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谷雨时节,景象逐渐变暖,只有微微的寒意。
谷物渴望雨水的滋润津润,《礼记·月令》孔颖达疏:“谓之谷雨者,言雨以生百谷。
墨客们感想熏染着暮春时节的好风光,赏牡丹,品新茶,留下了不少谷雨时节的诗词。
古诗词中的谷雨时节既拥有无限的春光美景,也蕴含了墨客对诗意生活的神往。

谷雨作为春季的末了一个节气,此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须要雨水的滋润津润。
“谷雨”一词的涌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期间的《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谷雨之日,萍始生。
”谷雨后降雨增多,浮萍开始成长,意味着新的活气。
唐代墨客李群玉在《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有云:“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谷雨是农耕时期的一个紧张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意思是清明后十五天,斗柄指向辰位便是谷雨,意为雨水生百谷。
关于谷雨的来历,有很多的传说,个中流传最广的与仓颉有关。
据《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黄帝便赏给人间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即谷子雨,以慰劳圣功。
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谷雨虽然是暮春时节,墨客们游赏春光的激情亲切依旧不减。
唐德宗在《送徐州张建封还镇》中写“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唐代墨客孟浩然在《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中写:“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墨客在谷雨这一天,正遇上天晴,是春游的大好日子,与朋友一起游览镜湖,不雅观看了夏禹穴和越王城等历史遗迹。

诗说节气古诗词中的谷雨

谷雨时节的春景依旧很幽美,唐代墨客廖融所作《题伍彬屋壁》有佳句:“圆塘绿水平,鱼跃紫莼生。
要路贫无力,深村落老退耕。
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
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
”唐代墨客王炎在《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这样感慨:“花气浓于百和喷鼻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谷雨后到郊野闲步,缓缓而行,花喷鼻香浓郁,矮墙上小花红的白的,簇成一片,悄悄地感想熏染这迷人春色。

“洛花,以谷雨为开候”,每到谷雨时节,牡丹花便会盛开,因此牡丹花又被人称为“谷雨花”,并蜕变出谷雨赏牡丹的习俗。
唐代墨客刘禹锡的《赏牡丹》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当时京城洛阳的胜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宋朝之后,洛阳的牡丹更是享誉天下。
宋代词人李铨在《点绛唇》中写:“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
粉拖喷鼻香透,雅称群芳首。
”牡丹作为群花之首,泼粉散喷鼻香,一朵价值千金。
元朝墨客王恽作《木兰花慢》:“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不雅观赏牡丹的风尚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谷雨时节相约在洛阳,一睹牡丹的风采。

品新茶是谷雨时节沿袭至今的习俗。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谷雨时采摘的茶细嫩暗香,味道最佳,因此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

唐代墨客齐己作《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墨客又作《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描写了一芽一嫩叶的春茶冲泡开的景象。

谷雨时节品茶,也成了墨客诗意心灵的寄托。
宋代墨客林和靖的《尝茶次寄越僧灵皎》对谷雨茶进行了赞颂:“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墨客不在意用具奢华与否,只关注茶汤本身,这也是林和靖冲淡脾气的表示。

明朝墨客方邃古作《谷雨》:“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于今薄试游。
”细细微风,双蝶舞于花前;簌簌小雨,布谷鸣于林外。
想飞升尘凡之外,无奈没有仙鹤可以乘驾;渔舟之上,头戴青色笠帽,身穿绿色蓑衣,笑叹人生如梦,而嬉戏山水足以修生养性。

清朝墨客郑板桥作《七言诗》:“不风不雨正天晴,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恰好清明连谷雨,一杯喷鼻香茗坐其间。
”墨客品尝喷鼻香茗,感想熏染人生的乐趣。

谷雨时节作为农耕时期最有希望的节气,谷物播种,万物成长。
古诗词中的谷雨时节,寄托着人们对春意的欣喜,对未来的神往。
谷雨时节的习俗延续到现在,人们依然会去感想熏染春日的美景,不雅观赏盛开的百花,品尝新出的茶叶,无不带着对未来收成的美好欲望。
对付当代人而言,在劳碌的都邑生活中更须要存心去感想熏染谷雨时节,感想熏染这暮春之时的昂扬活气与期待。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