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二年级寒假背诵诗词整理释义银川桂喷鼻香苑小瑰宝之家出品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爱:喜好。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3.君:你。
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4.出没:忽隐忽现。

〔简析〕这首措辞朴实、形象生动、比拟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响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把稳。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缘故原由。
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把稳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墨客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比拟,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墨客。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
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响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
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
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月朔。

炮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化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店。
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龟龄。

曈曈:日出光阴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尚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旁边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古诗今译

炮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东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朝阳,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墨客乘船途经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东风啊,吹绿了江南的野外;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PS: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书湖阴师长西席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推门送青来。

注:本文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师长西席文集》。
湖阴师长西席,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精彩的造诣,对后世影响很深。
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长于利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长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①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
这首小诗便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样平常的浓云黑压压彭湃翻滚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纭跳进游入的船舱。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景象骤然变革时的紧张气氛,也陪衬了墨客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革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末了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墨客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统统彷佛全都未曾发生似的。

墨客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革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条有理,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觉得——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溘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不雅观赏那水天一色的俏丽风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意思:晴天是在残酷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俏丽多娇。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早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早春的景象。

  墨客先从身边写起:早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瞩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光鲜,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墨客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墨客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不雅观察描写早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津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统统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引人怜爱。
墨客进而遐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面前,以是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便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便是浏览胜地。

  5.缘——由于。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墨客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间隔、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面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全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由于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清闲此山中”,难道墨客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不雅观察结果各殊呢!
对付统统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原形;只有客不雅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精确的认识。
这便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察看犹豫者清。
诗写得奥妙新奇,深入浅出,充满聪慧,我们读过往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生时应该做人中豪杰,去世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本日人们还在怀念项羽,由于他不肯搪塞塞责,退回江东。

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夸奖开国元勋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去世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主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尽。

4.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三衢道中

南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每天都是天晴的好天气,

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连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最近时更增长了些幽趣

《示儿》

(宋)陆游

去世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注释:①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②元知:原来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去世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去世去原知万事空”,由于是通假字,以是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③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④但:只是。

⑤悲:悲哀 ⑥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以是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⑦同:统一。
⑧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⑨北定:将北方平定。

⑩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略的地区。
⑪家祭:敬拜家中先人。
⑫无忘:不要忘却。

⑬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去世后,人间的统统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酸心的,便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昔时夜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落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见告你们的父亲!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好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四季田园杂兴(其一)

南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落落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意思如下:白天锄草夜间搓捻细麻, 田舍男女没有少焉空隙。
小孩子不睬解种田织布, 也靠在桑阴放学着种瓜

  拓展如下:《四季田园杂兴》是墨客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屯子春、夏、秋、冬四个时令的景致和农人的生活,同时也反响了农人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个中的一首,描写屯子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墨客用清新的笔调,对屯子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季田园杂兴

(其二) 南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洁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麦花:荞麦花。
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成长期很短。
花为白色或淡赤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③篱落:竹篱。
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④蛱(jiá)蝶:蝴蝶。

[简析]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洁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人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竹篱飞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致。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屯子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情形:初夏农事正忙,农人早出晚归,以是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末了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落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西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西岳呵上摩上苍。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

  眼巴巴地愿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

  [解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一个秋夜里,天快亮时,走出竹篱门,碰上一阵凉风,眼望北国河山,不禁感慨万千。
将晓,快要天亮了。
篱门,用竹条编织的门。
迎凉,碰着一阵凉风。
也有解为乘凉的,欠妥,由于“秋夜将晓”,秋季景象转凉,不是乘凉之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神往之情。
黄河滚滚东流,一贯流入大海;西岳西岳高耸,直插云霄。
墨客大笔如椽,极力赞颂祖国的山河。
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贯被金人盘踞,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愿望规复之情景。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楚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愿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落望。
“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
南宋统治者奉行屈膝降服佩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去世活于不顾,墨客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朴拙、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年夜手腕极力赞颂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季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
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颂之情。

作者简介: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
著名墨客,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
生平作诗二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只是个中的一部分。
他的诗构思新巧,风格清新活泼 ,夷易自然。
措辞普通晓畅,自成一家。
晓出 : 清晨走出。

净慈寺 : 西湖边上得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 : 作者的朋友。
毕竟 : 到底。
西湖 :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西。

四季 : 四季。
别样 : 特殊,非常

春 日

宋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 胜日:景象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随意马虎识别的意思。

5. 东风:东风。

译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妖冶的美好日子不雅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涯的风光景物一韶光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题临安邸

宋 林 升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

注词释义 临安: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首都. 邸:旅店. 直:切实其实.

汴州:北宋的首都,在今河南开封.

古诗今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切实其实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落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韶光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滞?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奇迹几时能动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彷佛喝醉了酒,由由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去世,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措辞夷易而忧愤深奥深厚.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探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不雅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诙谐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以是“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故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彷佛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光鲜,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遐想,受到哲理的启迪:“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一定要“出墙来”发布春天的来临。
同样,统统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发达发展。
园子象征封建势力的束缚,红杏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

《不雅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壁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清闲清闲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由于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村落庄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村落庄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子规——布谷鸟。
②才了——刚刚做完。

【译文】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小雨微风中杜鹃在欢畅地歌唱。
村落庄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劳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腕写江南屯子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致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紧张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人形象,从而衬托出“村落庄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拥,交织成一幅色彩光鲜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墨客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天下。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小雨,时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致,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光鲜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小雨彷佛是被子规的鸣叫喊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村落庄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劳碌一直。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个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村落庄四月田舍的劳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宁静的气度,而这从容宁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明净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彷佛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效忠,不怕捐躯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器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代价。
这首诗的代价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随意马虎。
次句“烈火点火若等闲”。
“烈火点火”,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彷佛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若何严厉的磨练,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遐想到个中可能寓有不怕捐躯的精神。
至于末了一句“要留明净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怀怀,立志要做纯洁明净的人。

于谦为官廉明正派,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恪守北京,击退瓦剌,使公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
坚劲:武断强劲。
4. 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译文】青竹抱住青山一贯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奏乐折磨依旧坚硬如铁,听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样平常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墨客耸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根本,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毫不服从,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朴拙,措辞虽然普通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他唱着山歌,洪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当他就要捉到鸣蝉的时候,立时闭紧嘴巴站在这里,恐怕惊动了蝉。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震荡的意思,解释牧童的歌声洪亮。
越,指道旁成阴的树。

村落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村落居:在村落庄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鹞子。

  【题解】《村落居》的作者是清代墨客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墨客居住在村落庄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鹞子的情景。
早春仲春,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鹞子。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活气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墨客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颂。

  【译文】农历仲春,村落庄前后青草逐渐萌芽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彷佛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彷佛为这浓丽的景致所陶醉了。
村落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机遇,把鹞子放上蓝天。

  【赏析】《村落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落旁的芳草地上放鹞子的图画。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领悟在一起的、充满活气、春意盎然的屯子生活图画。
读了这首诗,我们彷佛跟墨客一起饱览了的俏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鹞子时的欢快。

  第一句写韶光和自然景物。
早春仲春,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畅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扭捏。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鹞子。
儿童、东风、纸鸢,墨客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活气和希望。

己亥杂诗 其五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做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去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便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造就下一代的浸染。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活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究竟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头条独家首发!

银川桂喷鼻香苑小宝贝之家出品!

感激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