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田呢

美的萌动,像春绿时生发出灵感的抽芽,点染着春天。

早在三千多年前,先民就看重通过网络民间的诗歌以理解民风。
在《诗经》中,《国风》搜集了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其内容表达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和他们神往美好生活的愿景。

十美图放鹞子(年画)天津杨柳青

风苏万物染春景春色

除了诗歌,各种民间美术的形式有如山花般烂漫。
它们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百姓最为朴实的情绪,深深地根植于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上。
正在展出的“国风有形——中国美术馆虎年迎春民间美术佳构展”上,人们用年画欢迎春天的到来,以剪纸陪衬节日的气氛,通过彩塑再造愉悦的世相,扎裱鹞子感想熏染东风浩荡,又在皮影中品读着人生的春秋,在玩具中体验未泯的童心。
它们是有形之国风,光鲜的色彩,朴野的形式,风雅的制作,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影象。

五鱼燕(鹞子)哈魁明

“雾谷云销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在微风轻拂的芳菲春意中,人们尽情欢笑着,手中的线越放越长,摇荡飞舞的北鸢南鹞,是春日晴空里最灵动的风景。
“六十持续星”是江苏南通“板鹞”鹞子的传统造型,“板鹞”以六角或八角为基本造型,构成“九连星”“十三连星”“十九连星”“三十七连星”等形式。
鹞子上一样平常安装有大小不一的“哨口”,少则几个、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排列成行的哨笛与鹞面上的彩绘祥瑞图案互为呼应。
大如风帆的“板鹞”飞上云霄后哨笛齐鸣,声震长空,蔚为壮不雅观。

清代文人曾以诗歌赞颂:“任他仲春东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
”金鸡牡丹,小鸟莲花,白菜蝈蝈,双喜盆花,还有人们挖野菜、磨豆面的场景……剪纸艺人用手中的剪刀游刃于纸间,剪出对生活的憧憬,对山川万物的礼敬,也剪出对生命的赞颂。
华月秀的剪纸《仲春二》里,陕北人过“仲春二”时的场面好不热闹:点灯、挑水、烧喷鼻香是“引田龙”,压面、炸油糕、爆玉米花是“挑龙头”“吃龙胆”“金豆着花,龙王仙游”,“转九曲”用盏盏明灯象征一年的365天,画面下方的“九曲阵”狮子门意指“二狮镇八方”,端灯场景和鱼形图案则寓意着频年有余、五谷丰产。
百余人热闹欢腾的场面仿佛煦暖和风,带来春的生气。

先民们仰不雅观天文,俯察地理,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来体认一年中季候、景象、物候等变革规律,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春天的节气对付农耕时期的先民们有着分外的意义。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生命成长的萌动之力,是万物复苏、播种希望的主要季候。

仲春二(剪纸)华月秀

对付“春”的期盼与生活的幸福祈愿,表示在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中,同样也表示在异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中。
除了布老虎、大叫虎、泥坐虎等“百虎闹春”,在新春时节装点生活,赋彩于泥的惠山泥塑“大阿福”面型饱满,笑面盈盈,盘膝而坐,怀抱青狮,整体色彩明丽,具有浓郁的江熏风情。
清代陕西皮影《四季盆景》流传百年也未曾褪去艳丽的本色,巧雕细刻、富丽生动。
从世俗生活、娃娃美人到戏出故事,年画的风格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杨柳青的典雅、桃花坞的风雅、朱仙镇的古朴、绵竹的洒脱、武强的豪迈……

徜徉在民间美术的百花丛中,迎面而来的,是喜庆祥和与春的美好。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0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