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出问题:《村落居》是一首描写什么的古诗?
“村落居”二字,实在大略明了。自然是描写村落庄生活情景的诗,至于是哪种风格的村落庄生活,表达了墨客什么样的态度和想法,就要看详细内容。
但是以《村落居》为题的古诗不止一首。即便不算词牌,纯粹算格式规整的古诗也有蛮多,由于这个标题确实随意而有概括性。
高鼎的《村落居》最有名确当是清朝墨客高鼎的作品: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字词简洁,朗朗上口,也正是这种类似于唐诗的风格才让这首作品到处流传,广为人知。高鼎此人,平生不详,但是大概是鸦片战役之后的人物。他的作品也不像同时期人一样灾害深重、忧国忧民,我们知道他紧张也便是由于这首《村落居》。
起句写景,“草长莺飞”已经成了一个描写春天的针言,有动有静有韶光交代,充分表示了诗家语的凝练。承句连续写景,利用了“醉”字拟人,将杨柳写活。
这两句写景用词大略直白,却营造了全体春天景致的意象成典。
第三句转开不再写景,开始写早春下人的活动,第四句承接第三句写人的活动,从侧面陪衬这如画春景,景象也是风和日丽,正是放鹞子的好时节。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鹞子,使春天更加活气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墨客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增长了几分活气和希望。这两句从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全诗前半部静中有动写景,后半部动态场景写人,物态人事相互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落寓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得到了统一。
而墨客对村落居生活的喜好也就跃然纸上。
张舜民的《村落居》
与早春对应的是北宋张舜民的《村落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流水环抱着水田,竹篱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溜达在回村落的小路。
这首诗很明显情境就和高鼎的不一样,同样是村落寓所见,这里花已残,榆钱落尽,夕阳西下,寒鸦绕飞。这晚金风抽丰景,和早春里孩童争放纸鸢的所表现的墨客心境也是完备不同。
实在写作手腕差不多,前两句写景,交代一些韶光、地点,后两句虽然“无人卧”,没有写人,但是还是动态的归牛、寒鸦,也是动静结合地表现办法,只是带给读者的感想熏染就完备不一样了。
其他的《村落居》
其余郑板桥还有一首七律,也是《村落居》为题,还有唐朝韩偓的《村落居》古风,元代王冕的《村落居》组诗,都是描写墨客居住在村落间所见所感,抒发自己的胸臆。
不过估计朋友不是问这些,就不列出来了。
回到问题:《村落居》是描写什么的古诗?
当然是描写村落庄居住生活的古诗,还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