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9首诗词开篇就是千古名句极其唯美

实在很多墨客写诗前的心情是很忧郁的,但他们总能在大自然中得到治愈。
被贬江州的白居易,任司马一职,挂个名,没有本色,闲来无事,出去散散心,借大自然治愈吧。

进了大林寺之后,在深山古寺,韶光变慢了,时令变革也慢了。
白居易仿似进入了无人之境,觅得了人间的其余一个春天,一个与世无争的天下。

四月”自是城中大地春归、春花谢尽的时令,可“山寺”所见却是桃花正在怒放的大好春色。

这种意想不到的奇景带给墨客大喜过望的感想熏染,在“人间”二字中已透露出来。
他不说“城中”,而说“人间”,则“山寺”犹如非人间的瑶池就不言而喻。

“芳菲尽”与“始盛开”的紧扣相对,更将墨客由惯常体验和独特不雅观察之间的冲突所引起的生理变革,作了不露痕迹的暗示。

第三句遥应第一句,补明“四月芳菲尽”带给墨客“春归无觅处”的无比惆怅,其惜春、叹春、怨春的“长恨”之深情,全部溢于词表;

第四句遥应第二句,直抒“桃花始盛开”带给墨客“转入此中来”的大奇、大喜,其惊春、喜春、迎春的“不知”之自责,更是和盘托出。

这一转一合,不仅显示出构思的新颖机动,更表露了主旨的深化升华。
墨客睁大惊喜的眼睛,创造自己错怪了春归的无情,他对春光的无限热爱和留恋,就这样得到了出奇制胜的表达。

白居易有诗云“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墨客有双透视生活敏感眼睛,对付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捕捉灵感激发想象。

看到了桃花,就遐想到春光的犹在,而且更化为春转此中的奇象。
如此美景居然无人问津,人们干嘛去了,都去追名逐利了吧。

【2】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暗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宋·苏轼《春宵》

苏轼的诗词,以风格豪放、气势雄浑、激情旷达、想象丰富、意境清新而著称于宋代诗坛。

在这首诗中,他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致,写花喷鼻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笙歌声,也写富朱紫家为了不让美好的光阴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充分表示了他的卓越才华。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韶光也十分宝贵。
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暗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这两句诗构成因果关系,前句为果,后句为因。
这里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丽柔美,景致宜人,更是在见告人们光阴的宝贵。

楼台深处,富朱紫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时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
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官宦贵族阶层的人们在抓紧统统韶光戏耍、玩乐、享受。
墨客描述那些留连光景,在春夜轻吹低唱的人们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

对付他们来说,这样的良夜春景,更显得宝贵。

这首诗诗句富丽而蕴藉,耐人寻味。
特殊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3】

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众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唐·李白《上李邕》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空想和志趣的象征。

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羽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风致高傲瘦骨如柴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在当涂快要去世了,他写了《临路歌》他说:“大鹏飞兮振八裔”我像大鹏鸟一样飞起来的时候翅膀展开,震撼四方。

全诗开篇冲动大方高调,前四句均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便是三千里,平步青云,可高达九万里。

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久有最浪漫的抱负,永久充满对权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纵然待到风停下来,它的力量犹能簸却沧溟之水。
这个大鹏鸟着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墨客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

如果李白自频年夜鹏,那么李邕自然便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邕也叫李括州,他爹是李善,是为文献作注的。
李邕实在比李白大十二岁,李白少年景名去拜见他,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写书),

李白在这里言明纵然将来没有了李邕的合作,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

李白的伟大抱负,常常不被众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讥笑。

李邕是一个优质股,李白是一个潜力股,两股力量碰在一起,搞得双方很不清闲。

李白一气之下写下这首诗,李白的主旨便是你不要鄙视我。
实在李邕也是一个很精良的人,常常对年轻人有提携,也算是一个狂士吧。

一个少年狂士碰着一个老道的狂士,两个人就这样怼在一起了,李邕看到李白的诗后,喃喃自语,这小子,比我还牛,然后唠唠家常,都姓李,大概是亲戚吧,就这样奥妙的化解了这场恩怨。

对付这样一位绅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
“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4】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死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次寒暑。

欢快趣,离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在金章宗完颜璟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的一个日子里,元好问与几位同县学子前往并州参加乡试。

