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深秋,与河大卫一起,感想熏染国画里俏丽的秋日!

南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

《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得天地是那么的通亮。
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长了极大的精神欢快。

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不雅观花”,彷佛正是这个意境。
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安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9幅国画里的秋天竟这么美

元 倪瓒《秋亭嘉树图 》

《秋亭嘉树图》为倪瓒晚年所作,用笔略硬而显方折,显然含荆、关遗意。
画中描述秋山嘉树,沙碛孤亭。
山石用折带皴,横笔点苔。
画树取疏松之态,笔简意赅。
风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反响了作者人画俱老,淡泊自守的情怀。

“一水两岸的三段式构图”,倪瓒独创的构图办法,把中国文人绘画发展到了空前完美的形式。
画中描述秋山嘉树,沙碛孤亭。
单看意境,就让人顿生寒意,天凉好个秋!

王蒙《秋山草堂图 》

画面只题小篆书“秋山草堂”四字,可谓妙哉。
王蒙和黄公望是一个期间的,他的绘画造诣仅次于黄公望。
王蒙、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蒙所画的是江南的秋日,水润中带点秀气、潮气。
高山曲水,茂树清淡,近景处山脚草堂临水,并不见山寂冷落,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清幽。
诗画意更浓,仿若住在这里的主人,写写诗作作画,听听鸟鸣,不雅观光秋色,怡然自得!

明 蓝瑛《红叶秋禽图》

枝头稀稀落落的几片叶子,让人遐想到地上可能已有大片的落叶,秋意渐浓。

明 蓝瑛《秋色梧桐图》

蓝瑛喜好画秋日的景致,画面飘洒自然,直抒胸臆,秋色梧桐,大略成大美。
梧桐秋雨,总是让人倍感秋意凉。
但他行书用笔畅快,让人觉得秋并不是那么的冷寂,反而有一种畅快盎然的活气。

清 董邦达《平湖秋月·西湖八景》

平湖秋月,意境深远。
这样的秋日,或许在西湖才能看到吧。
这样的表达办法,也只有古人才会有吧。
画如诗一样,让人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清 恽冰《蒲塘秋艳图》

荷花,历代文人墨客吟之以诗,形之以画。
作者以写实的手腕,成功地刻画了蒲塘秋日的丽景:碧水之上萍藻点点,绿荷盈盈。
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以含苞、初绽、怒放的三种生命形态展示着自然美。

整幅利用仿恽南田笔意的没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点就,显现出灵秀生动的物性。
荷花以粉赤色点染花尖,旋即以净水迅速晕开,色阶层次丰富,色调深浅过度自然,真实地展现出花瓣清淡雅丽之美,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在神韵。

清 赵之谦《枝头秋色图轴》

枝头秋色,淡雅凝喷鼻香。
过了六月的芬芳,枝头依旧芬芳,沉淀了夏季的美好。

清 吴历《夕阳秋影图》

画中山峦起伏,高树成林,草亭傍水。
有人说这张画是仿倪瓒的画作,但是其笔墨纯熟沉稳,颇见功底,诗画相融,意蕴非凡。
秋之景象跃然纸上,令不雅观者犹豫满怀。

来源:国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