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落落、依山的城郭、迎风飘荡的酒旗,逐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经由墨客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民气旌摇荡了。
摇荡的缘故原由,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地皮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逊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落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个中矣。
”对付这种见地,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落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范例概括的须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飘荡,该当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由于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备可以理解的。
不过,还须要看到的是,墨客利用了范例化的手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色。

杜牧江南春解读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墨客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俏丽景致。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落落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但光是这些,彷佛还不足丰富,还只描述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壁。
以是墨客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觉得,现在墨客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长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
墨客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殊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墨客对江南景物的赞颂与憧憬。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天子在中国历史上因此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期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
实在,解诗首先该当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即是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
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嬉戏。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
著名的诗句,象“九西岳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解释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