在途中,他们碰着了一位山民正在捕鸟。
元好问与差错上前讯问,得知山民捕到了一只大雁,但由于不忍心看着它去世去,他将其杀了。

随后,一只雌雁飞回来,一贯在头顶上盘旋哀鸣,他瞥见伴侣已经去世了,终极撞去世在地。
山民深感仇恨,真的不应该杀了这只雁啊,于是向他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这两只大雁的凄美故事。

众人深受冲动,决定将其埋葬,并筑起一座小小的宅兆,命名为“雁丘”,以留待后来的文人墨客凭吊抒怀。
末了,他们决定先吟咏诗词,纪念这两只情深义重的雁。

天啊!
叨教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死活来相对待?元好问在吟唱时,满怀深情。

他一开始便向苍天、众人、差错和自己发问,问道:“情是何物?”他自己的回答是,情是甘苦与共,相随相依,更是死活相许。
南飞北归迢遥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一对共同度过多个春秋寒暑、比翼双飞的情侣,溘然间死活异路,成为了永别。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去才真的是楚痛难熬痛苦。
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相随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该当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出路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晓风暮雪,失落去生平的至爱,形单影只,纵然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活下来的那只无法承受面前的打击,更难以忍受日后的孤独和悲惨。

元好问为这只孤雁设想,它在空中盘旋时,一定在悲吟和泣诉:“它已经去世了,我已经没有依赖,无论飞到哪儿,也只是独自一人。

与其日后背负还不完的相思债,不如面前随它一起去!
”因此,你终极选择了殉情而去世。

这段话,虽然是从雁的角度设想的,但充满了元好问对孤雁的深切理解和同情,可以说是滴泪和血,痛彻肝肠!

【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东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是东阁大学士之子,当年也是一个大才子,后来由于“大礼议”被发配到了云南。
他写的很多诗词在那个时候特殊有名,他诗也罢,词也罢都领悟了自己对历史的见地,感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阐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蕴藉,高亢中有深奥深厚。

从全词看,基调年夜方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转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散。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驰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代价,在成败得失落之间探求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表示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肚量胸襟。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东风。

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
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心腹,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抚慰。

“浊酒”彷佛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情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纵然是那些名垂千古的劳苦功高也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高兴淋漓。
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驰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逝得不见踪影。

“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

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逐渐没了火气。
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尘凡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繁芜了倒会变得大略,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样平常滋味在心头。

既然“是非成败”都犹如过眼烟云,就不必铭心镂骨、琐屑较量;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东风为伴,清闲得意。

杨慎积累了深厚且广泛的人生体验,他得以洞悉世事的实质,并将这深邃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杨慎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
他识破了朝廷的腐败,不愿服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

他以与心腹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无论过去,当下,还是往后,追逐名利彷佛总是一些人的生存办法,然而名缰利锁又每每令人痛楚不堪,难以自拔。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东风。
”历经七十余载的人生沉淀,杨慎犹如词句中那位在江渚边垂钓的白发老者,早已阅尽世间的秋月东风。

他静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目睹着滚滚波涛向东流逝,此刻仿佛韶光结束不前。
他以超脱的察看犹豫者视角,体味时令循环的变迁,洞察时期更迭的变化多端,从而深深领悟到,人生亦是如此这般流淌不息、变换无常的过程。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听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
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
逝者如此,谁也留不住光阴的脚步。

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还是变革,朝代还是更迭,生命还是老去。

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的生平,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落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

柳宗元饮酒那是“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只要有一壶浊酒,人生有几个心腹,喝个闲适清闲,那便是最高境界了。

【6】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在不少人的不雅观点中,元稹的风致彷佛难以称得上崇高。
撇开其他方面不谈,仅就他与其他女人的情绪经历而言,可谓乱七八糟。

韦氏嫁给元稹那年刚满二十岁。
韦氏共为元稹生了五个孩子,但个中四个先后夭逝。

韦氏去世后,元稹写有多篇悼亡诗,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如《感梦》《六年春遣怀八首》《大年夜》《江陵三梦》等,写得情真意切,很是动听。

元稹来自一个贫寒的家庭背景,而他的妻子韦氏则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拥有显赫的家族出身。

韦氏嫁给元稹后,他们的生活并不富余,但始终默默承受,未曾有过任何抱怨。
然而,在元稹仕途高升、俸禄得以提升之后,不幸的是,韦氏却在这时离世了。
正值壮年的元稹痛失落爱妻,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元稹说:妻子下嫁他后,看到自己没有衣服穿,就打开自己的箱子,在里面翻找。
没有酒喝,就拔下头上的金钗,给元稹去变卖了换酒喝。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又说:韦氏身亡后,衣物施舍完了,还保存着妻子的针钱盒,不忍心打开。
那时候的生活很清贫,妻子依然毫无怨言。

