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以为高考绝不是人生的终点,一次失落败并不代表什么,只要不放弃,人生就还有希望。

王维在好友科举落第后曾写下一首诗,个中“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这10字安慰了众人上千年。

这首诗名为《送綦毋潜落第回籍》。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若何安慰高考落榜学子王维这首诗高级又实用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落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綦毋潜此人大家大概不熟习,他也是盛唐墨客,诗风和王维附近,与当时很多著名墨客,例如张九龄、高适、孟浩然等都有诗歌唱和。

他的一首《春泛若耶溪》,“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意境极美,入选《唐诗三百首》。

他在开元十四年的时候高中进士,但在此之前,他也曾落榜。

这首诗大概写于开元十一年,当时的王维还在京中。

得知好友落榜后,王维在送其回籍时写下了这首诗,表现了对朋侪的理解、劝勉和鼓励,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乐不雅观向上的精神,入选《唐诗三百首》,末了10字安慰了众人1000多年。

诗歌开头四句写得很故意思,既赞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又顺带夸了一下朋侪。

政治清明的年代里,许多隐居的高人都纷纭出仕。

就连你这个品性高洁的绅士,也不再隐居。

这里的“东山客”原来是指东晋的谢安,曾隐居在东山,后来复出,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流芳百世。

而“采薇”说的是商朝末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采薇而食的典故。

这二者一个才能出众,一个品行高洁,墨客以用这两个典故,不着痕迹地狠夸了朋侪一番,也是存心良苦。

接着两句“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是对朋侪的安慰,虽然这次未能中举,但并不代表科举之路就此中断,只有不放弃,总还有机会。

这两句安慰之后,接下来写的是两人的分别。

“度寒食”、“缝春衣”这两个词不仅点明了节令,更暗含了墨客对朋侪的一片关怀之情。

“置酒”两句是描述了一幅饯行的画面,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另一首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虽然同样是送别朋侪,同样写酒,但是心境却迥然不同。

墨客送别元二时,带着不舍和伤感,由于元二要去的是关外。

但是在送綦毋潜回籍时,更多的却是安慰和祝福。

同样的主题和意象,却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这便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接下来的“行当浮桂棹”四句是墨客的想象之景。

顺着墨客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诗人驾着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远山的树木遮住了他的身影,孤城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下。

墨客花费大量的笔墨描述沿途的风光,不仅给人以美感,字里行间更是流淌着一股暖意,足见墨客对朋侪的一番深情厚谊。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末了一句又是对朋侪的安慰和勉励。

在墨客看来,朋侪这次落第不过是时运不济罢了,但这并不代表着他的才华无人赏识,他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放弃,那么终有一天朋侪一定会意满足足。

这首诗一扫送别诗的伤感,融叙事、写景、抒怀于一体,风格昂扬向上,包含了墨客对朋侪由衷的安慰、劝勉和祝福。

如此温暖的诗歌在送别诗中也是不多见。

而王维对朋侪的安慰,放在本日同样适用。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道坎,超越了并不代表出息就一定平平坦坦,越不过也不代表人生就此戛然而止。

以是纵然落榜,我们也无需灰心气馁,更不要抱怨任何人,就像王维这首诗所言“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好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