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不雅观察员·祝建清

杭州第四中学下沙校区语文老师、浙江省作协会员,从高中开始文学创作,善于当代诗歌和散文写作

“挥毫泼墨平生悦,文心几度雕龙。
且安把酒祝群雄。
便撷天就句,建尽偶成功。
究探词林春秋过,听凭奔马行空。
篇章不朽命匆匆。
孤高神清闲,晚晚笑清风。

这首《临江仙》出自杭州第四中学下沙校区高一(8)班学生竺潇然之手,用字工稳,诗意古雅,还是一首“嵌字诗”——将语文老师的姓名“祝建清”和笔名“炭马”(“探”谐音)”,奥妙镶嵌个中。

诗词大年夜会名师不雅观察员  仿写古诗词的那些坑炭马师长教师带你绕开

本周,“浙江少年诗词大会”云教室第四课,我们约请到的“名师不雅观察员”正是祝建清老师。
在他的学生当中,古诗词功底踏实的学生不止竺潇然一位。
在他的办公室,随手翻开一个小本子,都是学生课余写的诗词,来找他请教的。

学写诗词到底难不难?有哪些窍门?要避开哪些“坑”?回答这些问题,祝老师很有发言权。

古代精美的事物不能大略套用

学写诗词,说难也不难。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 中国古典诗歌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以是有比较固定的诗意天生办法,形式上也有一套规范。
作格律诗,要节制平仄、对仗等等,有点像为难刁难联,上句写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下句肯定要接“一行白鹭上上苍”。
作词,也叫依谱填词,须要先理解并熟记词谱,比如《白喷鼻香词谱》,你选定一个词牌,把要表达的内容按其词谱哀求填进去就行了。

但是要节制这套规范,对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并不随意马虎。

首先,汉语语音有较大的变革,学生要搞清楚平仄格律和章法等有难度。
其次,是诗意的营造,我们和古人的生活经历在很多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想表达当代生活中的事物时,就随意马虎被古诗词的形式所限定。
登月,好歹还有嫦娥,但是高铁、元宇宙怎么写到词里去?

如何完成寻衅?纯挚袭用古诗词中幽美的辞藻,而没有自己特殊的感想熏染是弗成的。
以下两个“坑”,一定要绕道。

第一个“坑”是生搬硬套。
比如,古人常会写到“玉簟”,宋代词人李清照笔下的《一剪梅》里有“红藕喷鼻香残玉簟秋”,唐代墨客韦应物的《马明生遇神女歌》里也有“石壁千寻启双检,中有玉牀铺玉簟”。
玉簟,意为“玉一样平常精美的席子”,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较迢遥,以是不加思虑来用,就不真实,显得很生硬。
还有“瑶台”“绮窗”“兰舟”“锦书”等一些物象,都是古代精美精细的一些事物,不能由于显得美就大略套用。

第二个“坑”是惯性反应。
许多同学读多了古诗词,创造了一个“表达规律”:别离必“折柳”——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送行必“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古人这样表述,是由于当时确有离去时折柳枝相赠的风尚,但我们给朋友送行会特意跑去西湖边折根柳枝吗?这么做,既不现实也不文明。
写诗词和写作文一样,笔墨要能表达真实的感想熏染,特殊的感想熏染,才能有佳作。

想当年,杨万里写“荷风送喷鼻香气,竹露滴清响”,一个“送”字一个“滴”字,写出了清闲的夏日避暑生活,朱自清写月下荷塘,显然是读过杨万里的诗,但他并未大略袭用,而是推陈出新,写出那句当代散文的经典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暗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同学们写诗词也该当努力推陈出新。

取古诗词的典雅措辞来激活写作措辞

我有好几个学生古诗词写得不错。
他们的经历相似,大都在小学已经和古诗词有了亲密打仗,有的是由于古风歌曲,有的是由于学习戏剧,更多的是由于背读诗词,并开始模拟写作,比如《清平乐·村落居》,很适宜低龄段的同学模拟着写。
在初中阶段,他们会比较深入地学习古诗词的创作;到了高中,再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切磋互换,自然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我的语文课上,让同学们亲近古诗词,常用办法是结合古诗词片段进行写作练习。
比如改写,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将“我欲因之梦吴越……失落向来之烟霞”部分的杂言诗句改成四言或五言。

通过改写,同学们对付歌行体形式自由的特点和李白丰富瑰奇的想象,有了更深体会。
而在措辞转换过程中,同学们也不乏精彩的句子。
比如“惟觉时之枕席,失落向来之烟霞”一句,有同学改为“空对枕席冷,不复烟霞梦”,对句很俊秀,一“空”一“冷”,也颇真切。
这样的练习,能调动神思,熬炼措辞,且随意马虎操作,大家平时可以自己试试。

模拟的条件是读懂诗词。
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履历和感想熏染放进去读诗,读出独特的生命体验,读出古今相通的东西。

我曾发起“以我读诗”活动,每节课请一位同学先容一首古诗词。
选诗和讲述的哀求是:有没有那么一首古诗词曾深深吸引你,乃至触动你?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与之相遇的?想想是什么让你印象深刻,以为它分歧凡响,从此留在了你的影象之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时候,它被重新唤醒,让你以为它仿佛便是为此情此景、乃至是为你而写的?

如果暂时无法全文模拟,我也会鼓励同学们用古诗词的措辞来激活写作措辞。
古诗词的措辞和当代口语的间隔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意见意义,在写作中点缀或化用,能让措辞更精练、典雅,富有特殊的美。

我班里有一位女生叫王艺旎,从小打仗戏曲,诗歌化的戏文对她的写作措辞影响很大。
她在一篇随笔中写划船,“竹篙左点右点,船筏垂垂向前”,描述坐船的感想熏染,“坐在木筏上,临满江春暖,感清风绵绵,俱有喜态”,精髓精辟形象,颇有灵性,让人印象深刻。

学写古诗词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是让我们对措辞更敏感,古诗词的措辞和当代汉语比较,是更为典雅、诗意的措辞,学写古诗词会影响到我们的口语写作措辞,让措辞更幽美精髓精辟。
二是对生命的敏感。
少年时期用诗的办法来表达的情绪和动机来自于生命的冲动,是诗意的,审美的。

名师不雅观察员出题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中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在唐代尤为盛行。
初中教材里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到高一会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作了如下阐明:“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可见歌行体形式较为自由,富于变革,特殊适宜初学者仿写。

请模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梦游天姥吟留别》歌行体的写法,写一首古体诗,记录一段梦境或奇遇。
换韵自由,篇幅是非按需,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感慨。

我们将挑选一批最佳答案,刊登在钱江·发展读本上,想不想来试试?

投稿办法:关注微信公众年夜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阅鹿书院”,点击“投稿”后上传。

步骤一:

步骤二:

如果你热爱古诗词,如果你喜好画画,还可以参加我们的活动——品诗中之意,绘画中之情。
投稿办法同样须要关注微信"大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阅鹿书院”,点击“投稿”后上传。

精良作品将亮相“发展读本”,并有机会成为“浙江少年诗词大会”决赛现场的题目。

本文为钱江原创作品,未经容许,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统统作品版权利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法律路子深究侵权人的法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