曾经见过苍茫的大海,其他地方的水都无法与之比较,曾经看过巫山上的彩云,其他的云朵都黯然失落色。
即便我随意地在花丛中游走,也

只管元稹是个风骚才子,常常流连于花丛之中,但是韦丛这样俏丽、贤德的妻子,使他难以忘怀。
毕竟共过患难的感情是最诚挚的。
韦丛是任何女子都无法替代的。

【7】

何处合成愁,离民气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景象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若何合成一个“愁”,是离去之人的心上加个秋,也便是心中悲秋之情。

愁从何处而来?是来自离民气中的悲秋之情啊。
纵然不下雨,芭蕉也发出悲惨的飕飕之声。

这样萧瑟的秋日,怎么不让人产生愁绪呢?心上着秋字曰愁,离思加伤秋为愁,词人以字形阐明愁情,构思新巧。

人们都说秋日晚来景象风凉,最为怡人,可是秋高月明,词民气绪不好,只怕因风月清明而触动了离愁别恨,反而害怕登楼不雅观赏秋天景色了。

年来欢情如梦,就像凋零的花朵随水东流,让词人产生了好事难再的沧桑之感。

燕子已经归去,而羁旅之人还流落在外,客居孤单,更是增长了他的愁思。
垂柳的千万条柳枝没能系住远去的情人,却系住了词人的行船,让他淹留异域,不能随她同去,从此天各一方。

吴文英笔下的愁绪,情绪朴实,简洁而又情韵悠长,读来有莫名的哀哀切切之感。

【8】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别难”是由于“相见难”。
如果时常相会,那么暂别也就不至于如此难以为怀了。
而分别适在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

当此之时,触景伤情,就愈益加重了离去的怅恨。
正是此种心境。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既是对别离情境的渲染,也隐含着人生好景不长的叹惋。

虽然会合无期,但所相爱者的感情却是忠贞不渝、死活以之的。

“春蚕”,“蜡炬”人所习见。
作者移情于物,写得浑然天成,形神兼备。
同时,既沉痛、淋漓地抒发了死活不渝的恋情,又精确熨贴地刻划了事物衍变之真。

从而使这些习见之物成为富于独特蕴涵的象征性意象。
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堪称千古绝唱。

相见不易,唯恐容色消褪,愧对悦己者。
于是晓妆对镜,不免怅惘。
由已及人,想到远方的墨客,月夜苦吟,该当自若珍惜,可别为风寒所侵。

“夜吟应觉”一句,谅解入微之思,倦眷念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句,亦可推知诗作抒怀主人公为一女子。

分别既久,而相见无期。
便乞灵于神灵生物。
蓬山乃仙山,仙凡之隔,不能说不远,但青鸟为西王母之“信使”,对神鸟来说,蓬山也不为远了。
以是说,自己不能前去,就只好托咐青鸟常去传书并探望远方的情人了。

全诗用比兴象征的艺术手腕,回环往来来往的抒怀办法,表达了伤春复伤别”的感情。
不能自已又有所希冀的生理,极细腻,也极深象。

【9】

生平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清·纳兰性德《画堂春·生平一代一双人》

纳兰性德是清朝纳兰明珠的公子,妥妥一位官二代,富二代,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最难得的是他没有以上的恶习,反而温文而雅,才华出众,还特殊重交谊令民气生惊叹。

写这词的背景,纳兰容若仍是一个单身汉。

传闻他与表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表妹被康熙帝纳为妃子,两人生生分离,其痛难抑。
织女牛郎仙凡相恋,尚且能每年相会一次,而纳兰对心上人的爱恋,却只能通过写词来遥寄。

这是一首爱情词,是词人对可遇不可求的恋情的独白:既然我们是天生一对,为何又让我们天各一方,两处销魂呢?

相思相望却不能相亲相爱,那么这春天又是为谁而设呢?蓝桥之遇并非难事,难的是纵有不去世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与你相会。

若能渡过迢迢银河与你相聚,便是做一对贫贱夫妇,我也心满意足了。

他的这个心愿大概是出于至心,而不是虚伪的,自表妹进宫之后的纳兰容若茶饭不思,为了见表妹一壁,他居然冒着杀头的风险混入了进宫的喇嘛之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做了皇上的女人,任你如何多情也是于事无补,只能是暗自神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欠妥,联系立即删除

#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