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每逢五月初便是农历的立夏时节。
因天象斗指东南,万物至此皆终年夜,故名立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终年夜了,意味着即将告别春天,漫长的酷暑拉开了帷幕。
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为这个节气写下了很多随处颂扬的诗篇。

唐代墨客元稹在五律诗《立夏四月节》中写道:“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垂垂带雨行。
”意思是说,想要理解春夏之交的节候变革,当从农历四月里的立夏节开始。
仲吕,农历四月的代称,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朱明,是夏季的别称。
此时节,蚯蚓从土里爬出,王瓜的藤蔓开始成长,蚕儿的茧子已经成形,林中的鸟儿正在为哺育幼鸟而欢畅地鸣叫。
当人们迎着夏之霞光,溜达于村落庄野外时,天上如山峰般雄伟的云朵正在逐步飘移,所经之处下起了雨。
你会从中感想熏染到大自然的深情。

唐代墨客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中云:“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立夏来临,春天渐行渐远,人们还在怀念往昔的光阴,但初夏的景致已展现在面前了,万物繁茂,草树青翠欲滴,枝头硕果累累,野外庄稼抽穗,风语绿叶婆娑,歌鸟隐于其间,浮云悠悠吹过,一派活气勃勃的景象,令人欣欣然。
作者希望远在京城做官的兄弟们也能与自己一起欢迎这无比亮丽的夏天,好好珍惜这美妙的大好光阴。

宋代墨客赵友直有一首《立夏》诗,这样写道:“四季景象匆匆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次。
睡起寒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庭台。
”光阴荏苒,时令交替,一夜之间,夏天就到了。
野外间的麦苗已经变得绿油油的,园林里的黄梅也熟了,散发出阵阵芳香。
黄莺啼叫着仿佛在惋惜春天的归去,翩翩飞舞的蝴蝶也在留恋凋落的残花。
睡眼惺忪的墨客独倚窗前,悄悄地注目着槐荫掩蔽下的亭台,心却飞到了天外。
诗句中,表达了墨客内心“春光易逝,夏思绵长”的感慨。

跟随文人诗人的脚步体味古诗词里的立夏风情

大墨客陆游的《立夏》诗云:“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荫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闇练试单衣。
”在立夏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赤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美好欲望。
看到这样一群朱色人马,使人觉得到暖热将至,酷热的夏天就要开始了。

而陆游在另一首诗《幽居初夏》中,则这样描述初夏的风光:“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不雅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分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嗟叹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槐柳树荫浓浓,小径幽幽,归途袅袅。
湖水满溢时可见到白鹭翻飞,湖畔处处草长鸣蛙。
新出的竹笋早已成熟,俏丽的辛夷花却刚刚绽放。
但纵使风景醉美,墨客却心中愁绪漫漫,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

在立夏的时空里,细细品读这些意境深远的诗词,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人生的享受。

(壹点号 读点)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