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不恶,去世必不坠。”
他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跪倒在病榻前,听到父亲的这句话泣不成声。苏轼回顾自己的生平,以为十分坦然,他认为自己一辈子都没侵害过别人,去世后一定不会坠入地狱。而且,他还交代身旁的三个儿子,叫他们千万不要哭泣,任由自己沉着地拜别。
倒是其好友维琳和尚在一旁十分紧张,大声地叮嘱气若游丝的苏轼。
“你千万别走错路,忘却了去西天呐!
”
东坡居士听到这句话后十分沉着,回答说:“能不能去也由不得我啊,假如我刻意追求,那就肯定去不明晰。”
说罢,他的眼睛就逐步合上了,宗子苏迈见状连忙上前讯问有无其他叮嘱,老居士再无一语。顷刻之间,一代文豪巨星就此陨落,全体北宋的天空因此变得黯淡。
佛教诗词系列第六章
而在短短的半个多月之前,苏轼面对常州百姓的围不雅观欢迎,还十离开朗地自嘲:“可不要把我看去世了呀!
”(按:莫看杀轼否)
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犹如他自己所总结的那样,一辈子都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
“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这不仅是苏东坡内心深处的独白,也是他生平磊落洒脱的真实写照。然而,苏轼的真现实遇并非像他笔下的诗词那般美好,反倒是险象环生、杀机四伏。在悲欣交集的过往中,这位伟大的人物也不断地发展着,直到探求到人生的归途。
曹溪大师惠能真身所在的南华寺,无疑是苏轼人生旅途中至关主要的一站。他晚年先后三次到此拜会,留下了禅宗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094年,年近花甲的苏轼被贬到了惠州,他在外放途中第一次来到了南华寺。在住持重辩长老的带领下,东坡居士见到了曹溪大师的真身,俯身拜会后不禁泪如雨下。
苏轼
那么,初到南华的苏轼为何在拜会后大哭?他到底感悟到什么呢?这首《南华寺》实在就解释了问题。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宋端明学士苏公轼,绍圣元年甲戌八月过南华,作书《苏程庵铭》。”(《曹溪通志·卷五》)
在北宋高等官吏中,并非只有苏轼一人被贬到岭南,上高下下加起来超过了30人。缘故原由便是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章悖、安焘等人节制了朝中大权,他们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和内容。
由此,包括苏轼在内所谓“元祐党人”,自然而然地首当其冲。他们给东坡定的罪名是“讥讽先朝”,这实在纯属子虚乌有,但官场的现实便是如此残酷。
苏轼一行人过大庾岭后抵达本日的广东境内,在薄暮时候抵达曲江北部的韶石,传说此地因舜帝南巡而得名。恰好他的表弟程德孺在韶州做官,因此苏轼趁此机会到了南华寺,他受到了方丈长老重辩的激情亲切招待。
宋哲宗
众所周知,南华寺是惠能大师弘法的道场以及化身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苏轼一贯与佛教尤其是禅宗,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他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主动提出拜会曹溪大师真身。
重辩长老与一行人作为陪同,举行了十分持重的仪式,众人斋戒沐浴后顶礼膜拜。已经年近花甲的东坡居士十分激动,他跪倒在地后嚎啕大哭,并写下了著名的《南华寺》一诗。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落,受此百年谴。抠衣礼原形,冲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六祖真身脸庞安详地端坐于塔中,问我苏东坡这生平到底有什么感悟。我苏轼之以是要拜会祖师,便是为了识得自己的本来面孔啊。真是倾慕惠明和尚那样的人,能得到大师的亲自指示,照见自己的本来面孔而体悟大道。
苏轼啊苏轼,你也本是累世修行的佛子,只因一念之差而堕入凡尘。如今一睹祖师尊容,我冲动到眼泪和雨水一样流个一直。愿您哀悯如此愚顽的我,用潺潺流动的曹溪之水,洗去我对这尘凡俗世的眷恋和执著吧!
