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了一部《苏东坡诗词——名家集评本》,读后深受启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字画家。
公元1037年,四川眉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溘然全都枯萎了,人们一时之间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65年后,这座山上的树又溘然活了过来。

后来当地人都说,这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呢?他便是我们本日要先容的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父亲苏洵是个穷光蛋,母亲程氏家还轻微富一点,总体来说还算是小康。
可是苏洵虽然穷,而且一辈子没考中进士,但是人家还是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郭进拴苏东坡诗词赏析

什么呢?考不中进士不代表不会读书,《三字经》里面曾经有过一句描写苏洵读书的句子叫做:“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是说苏洵二十七岁之前便是个不爱读书的小伙子,二十七岁之后才开始闭门发奋读书。

“苏老弟,出去饮酒啊!
”“不去,我读书呢。

“苏大哥,最近去开封走走啊!
”“不去,我读书呢。

就这样,苏洵闭门读书,茶饭不思,每天都是读读读,写写写,不仅把自己教的越来越精良,还顺便培养出了两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也便是苏轼和弟弟苏辙。

苏洵对两个孩子哀求非常严格,以至于苏轼在晚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苏洵检讨自己的背诵情形,自己没有背出来,还从梦里面吓醒了。

醒来之后,贰方寸已乱,就像是嘴里被挂了鱼钩一样。
你们想想,一个老头做梦被自己老爹吓醒,苏洵到底是有多严格?大家也可以读读这首诗感想熏染一下: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就这样,在苏洵的严格哀求之下,苏轼每天都是背背背,一贯到把80万字的《汉书》倒背如流。

而苏轼的天才特质也逐步显现了出来,他在十岁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黠鼠赋》,文章中说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落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这首诗的意思便是说:“人在冲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却可能会在冲破一口锅的时候失落声尖叫;

人能够搏击猛虎,可是在见到马蜂、毒蝎时不免有些害怕。
”小小年纪就有这种见地,确实令人叹赏不止。
终年夜之后的苏轼更是了不得,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岁刚刚出头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进京考试。

在那个“七十少进士”的时期,经由层层选拔,二十一岁的苏轼,第一次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的考试的时候就得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你们可能会说:“切,才第二名?”实在正如你们所想,苏轼本来该当是第一名,而这统统都怪一个人,那便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主考官欧阳修阅卷的时候看到了苏轼的文章,当时欧阳修的生理活动是这样的:“咦,呀呀呀!
这篇文章怎么写得如此之好,如此之妙,这妥妥的第一没得说呀!

可是,就在欧阳修准备给这份试卷画第一的时候,溘然他脑筋里面又涌现了一个动机,他犹豫了:

“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怕只有我的学生曾巩了呀!
我假如给他给了第一,那岂不是他们都说我包庇啦!
给个第二也不错嘛”就这样,苏轼阴差阳错被欧阳修给了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结果一出来,欧阳修傻眼了:“眉山苏轼?这怎么可能!
”实在他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这之后,欧阳修搜集了一些苏轼的文章。

看着看着,只觉得到汗如雨下:“天才,天才,三十年之后,肯定就没人再知道我了,如此英才,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针言便是这么来的,在这之后,苏轼又靠着自己的一支笔一张嘴,在制科考试中拿了个百年第一。

官职也是一起狂升,势不可挡,从此之后在京城一战成名,成了文艺圈远近有名的大红人。
实在除了文笔好,苏轼当官也很厚道,总是为百姓着想,但是却偏偏碰着了王安石变法,当时朝廷上的官员被分为了变法派和反变法派。

苏轼是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因此属于反变法派,他的不雅观点是:“这不是胡来吗?哪有力度这么大的改革?到处都是漏洞,百姓苦不堪言。

而苏轼虽然心是好的,但是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他锋芒毕露,有话直说,绝不粉饰,却也得罪了不少人。

苏轼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新法,本日写一个《上神宗天子书》来日诰日写个《再上神宗天子书》给宋神宗告状,还说:“既然这样,那我不在朝廷待了,我要行止所造福百姓。

天才还是太骄傲了,现实却很骨感,后来神宗天子也拿苏轼没办法了,毕竟他是支持王安石的,于是一道诏令下来,苏轼就被外任到了杭州。

可是,苏轼也没气馁:“那我就好好为百姓造福呗!
”他辗转在杭州、密州、徐州为百姓做事,捕蝗虫,修水井,求雨等等赢得了广泛好评。

但是苏轼的精彩表现却成为了变法派小人眼中的刺,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下手,征采苏轼的罪证,想要伤害他。
在刚刚被调任到湖州做知州的时候,大祸便临头了。

