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

01.

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

苏东坡格言40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万事万物,天下的道理都是统一的,所谓“统统即一,一即统统”,但是这个“一”不是静止的、僵去世的、不变的,而是充满着对立、差别和变革,以是又不能执着于“一”。

02.

春江水暖鸭先知。

由于鸭子喜好游水觅食,以是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以及水温的上升。

只有常常和某种事物相打仗,也最熟习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创造它的任何细微的变革。

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形或被人预先知道时,便每每引用这一句。

03.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孔呢?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一定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不雅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不雅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原形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不雅观成见。

04.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美妙琴声的涌现,有待于客不雅观的物,便是这个琴;和主不雅观的人,便是弹琴者。
两者奥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发出美妙的琴声。

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声即心声。
物我领悟,才是佳境!

只有主不雅观和客不雅观雷同一,事物的内部抵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抵牾(外因)雷同一,才能成功。

05.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是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不雅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得道之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能是人云亦云,或者是主不雅观忖度,不是失落之于偏,便是失落之于浅,以是不要有一点心得,就自以为知“道”了。

06.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事物的变革是内因、外因共同浸染的结果,个中内因起决定浸染。

07.

自其变者而不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不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事物变易的一壁来看,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革,这是说事物的绝对运动;而从事物不变的一壁来看,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这是说事物的无限循环。

08.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弗成;

有实而无名,则实在不长。

徒有其名而无实在,它的“名”很快就会被人们厌弃;光有实在而无其名,它的“实”就不能广被人知。

“名实之辩”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主要命题,苏东坡大体上是一种“名实相副”的不雅观点。

09.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实践出真知,闇练出技巧。
不雅观察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理论运用于实践。

10.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

天下事物充满着正反两面、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

读书类

11.

孔子贤人,其学必始于不雅观书。

要使自己成为孔役夫那样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学问必须从读书开始。

读书大概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大概不能,但是至少可以充足人生,也有助于方案一个人的人生。

12.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

但得所欲求者尔。

书本浩瀚浩瀚,如入东海,什么样的都有,而人的精力是不可能读尽天下书的,只能读取一些希望读到的。

读书选择自己喜好的,也不必像学者那样读书,可以学习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但不求甚解”。

13.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寻思子自知。

读书不要贪多贪新,要把经典的好书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4.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曾国藩说,“唯读书能改变气质”,读不读书,韶光久了,精神气质就会变得不一样。

15.

博不雅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硕,才能得心应手、为我所用。

读书、做学问都须要积累,积累的多了,才能灵巧利用。

修身类

1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人无志不立。
王阳明说:“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7.

流而不返者,水也;

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一个人该当人格独立,绝不随波逐流,有所为,有所不为。

18.

生、去世、穷达,不易其操。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要由于死活,潦倒穷困或者飞黄腾达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19.

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人不要太俗,该当少些低级意见意义。

20.

修其本而末自应。

修身便是修炼自身德行,为自己打下根基,只要这根基坚实了,就会有好的结果。

21.

天下之理,戒然后有慧,

盖慧性滑腻调皮,必从戒谨中入。

修身养心“三字诀”:戒、定、慧。

一个教化身心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须要制订阶段性的“戒”,约束自己的行为和生理,以此担保自己的修行能够不断进步,逐步产生定力,进而产生聪慧,从而实现教化身心的目标。

22.

夫既心识其以是然,而不能然者,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做不出来,这便是眼高手低,缘故原由便是没有努力学习,没有下苦功夫。

23.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

不待生而存,不随去世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

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人当修浩然之气。

人的生活也便是心灵的生活,“浩然之气”这种力量,形成人的奇迹和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的遭遇而显示出它的形态。

养生类

24.

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有逸有劳,劳逸结合,使身体一张一弛,既能得到安歇,又能得到磨炼,如此调济,方能身体康健。

25.

养生亦无他术,安寝无念,神气自复。

东坡五十九岁开始独眠,认为这是养生之道。
睡得安稳,心天真念,身体精神都能得到规复。

26.

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康健永生之道便是大略的生活,精神保持守一,心态保持平和。

27.

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养生详细说便是心中常无事,早睡早起,常常闲步,节制饮食。

处世类

28.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人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也不能白白地安于贫贱的处境。

人不是为了贫贱而活着,关键是要通过光明正大的路子,通过老实的劳动,去争取富余。

29.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们都是这世上的匆匆过客。

30.

面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可以看出苏东坡的豁达。

人都有缺点和不敷,也都有长处和美德,若只看人的短处,则满眼坏处,心生是非。

31.

占得人间一味愚。

以愚人的态度往返收人生中所有的统统。

32.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平。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是苏东坡的自嘲,实在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33.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

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忍痛易,忍痒难。

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

真有道之士也。

人饿了的时候只有一种痛楚,吃饱了却有更多的痛楚。

实在,处贫贱、安劳苦、吃苦俭朴楚也是难的,唯有通达自然的人,贫富、劳闲、痛痒,都能达不雅观看待。

34.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顾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
即一个人只要悟透天下,了然于心,那么对付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

35.

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达不雅观的人不是靠酒来解脱,而是明白了世间万事到头都是空。

36.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传达出苏东坡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表示了苏东坡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3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真正的幸福便是自己和家人的安然。

38.

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这纷繁凌乱的尘世间,最让人难忘的不是大红大紫、轰轰烈烈,而是生活中淡淡的欢愉、小小的喜乐。

39.

此心安处是吾乡。

生来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但是内心深处要有一个生命的归宿。

40.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与其摧残浪费蹂躏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统统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清闲。

来源:京博国学 jingbogu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