六祖法身
“本来面孔”到底是什么?连六祖当年也说不清楚,他只用了“如鱼饮水,心里有数”的比喻,表达“指月得月”之后的感悟。
然而,这并非是苏轼的境界,此时的他虽欲寻求“本来面孔”,但实际上仍有着“勃勃野心”。无论是从这首诗中国的末端一句,还是从其被贬惠州时留下的诗文,都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被人称道为豁达洒脱的荔枝诗,描述少女天真而随处颂扬的蝶恋花,都透露着对抗与不甘。你把我贬到岭南惠州这样瘴气遍布的地方,我偏偏要饱尝美味的荔枝,还写诗广而告之。你以为我在写少女吗?实在我写的是不得志的苏轼啊,无情的人儿啊,怎么就看不懂一片至心?
南华寺
实在,此时的苏轼,还与从前被贬黄州时的心境一样。所谓豁达,不过是外物刺激之下转移了把稳力,“东坡居士”实在并未悟到佛法三昧。
在黄州城东暂住之时,他说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然洒脱卓绝,但心中块垒仍分明,可谓是不吐烦懑。翌年春暖花开,人为微薄的他带着一家人到城东闲步,创造一块荒地后便向当地官府申请,开荒种地以补贴家用,故而号为“东坡居士”。
东坡在黄州空隙时戴着笠帽、摆荡着锄头种地,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使其皮肤黝黑成古铜色,两鬓斑白又瘦弱非常,老百姓根本认不出这样的农夫竟是苏学士。他攒到钱后就拿去买酒,每次都喝得伶仃大醉,醉后就将一腔苦处诉诸笔墨。
料峭东风吹酒醒、夜饮东坡醒复醉、一樽还酹江月......这些随处颂扬的句子,都离不开一个“酒”字。除了饮酒之外,苏轼还每天吃肉,写下了著名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成了“东坡肉”的烹煮窍门。
东坡饮酒
当然,他还享受美人陪伴的生活,大言不惭地流传宣传“万般皆可戒,唯戒色最难”。自己好色就算了,苏轼还“连累”了汉朝期间的古人苏武。
“苏武当年出使匈奴,不怕冷、不怕饿、不怕去世,是一条铁铮铮的男人。然而,他毕竟按捺不住寂寞,与匈奴女子生了孩子。由此可见,女色这件事情,我们这样的凡人是戒不掉的。”
除了诗酒、美食和佳人之外,苏轼乃至还学会了“嗑药”,也便是效仿魏晋期间的绅士服用“热药”。这些都是古代文人聊以抚慰心灵的倚仗,然而,东坡居士也深知自己无从顿悟,因此才会在拜会六祖真身时痛哭流涕。
而他真正意义上臻入化境,还要在7年往后,也便是结束了漫长的岭南(含今海南)流放之旅后。
契阔去世生,亡丧九口苏轼在惠州生活了近3年的韶光,在此期间,他最爱的侍妾朝云病逝。34岁的朝云相伴苏轼长达23年,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王朝云像
朝云虽然是封建社会身份低微的侍妾,但她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不单是由于其与苏轼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她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才女。朝云善于书法,尤其在楷书上十分有成绩,而且精通佛学。
临终之时,她诵出《金刚经》中的“六如偈”,覆盖其墓穴之上的亭子也就被称为“六如亭”。朝云墓和六如亭如今还在,且按照宋代风格修葺一新,两侧的楹联为苏轼所作。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一肚子不合时宜”,是朝云对苏轼最好的总结,两人相知相悦,本是神仙一样平常的眷侣。如今王朝云也因传染时疫离世,晚年的东坡陷入了无比的落寞当中,他为这位陪伴自己万里的爱人写下了墓志铭。
金刚经
“宝塔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在《惠州荐朝云疏》这篇悼文中,白发苍苍的苏轼深情款款,追忆了侍妾朝云“生平费力,万里随从”的交谊,同时还表达了对其往生西方的祝愿。此后,苏轼还写下了多篇诗文吊唁,笔墨中饱含对这位红颜心腹的眷恋与不舍。
