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古体诗为何消亡?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极光摧残。
可为何到了近几十年却变得老态龙钟,极近消亡?

前面是主问题,引用内容是问题补充。

这个问题的认知本身就有缺点。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不是古体诗。

古体诗为何走向消亡

中国古诗,或者称之为“旧体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
近体诗遵守平仄格律,古体诗不遵守。
而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属于唐朝才兴起盛行的格律诗体,我们称之为近体诗,而且到如今也就一千三百年旁边,数千年的讲法是完备稠浊了这个观点。
如果从《诗经》或者更早的《弹歌》这类古体诗算起,到也确实二千来年了。

以是题主到底是问格律诗呢,还是两千年旁边的中国古诗(包括格律诗)呢?

由于这两者虽然都在往消亡的路子上走,但是缘故原由和状况各有不同。

近体诗

近体诗的走向消亡的缘故原由,是平仄格律、平水韵与新韵差异等引起的诗歌创作难点让人望而止步。
国家又不进行这方面的教诲(由于对现实生活意义不大),全靠爱好者们自学摸索,自然路子越走越窄。

虽然有人在努力传承,但是语音的变迁,本身的格律限定,教诲的缺失落,让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比如没有近体诗、古体诗观点),这条路子除了在有共同爱好的圈子里面,在其他时候都是举步维艰。

别人一句话:学这个有什么用?就让我们无法回答。

由于确实没有什么用。
这个东西便是无用之学,顶多用来装装文化逼。

近体诗的消亡相因此一个可见的趋势正在进行中。

古体诗

古体诗的定义实在也发生了改变。
原来是唐朝人为了差异近体诗而对唐前诗范畴的命名。
实际上古体诗过了唐宋就已经消亡了,承接了这个名号的古体诗虽然在整体上不遵守平仄格律,如是非句、转韵、仄声韵之类的,但是一样平常单句都不会离开平仄规则,由于平仄观点在涌现之后就像我们本日的汉语拼音一样成为了古人的启蒙学科。

遵守平仄音律的古体诗,我们称之为“律古”。

而到了本日,乐坛盛行的“汉文化”、“古风”实在不过是古词的堆砌,我们回不到律古的宋元明清,更回不到拙古的汉唐。
以是现在的古风实际上是“伪古”,看上去满眼古词,内里全是当代的精细思维模式。

​古体诗实在早已消亡,而近体诗由于有相应的游戏规则,虽然内涵也非唐非宋,但是我们至少还能照葫芦画瓢——虽然不是那个葫芦出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称之为瓢。
近体诗就在新旧韵之中苟延残喘。

早就注定

实在古诗消亡之路是在民国期间的汉字口语之后就注定了的。
我们现在用的普通话是口语系统,而古诗是在文言系统之上的精髓精辟作品。
我们用口语文的底子去传承文言文的精髓,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情。

顶多也便是那些教授、专家、兴趣爱好者还在研究,而这些人相对付利用普通话、写当代诗、唱盛行歌的人来说,切实其实便是沧海一粟。

当一种文化形式失落去了大众盛行的根本,面临的唯一出路便是博物馆。

混到博物馆,不便是消亡了?

再多的努力,也不过便是回光返照。
你看看“诗词大会”等等各种节目,火了之后又怎么样了呢?还不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写古诗?又有几个通过这些节目会了的?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