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穗鹛
欣赏古诗词中的鸟儿,我们不妨先从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中去聆听鸟儿那悦耳婉转的啁啾之声。“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是杜甫《绝句》中的名句。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欢畅地鸣叫;一行白鹭,在蔚蓝的天空轻盈地飞行。墨客在明丽开阔的背景之中,工笔刻画了鸟类怡然自得的欢畅之态。
鸳鸯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自王维的《鸟鸣涧》,在万籁俱寂的春山中,悄然升起的玉轮洒下一片清辉,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或许是鸟习气了春山的静寂和幽暗,彷佛连月出都会带给它们新鲜感,于是春涧里山鸟的夜啼声又产生了“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的意境。
仙八色鸫
此外,“仲春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晚春》);“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等诗句都无一例外地生动展示了各种鸣禽那绝妙动听的天籁之音。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莺啭鸟啼的自然环境之中。
白腰文鸟
除了描写鸟儿的欢畅鸣唱之外,古人描写的鸟儿很多是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墨客杜牧在《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便是以大写意的手腕,把欢快歌唱的黄莺鸟、再衬托以丛丛绿树和簇簇红花,勾勒出了一幅鸟语花香的江南春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莺歌燕舞地描述出了春天的盎然活气;“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大墨客杜甫在经历了长期的颠沛流离、定居成都草堂之后以鸟寓春、以景抒怀的诗词佳作;“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是唐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的两句,诗句以仲春仲春时节黄莺欢鸣、浮萍转绿,形象地把江南水乡的物候特色表现了出来。
蓝喉峰虎
古人不仅在诗词中欣赏夸赞鸟儿的俏丽与灵动,更加难能名贵的是古人在写鸟的过程中,所表示出的倡导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不雅观念。欧阳修的《画眉鸟》便是一首倡导人们让禁锢在笼中的鸟儿回归大自然的佳作:“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清闲啼。”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清闲地飞行,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纵然是锁在用金子做成的笼子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此远不如让它们解脱牢笼、重返自然、回归“林间清闲啼”。
画眉
白居易笔下“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平常骨肉一样平常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的诗句则写得更为情真意切,读了这样的诗句,谁还会忍心去伤及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王建《寄旧山僧》中的“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光鲜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个中的“求”和“乞”更是墨客爱心的点睛之笔。唐人皇甫曾的诗句“长安雪夜见归鸿”、“独悲孤鹤在人群”亦表示了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和怜悯之心。
震旦雅雀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这些朴素的生态自然不雅观,虽历经千年,却依然闪耀着文明之光。表示着古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各种野生鸟类的生态情怀。在国人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本日,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眼力来鉴赏这些诗词中的生态意境,对付我们培植俏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转自:微信公众号“诗意晚晴”
配文原载于2020年4月8日《中国环境报》 作者 王争亚
尹弘深入济源示范区和焦作市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形 开展黄河巡河事情
凝神聚力 真抓实干 持续攻坚 武断完成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