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是表现墨客的哲学不雅观点、反响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内容深奥深厚憨实、蕴藉、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光鲜的艺术形象之中。

1.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十首哲理诗每一首都有一个千古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墨客并不知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嵬峨,写出了雄视统统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墨客的心胸气概。

2.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解释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
就像春兰秋桂的喷鼻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好,只是客不雅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故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3.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是即景说理,之以是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孔,是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一定带有片面性。

4.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此诗用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说出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
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日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
末了引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千古名句!

5.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出了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欲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便是要站得更高些。

6.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虽然前路波折,歧途甚多,但李白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空想的彼岸。

7.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边随便采菊,有光阴举头见到南山。
墨客从南山美景中遐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末了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8.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强调了勤学不辍、始终如一地做学知识,固然很主要,但仅此还不足,由于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古人实践履历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自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履历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9.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只要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征象看到实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10.嫡歌

明代:钱福

嫡复嫡,嫡何其多。

我生待嫡,万事成蹉跎。

众人若被嫡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嫡能几何?请君听我嫡歌。

这一首诗七次提到“嫡”,劝告迷失落的众人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永久等待嫡而摧残浪费蹂躏韶光,蹉跎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