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其条件是要读懂诗歌。
对付命题者来说,如何勾引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主要。
对付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旋转轻读诗、重做题的方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若何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韶光、地点、人物、事宜、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绪(感情、心境),反响了什么思想(态度、不雅观点)等。

一、标题切入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由于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韶光、地点、工具、事宜、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文体。
从标题切入,便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诗歌鉴赏之若何读懂古诗词

边练边悟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因此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根本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构造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捉住了“情”“景”,就即是捉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形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怀
对付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怀部分。
而词,又特殊强调高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怀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把稳其顺序,更要把稳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怀)是对应同等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怀)是干系、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章法构造(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样平常为:起承转合。
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乃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照的构造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迁移转变,“合”是收束全诗。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便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怀,或议论,办法多样。
其浸染紧张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陪衬铺垫,渲染映衬。

(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怀,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紧张浸染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

(3)“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每每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表示诗意的跳宕迁移转变。
捉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4)“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怀、叙事、阐理,“合”句迎刃而解,每每是诗歌主旨或墨客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浸染一样平常有三种:a.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b.比拟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蕴藉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办法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怀、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腕弯曲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乃至艺术手腕

对仗,便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
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是指高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解释同一个道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期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高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去世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便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高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向,又有次序。
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其余,根据律诗高下句词性相对、构造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轰隆战”来形容古诗鉴赏。
而其措辞高度凝练、概括、蕴藉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1.阅读步骤

(1)多读全诗。
力求在3分钟旁边至少读三遍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主要的是融入情绪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

(3)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情基调。

2.捉住重点

(1)捉住意象。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不雅观物象经由墨客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便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捉住一首诗的意象就即是得到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不雅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①从传达诗歌情绪、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绪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形下决定了诗歌抒怀的方向和基调,这种措辞叫“情语”,是须要在第一韶光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把稳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措辞之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便是情绪措辞,它揭示出墨客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便是情绪措辞,揭示出墨客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绪、意图时较为蕴藉、间接,但也至关主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样平常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措辞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须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措辞(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须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该当引起把稳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浸染,犹如拨开疑云迷雾,能让原形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每每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不雅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随意马虎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墨客的沉沦腐化天涯之恨。
再如《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既戳穿了战役给公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概括了本诗的主旨。

须要特殊解释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端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该当重点把稳。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主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便是说要理解墨客的思想性情、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期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把稳墨客的遭遇、情状,把稳墨客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供应干系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须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顾提取。
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洒脱,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捣、年夜方悲壮。
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字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
苏轼思想繁芜,儒释道三种思想既抵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天下不雅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不雅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有时先容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先容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先容干系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先容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绪或写作风格。

大凡供应“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墨客仕途失落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措辞笔墨,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讲授要素(阐明题目哀求),限定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捉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第8题: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措辞进行概括。
题干中“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已经把该诗前六句所写的内容见告你了。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
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
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每每有相似、附近、相通之处。
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备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考试测验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利用手腕及详细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利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因此描写俏丽清新的自然景致、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东晋墨客陶渊明首创田园诗派,南北朝墨客谢灵运首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墨客有王维、孟浩然等。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捉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色。
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墨客融于景物的情绪。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绪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神往,闲适得意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等。
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人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响边陲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墨客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独占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写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陪衬;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取侧面描写的手腕,去表现战役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意象(景象),从用品看,紧张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紧张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紧张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捉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遐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余,在唐代的边塞军旅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玉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样平常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每每沿袭汉代的称谓,把征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续,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军旅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征象。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
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响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
当然,更多边塞诗表示的是一种抵牾的心情:年夜方从戎和久戍思乡的抵牾,卫国激情与艰巨生活的抵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抵牾等。
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诗人”;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宅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样平常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业绩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势。
诗题中每每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宜为题。
从表达办法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
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
怀古咏史诗大多是“借别人的羽觞,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成分。
此类诗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对历史作镇静的理性的思考,评判历史,揭橥不雅观点,墨客只是察看犹豫者,不置身个中,如杜牧《题乌江亭》。
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思念先哲,表达敬仰;或类比比拟,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履历,以古谏今等。

怀古咏史诗的构造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落意。

手腕有用典、比拟、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四、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墨客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绪,而是利用象征、兴寄等手腕,把自己的某种空想、人格寓于某种详细事物的一类诗歌。

首先,捉住“物”的形象特色。
从详细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色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其次,理解“物”所寄托的思想情绪。
一样平常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每每跟墨客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代价取向等有关。

再次,剖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一样平常来说,从表现手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陪衬。

