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这便是大家熟知的著名的《童子歌》,沧浪:水名,即《水经注》所记涢水,春秋时别号清发水,也有史家考证是现在十堰所属的汉江中上游。

孺子歌十堰上古时代的歌谣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汉水以北的一首民歌。
《孟子。
离娄》中说孔丘曾听到有小孩子唱这首歌,而据《论语》和《史记。
楚世家》,孔丘曾到过楚国北部的叶县等地。
《楚辞。
渔父》写屈原听过渔父唱这首歌,因屈原曾被放汉北。

沧浪江的水清激哟,可以洗我的冠缨。
沧浪江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跟。

就诗的蕴含而言,首先,由于江河之水同洗澡联系起来是在景象和暖之时,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以是这首诗从意象上来说是美的,从情调上来说是轻松的。
其次,作为产生在楚国的民歌,彷佛同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喜好修洁的思想也不无关系。
洗澡和修身,这是至今常被人们联系起来的一比拟喻。
再次,它表现了一种贴近自然、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雅观念。
可以说,它表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思想。

这首歌说:人根据水的清浊乃是表现着一种人生的哲理。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首诗中提到“水”,提到“我”,提到水的“清浊”变革。
它正是揭示了某种关系由于其措辞的朴实和蕴藉,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理解。
这里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人同社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
《楚辞。
渔父》中写屈原在“众人皆醉”的情形下“独醒”,“众人皆浊”的情形下“独清”,因而遭到流放。
渔父是一个隐者,对事物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所谓“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
以是他劝屈原随波逐流,屈原不听,他便唱着这首歌鼓栅而去。
渔父是将世事喻为“水”,水之清浊人不能制,但人可以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水所无可奈何的。
如果从人同自然的关系上说,节制规律,为我所用,这是对的。
但渔父因此此来表现他无是非、无原则、明哲保身的生活态度,这就有问题了,当然也就同屈原那种坚持真理、九去世未悔的精神格格不人。

如果以水喻一个人的品性,以人对清浊有差的水所采纳的不同态度喻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则这首歌的启迪意义又不相同:只有你“清”,人们才拿来“濯缨”,如果你“浊”,人们就只拿你来“濯足”。
故孔子游楚听到童子歌这首歌,便对他的学生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目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作为人生的履历来说,孔子的阐明更具积极意义。

一首诗能够对具有不同阅历、处于不同环境、面临不同问题的人都有启迪,应该是可以不朽的。
《童子歌》正是这样。
#十堰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