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地高温预警##成都头条#

江南(仿白居易《忆江南》)

酷暑燥!
天热更心焦。

花萎叶焉浃背汗,蚊虫叮咬暑难消。

辗转又一宵。

忆江南炎夏燥仿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词牌来历: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别号“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
《金奁集》入“南吕宫”。
原为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
宋人多用双调。

“忆江南”词调自创调之初就十分盛行,在被人传唱、欣赏、接管的过程中得以流传到后世并产生了多种多样 的别名。
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此词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

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大多数学者赞许此种不雅观点。
李德裕(787—849)为中晚唐人,然盛唐玄宗(685—762)时教坊已有此调名,玄宗末年崔令钦所著《教坊记》“曲名”下录有《望江南》。
王国维曾据此以辩此调不始于李德裕,《乐府杂录》所言不确。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认为盛唐就已有此调,体式相同,《敦煌曲初探·后记》则解释盛唐时已有《望江南》调作“三、五、七、七、五”者,并举天宝十三载崔怀宝赠薛琼琼一首为例,崔怀宝《忆江南》词云:“平生愿,愿作乐中筝。
得近美男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
便去世也为荣。
”其平仄、叶韵、句法均与中唐白居易所作的三首《忆江南》词同。
明·杨慎《词品》卷一云:“《望江南》,即唐法曲《献仙音》也。
但法曲凡三叠,《望江南》止两叠尔。
白乐天改法曲为《忆江南》。
”陈旸《乐书》云:“法曲兴于唐,其声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铙、钹、钟、磬之音。

据以上诸说,《望江南》之名始自盛唐开元天宝年间,且既关法曲,又关教坊曲。
后白居易依此调作《忆江南》三首,因第一首首句云“江南好”,故别号《江南好》。
此外,因刘禹锡词有“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句,故别号《春去也》。
温庭筠词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句,故别号“望江楼”,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句,故别号“梦江南”“梦江口”;李煜词名《望江梅》。
此皆唐词单调。
至宋词始为双调。

宋代常有将两首《忆江南》分作高下阕,成为一双调者。
如王安中词九首,每首第一句均为“安阳好”,见《全宋词》卷九十八,故此调亦名“安阳好”。
张鎡则以此调作《梦游仙》多首,见《全宋词》卷二百八十一。
其《纪梦》一首有“飞梦去,闲到玉京游”之句,故此调别号“梦仙游”蔡真人词有“铿铁板,闲引步虚声”句,名《步虚声》等。
还有,张先词名《南柳》;欧阳修词名《望江南》;仇远词名《江南》;仲殊词名《南徐好》;戴复古词名《山南好》;刘克庄词名《驾导引》;刘辰翁词名《法曲忆江南》;赵师侠词名《江南好》;侯善渊词名《步归来》;丘长春词名《望蓬莱》;高道宽词名《逍遥令》;《太平乐府》名《归塞北》,注“大石调”等等。

格律对照

正体

对照例词: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平仄仄平平。

变体一

对照例词: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喷鼻香。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天赋与浮滑。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长是为花忙。

平仄仄平平。

变体二

对照例词:冯延巳《忆江南·去岁迎春楼上月》

去岁迎春楼上月。
正是西窗,夜凉时节。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美男贪睡坠钗云。
粉销妆薄见天真。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人非风月长依旧。
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宵帘幕飏花阴。
空馀枕泪独伤心。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解释: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
格律利用宋体字排印,例词利用斜体字排印。
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
句末加粗为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