五、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
古人由于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落意、仕途坎坷等缘故原由,再加上道路波折,交通工具掉队,一别动辄多年,再见难期,因此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着花落之际感时触景,引发远人思乡、闺中怀人、思念亲友之情。
其标题很有特点,如多含“驿”“客”“店”“次”“泊”“旅”“寄”“行”“宿”“月”“忆”

“思”等能够表示流落行旅、客居思乡之意的词语,或有“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名。
阅读时要把稳以下几点:

1.抓意象。
意象是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最佳打破口,要特殊把稳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墨客移情于月,象征人间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墨客乡思的主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通报相思之苦的,办法会诗中家书的浸染。

2.明情绪。
这类诗抒发的情绪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腕。
常见的手腕有借景抒怀、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骚动,再写故宅之思深浓),其余“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

六、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每每一别数载难以相见,以是古人特殊看重离去。
离去之际,人们每每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阅读这类诗要把稳:

首先,要节制送别怀人诗的构造、写法。
一样平常是即景抒怀,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怀表意。
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见,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节制诗的情绪内容。
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绪丰富繁芜,一样平常的情绪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去后的思念与顾虑,③对朋侪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朋侪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把稳,每首诗表达的情绪每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情交杂在一起的凑集体,虽丰富繁芜却不凌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腕有:①借景抒怀(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陪衬。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墨客就某件事揭橥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诗,一样平常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样平常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鉴赏时应把稳:

1.理解墨客写的是什么事。
即事抒怀诗每每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以是碰着这类作品,首先要理解引发墨客感慨的事。

2.体味墨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侧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子,也便是在诗中墨客不是着重于客不雅观镇静的阐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剖析墨客是若何来抒发情绪的。
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办法略“感怀”的艺术技巧。
感怀诗,每每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
但是一些名作凭着墨客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博识的艺术技巧,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古诗题材种别总结一览表

题材种别

紧张手腕

情绪术语

山水田园诗

借景抒怀

热爱自然 神往自由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

边塞军旅诗

比拟衬托

建功立业 从军报国 穷兵黩武 思乡念亲 舍身殉难 苦闷彷徨

怀古咏史诗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无常国运衰微 孤独惆怅

借古讽今

昏庸腐烂 奢侈淫逸 思念英雄 功业无成 失落意绝望

借古抒怀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志不得伸 壮士晚年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刚毅孤傲 高洁超逸 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

羁旅思乡诗

虚实结合

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 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

送别怀人诗

借景抒怀

虚实结合

依依不舍 孤独寂寞 痛惜若失落 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

知识储备:读懂诗歌须要积累的分外词汇

1.不那

同“不奈”,即无奈。
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ān 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
(韦庄《古离去》)

2.处

表韶光,意思是“……的时候”。
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等闲

(1)平常。
如:面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
(张谓《湖上对酒行》)

(2)随便。
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东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

(3)无端,平白地。
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再如:长恨民气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4.风骚

(1)漂亮,有才华。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遗风。
如: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姿。
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骚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5.会

应该。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6.浑

切实其实,险些。
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7.将

(1)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
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白居易《长恨歌》)

(2)读qiānɡ,意思是“请”。
如:岑役夫,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将进酒》)

8.可、可堪

可:有时不作“可以”讲,而作“岂”“哪”讲,表反问。
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可堪:岂堪,哪堪。
如: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
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
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3)可叹。
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
如:可怜玄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
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10.肯

(1)愿,乐意。
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
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喷鼻香。
(杨万里《野菊》)

11.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
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
如:阐明东风无限恨,沉喷鼻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12.来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即是“吧”“啦”。
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漫

莫,不要。
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
(罗隐《始皇陵》)

14.那堪

哪能忍受。
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15.弄

(1)用手把玩,戏耍。
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2)玩赏。
如: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李白《别山僧》)

16.傍

阁下。
如:两家求合葬,合葬西岳傍。
(《孔雀东南飞》)

17.凭

请,要求。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赠猎骑》)

18.其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度音节的浸染。
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高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浸染。
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经·邶风·北风》)

19.却

(1)退,退回。
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匆匆弦弦转急。
(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还,再。
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0.忍

岂忍,怎忍,不忍心。
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宋祁《落花》)

21.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美男浑不知。
(孙元晏《晋·卫玠》)

22.煞

副词,极,很。
如:为别后、相思煞。
(柳永《迎春乐》)

23.生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24.无端

无因,无缘无端。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

25.无赖

(1)调皮可爱。
同“亡赖”。
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落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
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家当。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
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去世。
(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
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杜甫《绝句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