变法派的小人针对苏轼发起了一场笔墨狱:“谁让你最积极,话最多,影响力最大呢?”就这样,苏轼被诬陷进了御史台的大牢里面,关了差不多三四个月,史称“乌台诗案”。

他在大牢里,受尽了折磨,瘦成了皮包骨,乃至连自尽的药都准备好了,没打算可以活着出去。
可是。

后来为苏轼求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连已经退隐的王安石都出来给苏轼求情(可见两人是君子相争),同时宋朝天子先人立了一个规矩说:“不能杀士大夫。

苏轼这才没有被杀头,但是出狱之后,苏轼就从一个市长,被贬谪到了鸟不拉屎的湖北黄州,还是个被软禁的犯官叫做“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多么残酷。
可是,苏轼是一个很乐不雅观的人,他是打不去世的小强!
他不仅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反而从悲哀中走了出来。

还叫嚣出了千古名句:“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苏我是不会被打倒的,要一贯倔强,要一贯年夜胆。

起初的时候,苏轼没地方住,当地的市长徐君猷由于很欣赏苏轼的才华,就借了江边的一个驿站——临皋亭给苏轼住。

从此之后在阿Q精神的主导下,苏轼便开始了通过“自我麻痹”来获取“人生财富”的道路。

在住的方面,虽然屋子很破,但是苏轼说: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什么意思呢?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苏轼说:“我这屋子虽然漏雨是吧,但是我这是江景房,我出门直走便是江,江里的水可是峨眉山的水,而且这江上的山、水、风、月都是我的。

我听说那个谁谁谁造了一个很豪华的园子?和我这比怎么样?比不过吧!
而且他的还要交税呢,我的还不用!
”可以说是蜜汁自傲了吧!

再说说吃,虽然他吃不起富人吃的羊肉,只能吃穷汉都不屑于吃的猪肉,但是苏轼愣是用这没人要的猪肉做出了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清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啥意思呢?苏轼先是交代了东坡肉的做法,然后说:“有钱的人不肯吃,没钱的人不会吃,还好我厉害!
我做的喷鼻香呀!
管他们呢,我自己先吃个爽快再说。
”就这样苏轼又办理了吃的问题。

而没酒喝苏轼就自己学造酒喝,于是涌现了“东坡蜜酒”,没衣服穿就自己设计,还涌现了“东坡帽”,这东坡帽后来还被北宋文人竞相模拟,也便是后话了。

钱花完了就种地,搞一块没人要的荒地起名为“东坡”自己还号称“东坡居士”。

顺便盖个屋子起名叫“雪堂”,种上竹子、种上梅花,说这是自己的书房,平时在里面画画《枯木怪石图》写写《寒食帖》,再顺便自恋地感慨一句:“呀!
我可能是陶渊明转世呢!

而没事干了,他就到处找乐子,跟周围的农人嗑瓜子讲鬼故事,吃到个很酥的饼就起名叫“为甚酥”,喝到加多了水的酒就叫这酒“错放水”。

本日自己去赤壁玩一下,顺便写一首《念奴娇·赤壁》,心情好了约朋友去赤壁玩一下再写首《赤壁赋》。

晚上睡不着觉再去赤壁玩一下写一篇《后赤壁赋》,结果都成了名篇,妥妥把穷日子过成了人间天国。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成了名篇、做的“东坡肉”成了经典,“东坡”无人不知,“为甚酥”“错放水”成为了千古玩笑话,“东坡帽”被人追捧,《枯木怪石图》《寒食帖》都成为了代价令媛。

谁能想到这些丰富的精神财产,都是苏轼在黄州当农人和罪犯的时候干的?还真是谁也挡不住天才的光芒呀!
可是,宋哲宗竟然也是个短命的天子,他居然在1101年就去世了,本来没想着活着回去的苏轼居然活着回到了大陆。

苏轼总结了自己的生平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还发出了为自己辩白的叫嚣:“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可是只管回到大陆,苏轼却也没有逃脱去世亡的魔爪,刚刚返回不久的苏轼身染重病终极在江苏常州去世了。

就连去世的时候苏轼都非常释然,他笑了笑说:“我这生平没做过什么坏事,虽然不一定上天国,但是肯定不会下地狱的。

就这样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苏轼的生平可谓是大起大落,天才、黄州罪犯、副宰相、惠州罪犯、儋州罪犯。
可是只管苏轼的生平命途多舛。

但是我们可以创造,苏轼仿佛是打不倒的不倒翁,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

东坡肉、东坡羮、东坡豆腐、羊蝎子、烤生蚝、东坡蜜酒使苏轼成为美食大家,东坡帽、东坡巾可谓设计大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可谓建筑大家。

