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一部集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辞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肤”字作为汉字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含义丰富,内涵深远。本文将从《说文解字》中关于“肤”字的解释出发,探讨古代文化中对“皮”与“表”的理解,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一、《说文解字》中“肤”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对“肤”字的解释为:“肤,皮也。从皮,区声。”这里的“皮”指的是动物的皮,而“区”则是表示声音的部首。由此可见,“肤”字的本义是指动物的皮,引申为人的皮肤,进而表示事物的表面。

二、古代文化中的“皮”与“表”

《肤》字探微,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文化中的“皮”与“表”

1. “皮”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化中,“皮”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皮”字与生命息息相关。古人认为,动物的生命力体现在其皮毛之中,因此,“皮”字常常与生命、活力等概念相联系。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指如果皮没有了,毛也就失去了依附之处,比喻事物失去了根本,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皮”字与道德、品德有关。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皮相”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而“皮相”又与“仁义”相对。如《论语·颜渊》中:“君子以仁为本,以义为用,以礼为表,以智为末。是以其仁也,足以安人;其义也,足以正我;其礼也,足以文身;其智也,足以达道。此之谓君子之德。”这里的“皮”即指人的外表,而“仁义”则指人的内在品德。

2. “表”的文化内涵

“表”字在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示事物的外部形态。如《孟子·离娄上》中:“夫仁者,人也;义者,人也;礼者,人也;智者,人也;信者,人也。此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里的“表”即指人的外在形态。

(2)表示事物的表面现象。如《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的“表”即指事物的表面现象。

(3)表示事物的代表、象征。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里的“表”即指事物的代表。

通过对《说文解字》中“肤”字的解释以及古代文化中“皮”与“表”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这些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也为我们研究汉字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