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落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落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端,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线人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敷,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父老立,幼勿坐,父老坐,命乃坐。长者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随意马虎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父老问,对勿欺;父老令,行勿迟;父老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落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喷鼻香,却失落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空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古罗马)维吉尔
敦睦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低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迈受尊敬是涌如今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谅解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长于隐蔽他们的统统快乐、烦恼和恐怖。——(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去世神屈从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天下上的统统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去世亡,即是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精彩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便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天下上,我们永久须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便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便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得到了我们的最高尚、最诚挚和最远大的空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恐怖。——(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嫡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年夜方,对统统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代价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绪都更加可靠和值得相信。——罗素
家庭的根本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分外的情绪。——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绪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知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马克思
聪慧之子使父亲欢快,愚蠢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任务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假如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薄暮,你把清晨驱散的统统网络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自边。——萨福
我瞥见过受饿的孩子。我瞥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役。——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天下,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有身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所有精彩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捐躯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原。——狄更斯
父亲,该当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办法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眇小的欢笑,便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实的、纯洁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该当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天下,对人所创造的统统关心,激发起他为公民做事的激情亲切。——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抖擞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示、教诲子女。——蒙田
真不公正,体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生遗憾。——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互助,才是天下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蔼的家庭空气是天下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顺,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倔强、正派。——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相互赠予礼物的家庭习气有助于匆匆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情。其紧张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天下上最神圣的情绪。——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久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只有康健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根本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肃清统统生活上的危急。——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情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情更多呢?——色诺芬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便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全天下的母亲多么相像!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天下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由于您知道若何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谁谢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落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公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该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期学生的任务。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年夜胆有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假如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知足父母的这点哀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喷鼻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却了疲倦。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年夜胆孝顺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去世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有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迈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时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奉劝下才去的。
东汉时的黄喷鼻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喷鼻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落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快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在全国以履行“跨世纪教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便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稽核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落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任务和责任,为了买一盘母亲喜好的沪剧磁带,他利用安歇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往后,弃官行医。由于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入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天子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解释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乐意替父伏法。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冲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品,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舞蹈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贫乏,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月朔、十五,就拿着食品去墓前哭祭。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终年夜后,母亲年纪垂老,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费尽心机知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雪窖冰天,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以为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冲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喷鼻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常常随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溘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喷鼻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牢牢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分开虎口,保全了性命。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匪贼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统统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匪贼,远远瞥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考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