除此之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几千首诗文他也留下不少,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还发明了“胸有成竹”“畏妻如虎”等针言,是中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大家。

苏轼还是“宋四家”之首,是北宋书法第一人,更别说他的《枯木怪石图》,在绘画史上可谓代价令媛。

除了说话直点,酒量差点,谁还能用阿Q精神把苦日子过得有造诣?而苏轼留在人间的不止这些,更主要的是那达不雅观豁达的精神。

他直来直往,不为利益妥协,甘心耐劳,也死守精神情操。
他可以过好日子可以过坏日子,可以和王侯将相相处,也可以和平民百姓做朋友。

苏轼说:“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坏人,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件事是坏事,凡物皆可不雅观,豁达点,没什么大不了。

公元1101年,65年的岁月闪过,人间少了一个苏轼,但眉山上的树又神奇般地重新活了过来。

- 01 -

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东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这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
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统统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统统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悲观,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
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落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落,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 02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的生平,辗转各处,像什么呢?

正像到处飞的鸟类。
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勾留何处,都是有时,也是一定。

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

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有时。
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

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由于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有时的事,以是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有时,而我们则须要用一种一定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有时。

- 03 -

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东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嬉戏,中途碰着大雨,差错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由于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气就好。

人生,就像泰戈尔一句诗: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平凡,社会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落又何足挂齿?

- 04 -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尘凡。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是一首送别词。
作者为石友钱穆父送别所作。

前半段“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是对朋侪高风亮节的讴歌,也是苏轼的自我写照。

古人曾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正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然大家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面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人生中有太多的过客,不管你有多么的不舍,过客始终都是过客,总有一天会离开的,我们能做的,便是学会放手,用豁达的胸襟,浪漫主义的情怀,把送别的压抑感情一扫而空。

- 05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虽然是被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由于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

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圆。
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玉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
如果人们要由于不能十全十美而感伤,那是大大的没必要了。

人这一辈子,有些事是出乎猜想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掌握的,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忘了时候保持积极的心态,得失落了无忧,来去都随缘。

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 06 -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
在途经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多少首诗,而这一首,是末了的总结。
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统统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

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实在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由于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旁边。

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局中,会被浩瀚繁杂的事务蒙蔽双眼,走不出来,但自己作为察看犹豫者时,就能看出利弊来了。

所谓,当局者迷。

- 07 -

婉转深奥深厚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

小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小雨斜风作晓寒》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从黄州迁往汝州。
官场的压力有所缓解,朝廷想要重新起用苏轼。

苏轼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表达出他对浅烟疏柳、喷鼻香茶春蔬的喜好,更是对人间淡然诸事的喜好。

许多不公正的经历,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的。
我们只能接管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度,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恶运时,应放平心态,坦然接管。

总有一天峰回路转,统统都会好起来,平淡日子才是真。

- 08 -

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使女。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牵连甚广,王巩王定国便是那个被牵连最深的人。
但是王巩被贬却毫无怨言,对苏轼未曾求全谴责一句。

王巩被贬时,他的歌伎毅然随行,这让苏轼深深折服,以是写下这首词,讴歌寓娘的品质。

千里随行,在条件艰巨的情形下毅然气节不改,苏轼问她如何做到的呢?

寓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个人都渴望身心的安顿。
我们希望生活不再流落无定,内心不再恐怖、担忧,统统不再让我们如此怠倦不堪,但生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故。

真正的安顿,是内心的安顿。
心若没有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内心安定,波澜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 09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
由于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离京,赴杭州就任。

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
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场合排场里。
一年后,他把这里管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谁都会为壮志未酬而伤感。
可是,整天沉浸在这种感情里就会回抵家乡了吗,梦想就会实现吗?

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

如果把面前的韶光都用来怀旧和伤感,那么这一段韶光也是伤感的,继而它也会“旧”。

与其怀旧,不如怜惜面前,珍惜当下。

- 10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悲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回籍,小轩窗,正装扮。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旬日夜记梦》

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仙颜,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定命无常。
这天是爱妻的忌日,苏轼夜里终于梦到了妻子,感伤之余,写下这首词。

人的生平,谁也逃不了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生老病去世,这都是人之常情。

有时候,有些事,不是常常惦记,但绝不是已经忘怀。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难以肃清。

很多事是无法掌握的,那就掌握一下自己。

每时每刻把这种感情摆在心里,写在脸上,毫无意义。
由于生老病去世,悲欢离合,你我总得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