苏轼生平中爱过三位女子,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是他在四川老家迎娶的。不过王弗在26岁的时候就病故了,次年苏洵在开封病逝,苏轼与苏辙两兄弟扶灵还乡安葬父亲。三年丁忧期满后,苏轼就续娶了亡妻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同年12月两人出川后就再也没回过故乡。
王闰之与苏轼夫妻26年,在开封染病不幸离世,享年46岁。王闰之去世3年往后,王朝云又不幸离世,这对苏轼的打击可谓非常大。
然而,这还仅仅是磨难的开始,王朝云拜别的次年,苏轼从惠州被贬到了儋州。他与幼子苏过6月渡海至海南岛上,接管着命运安排的统统。
江城子·十年死活两茫茫
“九去世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句洒脱的诗句背后,实在饱含着一位白发老叟的血泪。从1094年到1100年,苏轼身边多位嫡亲好友先后离世,从惠州到儋州的贬谪之行,使其险些放弃了自己生还的希望。不过究竟是造化弄人,1100年1月宋哲宗病逝后,其弟弟赵佶继位,苏轼又被调离了海南岛。
他在6月份离开海南,7月中下旬抵达广西廉州履新,不久后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由此,苏轼开始踏上了属于北归之路,他在同年十仲春十九日第二次抵达韶关南华寺。然而,这次前来却是物是人非,住持重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之久了。
东坡居士只好在长老的舍利塔前,摆上各种瓜果喷鼻香花祭奠,还写下诗文追忆了自己与重辩长老的分缘。除了追忆长老外,苏轼还回顾了自己这些年的境遇,在瞻仰六祖功德塔后写下了一段笔墨。
苏轼在黄州
“伏以窜流岭海,前后七年;契阔死活,丧亡九口。以前世罪业,应堕恶道,故生平忧患,常倍他人。今兹北还,粗生有望。伏愿六祖真空大鉴禅师,示大慈愍,出普光明,怜稚子之何辜,除其疾;念余年之无几,赐以安闲。轼敢不自求本心,永离诸障,期成道果,以服佛恩。”
苏轼以为自己必去世无疑,没想到还能活着返回,这7年的经历令其百感交集。自贬谪到岭南以来,多位亲友相继离自己而去,他开始笃信因果。原来这统统的统统,都是宿世恶业现前的结果,故而自己生平才忧患多于凡人。
现在北还有一线活气,年迈的苏轼向六祖大师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摆脱疾病的困扰。多年饮酒食肉的放荡生活,使得苏大学士患上了严重的痔疮,折磨得他痛不欲生。苏轼说自己反正也没几年寿命了,但愿能够安闲地走完余生。
当然,此时的他将佛教摆在了相称主要的位置,以此作为自己晚年的归宿。而除了曹溪禅宗之外,远在千里之外的庐山东林寺净宗,也是苏轼佛教崇奉的主要组成部分。
曹溪绝唱,东林遗风遇赦北还的苏轼,在南华寺写品尝了曹溪水、不雅观瞻了六祖僧衣,完完备全地将此作为“真依”。而“禅净合流”作为宋朝释教的风气,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苏轼,有诗为证。
曹溪绝唱
“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水喷鼻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喷鼻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
毫无疑问,苏轼与庐山是有缘的,他从前曾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即“不识庐山真面孔”那一首。而西林寺与相隔不远的东林寺,同为庐山脚下的历史名刹,前者因苏轼名扬天下,后者则因庐山慧远大师遗风不绝。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出生与雁门楼烦的慧远大师,俗家姓贾,是家境殷实、登时书柜的才子。他23岁的时候跑到襄阳释道安处听讲《般若经》,大受冲动,于是便削发为僧,成为道安门下的弟子。
