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出过一个考题,问“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指的是什么时节?”备选答案有三:A早春,B夏末秋初,C深秋。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一探究竟的强烈兴趣。
大家磋商的过程中,产生了两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乍暖还寒”是一个针言。

实在,它是一个非常直白的词组,而且词形不足固定,还有“乍寒还暖”的说法,从词汇学理论角度看,它还够不上针言的资格。
正由于如此,《当代汉语词典》(商务第7版)《古代汉语词典》(商务版)都没有收录“乍暖还寒”这个词条。
不仅如此,收录针言最全的《中国针言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收录了18000余条针言,也未收“乍暖还寒”。
可见,编纂威信工具书的专家,不认为它是个针言。
当然,网络上的所谓词典,把它当针言来阐明,那是民科,不敷为训。

解读乍暖还寒的两个误区

误区二:“乍暖还寒”与“乍寒还暖”意思不同,各自描述不同时令。

实在,不是这样的。
查干系工具书:

《当代汉语词典》(7版p1641)对“乍”的阐明,立两个义项。
a刚刚、起初:乍暖还寒,初来乍到。
b忽然、溘然:乍冷乍热、山风乍起。
——可见,《现汉》把“乍暖还寒”中的“乍”当作“刚刚、起初”来解的。

《古今汉语字典》对“乍”的阐明最为丰富,单单说作副词,为“乍”立了三个义项:

a忽然、溘然。
乍明乍暗。

b初始、刚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宋·李清照),初来乍到。

c正、恰。
绝顶凭谁引,苍藤乍可攀。
(清·李念慈)

《古代汉语词典》对“乍”的阐明,义项与《古今汉语字典》同等:

a忽,忽然:贤王之道,乍存乍亡。
(史记·日者列传)有泉幽幽然,其声乍大乍细。
(柳宗元·石渠记)

b初、刚: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c正,恰好:例略。

也便是说,三部语文工具书同等把“乍暖还寒”中的“乍”解作“刚刚、初始”,这个是精确的,不应该有争议的。

再看“还”字,作副词有“又、再、仍旧”等意思。
例如: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唐·白居易)

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

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唐·杜甫)

结合“乍暖还寒”“乍寒还暖”这两个词内语境,我们可以抽象出“乍X还Y”这个格式,这个格式可以阐明为“刚X又Y”,总体上表示状态不稳、变革不定。

以是“乍暖还寒”阐明为“刚暖和又冷了”,“乍寒还暖”阐明为“刚变冷又暖和了”,两者字面义是不同的,但是,整体意义却是一样的,都表示气温冷暖不定。

是不是一个表示深秋景象,一个表示早春景象呢?我认为并没有这个差异,从实际用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声声慢》中,“乍暖还寒”写的是深秋时节。

但是,下面两例却明显写的是早春时节。

乍暖还寒仲春天,酿红酝绿斗新鲜。
(朱淑贞·中春书事)

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刘清夫·玉楼春)

我的不雅观点是:

1.“乍暖还寒”与“乍寒还暖”字面意义不同,整体意义相同,都表示气温寒暖不定。

2.这两个词到底描写哪个时节,要结合详细篇章语境来判断,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组,它们都不绑定详细时节。

3.之以是会涌现两个词序相反的词形,紧张与诗词格律平仄哀求有关。

4.这两个词组都不是针言。

[玫瑰]要当格律通,莫做格律控。

​[心]关注“诗道骏言”,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