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使读者在揣度其词作意蕴的同时,也不能不品味其书作的神韵。

一篇高水平赏析毛主席书作文章使女墨韵走毫端

附陆游词手迹(一)

附陆游词手迹(二)

附陆游词手迹(三)

附陆游词手迹(四)

在毛泽东手书《咏梅》35年及毛泽东诞辰104周年之际,笔者试从以下4个方面对此墨迹作一赏析, 供国内外毛泽东书法艺术爱好者参考并请教于书法同道。

首先,在结字特色上,行草相间,以草为主。
毛泽东作草书,始自五十年代前期,臻于六十年代中期;初而行草,继而大草,颇得张旭、怀素、黄山谷、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之神韵。
《咏梅》墨迹(连同小注)共121字(不计标点,个中附陆游词手迹55字),严格按照草书规范结字的有72字,别的为行书。
个中“意”、“用”、“归”、“飞”、“有”、“到”、“独自怜”、“作”、“群”、“故”、“尘”诸字,更是运笔娴熟,神采飞扬,作者通过书体结字,把对梅花的咏赞挥洒得淋漓畅快,梅花不畏霜欺雪压的品质经由作者毫真个流泻跃然纸上。

其次,在线条特点 上.刚柔相间,以柔为主。
毛泽东同道作书,十分把稳通过书法线条,表情达意寄寓情怀。
刚烈、雄劲的内容,须用粗犷、雄奇的线条;优雅、柔美的内容,当用纤细柔媚的线条。
《咏梅》一词从吟咏的主体看是梅花;从遣词造句看,充满春意与活力;从作者创作的心境看,从容不迫,应对宽裕。
因此,在书写时,就完备没有必要雷电奔空、巨石裂岸。

墨迹中“风雨”、“飞雪”、“已是”3行,悠然怡然,不缓不疾,安详委婉,纤柔回荡,这既是书作者艺术功力的造化,又是书作者艺术匠心的写照。

再看手书附词中“独自”、“更着”、“碾作”、“只有”4行在柔和和安恬中显现几分刚劲、雄奇,书作者对陆游的同情,对南宋统治者的鞭鞑之意,从墨迹的线条中则隐约可辨。
这同样是书作者功力与匠心的反响。

第三,在章法特点上,疏密相间,以疏为主。
这幅墨迹,章法大致是纵有列,但又独占布局;整幅构造严谨而又有所打破,疏密得宜,盈虚统视;起伏相承;联属相应。

纵不雅观全幅,纵有行列,但“笑”字后的韶光小注则偏右,且字形甚小。
此注虽不入通幅之列,是书作者一种独特的布局形式,但欣赏者却无法否认整幅墨迹的美。

词牌“卜算子”后的2行,“已是”至“俏也”2 行,以及从“更着风和雨”至“零落成泥”,不可谓不密,但绝无枪戟对垒,一触即发之势。
相反,倒使人有月荡星坠,清风入怀的意态。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句,不可谓不疏,尤其“碾作”二字,笔酣墨饱,大开大合,但欣赏者并没故意断神移的觉得,却有一种云烟飞动,撼民气魄的快感。
书法创作中的章法布阵是十分讲究的,毛泽东则是节制了个中道理的年夜师。

第四,在用墨特点上,润燥相间,以润为主。
书法用墨,极为讲究。
浓淡润燥,一定要根据书作的内容着意安排,绝不可任意为之。
墨太浓则板滞,墨太淡则无神;墨太润则无势,墨太燥则无气。
润燥相杂,妍险兼得;润燥互应、方得虚实神雅。
毛泽东此一墨迹,润燥把握极为得体,线条细处多润,线条粗处多燥;情绪细腻处多用润笔,情绪浓郁处多用燥笔,且有飞白涌现,整幅墨迹以润墨开篇,以燥墨收篇,衔接映衬,浑然适度,洒脱洒脱,变革得当。
使女幽远,墨韵绵长。
在毛泽东的浩瀚诗词中,单独咏梅的仅此一首,而在毛泽东浩繁的墨迹中,此幅咏梅手迹则独占风采,不知每一个不雅观览过这幅墨迹的读者是否都有这种感想熏染?(作者写于1997年11月20日,曾揭橥于1997年12月26日《公民日报》外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