当时天下大乱,襄阳道安察觉到情形不对,就令弟子们分散到各处弘法。慧远选择南下,先到了荆州上明寺暂住,后来又看中了环境清幽的庐山,于是就将此处作为自己的修行地。他这个人非常有定力,《高僧传》称其“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是戒行精严的高僧。
许多人仰慕慧远的名望而追随他,庐山东林寺由此成为南方佛教中央,与北方的长安鸠摩罗什僧团平分秋色。不过,与罗什大师译经垂范后世不同,慧远大师的功绩在于净宗。
庐山慧远
公元402年,年近古稀的慧远在庐山般若云台精舍,与附近的虔诚居士120人结社。他们在阿弥陀佛像前养活喷鼻香花且念佛,祈愿日后往生西方净土,这便是十分著名的“莲池结社”。由此,庐山东林寺被尊奉为莲宗祖庭,慧远被追为净宗初祖。
在唐朝中后期,“家家弥陀佛,户户不雅观世音”已成为客不雅观现实,净土崇奉可谓是深入民气。包括著名的大墨客白居易,晚年都从弥勒净土转向了弥陀净土,专心称念名号以求往生西方。而到了宋朝,禅宗和净宗的相互领悟更是开一代风气,苏轼作为那个时期的人,肯定要受其影响。
他第二次来到南华寺的时候,就向寺中的僧人讯问净宗理论,并且得到了非常专业的回答。而没过多久,苏轼又第三次来到南华寺,除了向僧众们作别外,他还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善哉彼上人,了知明镜台。陶然不我厌,肯致远公怀。
莞尔无心云,胡为出岫来。一堂安寂灭,卒岁扃苍苔。”
东坡居士说,自己的内心就犹如明镜一样平常明哲保身,他要秉承慧远大师的东林遗风。同时期的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来形容自己的境界,苏轼认为自己的境界比他还要高一些。
归去来兮
他并没有被生活的噜苏和磨难征服,而是放下了统统分别,走向更为圆满的归途。7年之前,他第一次拜会六祖时泪流满面,为的是寻求自己的“本来面孔”。而如今,这本来面孔就在咫尺之间,它与东坡居士一同走上了北归之路。
曹溪之水荡涤着风霜旅人的灵魂,东林之风指引着迷途游子的归途。
公元1101年农历6月15日,常州百姓倾巢出动,站在运河两旁等待着苏学士的到来。而苏轼则坐在船舱当中,向在座的朋友们打趣道:“可别把我看去世了呀!
”结果一语成谶,7月14日之后的苏东坡高烧不退,牙齿间出血不止。以当代学者的考证,他当时患上了细菌性传染病痢疾,这在古代基本上是无药可救的。苏轼自己彷佛也知道治不好,停掉了统统年夜夫开的药方,只喝人参、茯苓、麦门冬三种药材煮的水。
其好友钱世雄见苏轼日益衰弱,四处寻医找来了一副“神药”,结果东坡谢绝服用。18日,自知时日无多的苏轼将三个儿子叫到身旁,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生平——吾生无恶,去世必不坠。
“我一辈子都没干过亏心事,去世后必定不会堕入地狱。到时候你们可千万别哭,就让我安然地拜别吧!
”苏轼终老之地
孩子们知道父亲的性情,也只好含着泪水点头答应了。3天往后,气若游丝的苏轼开始回光返照,居然能做起来与人交谈,还能勉强写一点字。他的好友径山寺和尚维琳,连续几天都来探病,同时还勾引其做好终极的准备。
“去世与生不过是很小的事情!
”苏轼倒是非常坦然,没有抗拒也没有哀戚。7月28日,他的上身变得无比燥热,下身却冰凉无比,全体人连呼吸都十分吃力。眼见东坡居士无力回天,维琳等人昼夜守在他身边,终于挨到了28日。
“千万别忘却了西方的事!
”维琳大声地提醒着,让苏轼记得临终一念。“西方不是没有,但用不得力。”气若游丝的东坡回答道,维琳和尚听后就不再出声了。不过,他的好友钱世雄依旧不解,凑到其耳畔大声说“那你就更该用力了。”
“用力就错了。”苏轼回答。
“你一辈子都在学佛,怎么存亡关头反而糊涂了呢?”钱世雄十分不能理解,依旧凑到其耳边讯问。
“这句话我也不要听!
”说完后没过多久,苏轼就与世长辞了。12年后,苏轼的弟弟苏辙也离开了人间,又过了15年,北宋王朝消逝在了历史的烟尘中,国祚168年。尘归尘,土归土,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不复存在,时期的车轮连续向前滚动着,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随缘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