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对子,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比如“天”对“地”,“白”对“黑”,“东西”对“南北”。对联之以是耐久不衰,一些经典古诗句,实在便是一副不错的对联,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有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正因如此,律诗当中的的四句诗,每每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千百年来,涌现过不少对对子的高手,他们把意见意义十足的故事,用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对联更加有魅力。宋代名臣吕蒙正,从前家境贫寒,可谓是家徒四壁,常常吃不饱饭。过年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然后贴在门口,当成过年时的春联。
街坊邻居全都一脸蒙圈,不明白吕蒙正的对联是什么意思,正当众人议论纷纭时,一位读书人替他们解开迷惑。上联短缺“一”,下联短缺“十”,言外之意便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只有“南北”二字,解释家里没有东西。吕蒙正以自嘲的办法,把自己的窘迫写在对联里,足以看出他过人的才华。
在一些历史剧中,常常涌现比武招亲的场面,只要武功够高,击败所有参赛选手,就能迎娶美娇妻,得到丰硕的陪嫁品,从而走上人生顶峰。鲜为人知的是,古代不仅有比武招亲,也不乏比文招亲,对联则是比文招亲最常用的手腕。接下来说的这个爱情故事,就与对联密切干系,咱们一起欣赏一下。
古时候有一位姓周的姑娘,出生在江南水乡,父亲是远近有名的才子,从前在朝为官,辞官后开始做生意,多年间积累巨额财富。周姑娘自幼聪慧过人,五岁熟读《论语》,八岁出口成章,看到女儿有如此高的天分,父母自然很高兴,专门给他请来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打算把她培养成李清照那样的才女。
周姑娘没有辜负家人和老师的期望,提笔就能写出令人拍手叫绝的文章,有时连老师都自愧不如。尤其是对联水平,更是让人望尘莫及,她给出的对联,基本上没有人能对出来。转眼间到了成家的年纪,前来说媒提亲的人越来越多,周姑娘却不焦急,她不想随便找个人结婚,必须找一个才华与她般配的人才行。
好在父母很开明,尊重她的选择,从不催她嫁人。与其等待爱情,不如主动探求爱情,周姑娘决定举办一次招亲大会,周遭几十里的青年才俊激动坏了,连夜跑来报名。通过层层筛选,只用三人进入总决赛,周姑娘先是用诗词歌赋磨练他们,接着又以谈天的办法,试探对方的人品,终极只剩下一位长相漂亮的秀才。
秀才对答如流,人品也相称靠谱,唯一的缺陷是家里太穷,而且是个孤儿。周姑娘不在乎这些,经由半天韶光相处,两人对彼此都有了深入理解。秀才临走之前,周姑娘含情脉脉地看着他,并且说了一个上联:“一来二去三转头,依依不舍。”
秀才的情商很高,明白周姑娘对他故意思,这个上联是对他末了的磨练。只要通过这一关,就能抱得美人归,否则半途而废。秀才沉默少焉,直勾勾地看着她的眼睛,缓缓给出下联:“七上八下九不语,怦怦心动。”
无论是形式还是意境,秀才的下联都称得上完美,俘获了周姑娘的芳心。周姑娘十分开心,送给秀才一个发簪作为定情之物,并且让他尽快过来提亲。不久后,两人喜结连理,第二年生下一个大胖小子。针对上联“一来二去三转头,依依不舍”,你能否想到更适宜的下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