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稽核扶贫开拓事情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原文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领袖用典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平易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号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潍县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
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
郑板桥即令“大兴修建,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
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谢绝道:“此何时?俟辗转报告,民无余存矣。
有谴,我任之!”

这首诗奥妙地以竹声作引,托物取喻。
首句写自己在衙署书房内安歇,听到窗外风吹竹叶之声。
一个“听”字,凸显了作者忧心如捣、夜不成寐的心境。
次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遐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疾苦。
一个“疑”字,道出了作者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是说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
些小:眇小。
吾曹:我辈,指自己和包括。
第四句,“一枝一叶”表面咏竹,暗喻民间疾苦,既照料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绪: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候牵动着我们的心!

小官有大浸染。
习近平同道多次强调基层干部的浸染。
2013年11月26日,他在菏泽市漫谈时,还特意给在场市、县委布告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落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他说,封建时期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本日我们共产党人该当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习近平同道推崇的干部,大多级别不高,多在基层任职,但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
小的“细胞”康健,大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
对老百姓来说,身边每一件噜苏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乃至还是急事、难事。
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办理,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对小事的处理中也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