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位于福建省连城县罗坊村落,有一个盛大的客家民俗活动——走古事,被誉为“山区狂欢节”,每年这个时候,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恒河沙数群众不雅观看这场盛事。据传在明朝,罗坊镇常闹旱、涝两灾,当地清举人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传乡梓,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七棚古事,以当地的房族为单元,一族一棚,原有九棚,后因园地所限,改为七棚。 棚,为扮演古事的一个轿台,分为扛头、扛尾、前井门口、前井柱下、前井眼、后井柱下、后井尾、后井眼,分别各2名,共16名扛夫,轿台由木柱镶成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加上上面的两个男童,约四百余斤。
因在竞走时,体力花费非常大,几个比较吃力的地方,如左肩,常日跑一圈就须要轮换,故一棚需40来人,七棚共需300多人。然后挑选体壮胆大的十岁男童两名,按戏曲装扮,扮装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天官直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
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棚”的男丁青年上山磨炼脚力,到正月十二日斋戒三天,到了正月十五日,村落民抬着“古事棚”,以天官领路,跟随“古事”六棚,后有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乐队,一起鸣铳,来到罗坊的祖屋门坪凑集。接着在他们在乡政府前面的广场上奔跑三圈,再走八字形,左三圈右三圈。在恒河沙数的乡民和游客的围不雅观中,个个精神振奋,呼喊着开始竞赛。
中午,“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走,竞争激烈。(注:因罗坊镇解放以前的屋子多为木质构造,常闹失火,故下水之人,包括河边两岸的人,皆以泼水透湿视为吉利。)此时,河两岸、桥高下挤满了人,场面十分壮不雅观。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皆以超过前棚为荣,于是抬夫拼力而为,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感情非常高昂,为走“古事”之高潮,抵终点河边方台而止,至此,走“古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