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时为三进两厢和一坊一亭。
一进为门厅,二进为仰止堂,三进为正祠堂。
二进与三进之间,两侧有对称的东西厢房。
大门外建有国度栋梁坊,门厅内有表忠亭。
嘉靖十七年(1538年),正祠堂后又增建浩然堂。
祠堂内的陈设,有陆秀夫塑像、画像和名人题写的匾额、挂联、诗词、碑刻、祭器等。
几经战役摧残和长期失落修,陆公祠房屋破败,陈设先后遭毁散失落。
仅有祠内墙上保存一块石碑,刻着来日诰日启年间苏茂相题诗"浮海南奔拥六飞,孤臣血泪洒朝衣。

石衔精卫心犹壮,鼎抱龙髯愿不违。
粤屿草荒枢密冢,厓门花满侍郎矾。
可怜旧国还祠庙,正笏忠魂归未归"。

据《盐城县志》(清光绪二十一年)记载,始建于明朝初年的陆公祠原来占地面积很大,东至儒学街,西至解放中路,南至陆公祠巷,北至粥厂巷。
由于历史缘故原由,当年重修的陆公祠北侧、东侧地段陆续被占用,祠堂空间颇为局促。
陆公祠在八十年代得以修复。
仍为三进两厢。
门厅上由书法家武中奇题写"陆公祠"。
踏进门厅,劈面便是"宋丞相陆公祠"碑,上悬匾额"碧海赤心"。

第二进仰止堂前天井东西墙壁上各有名人碑刻,厅堂中有陆公遗像。
上悬匾额"南海留芳",两侧对联:社稷已墟尚有怀中六尺,君臣不去世直从海底千秋。
"海岳忠贞"则出自张爱萍之手。

纪念南宋末代丞相陆秀夫的祠堂江苏省盐城市陆秀夫祠

"社稷已墟尚有怀中六尺,君臣不去世直从海底千秋"。

陆秀夫在盐城人的心目中有着分外的位置,他在国家民族死活存亡之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刚烈之举,700多年来一贯深深震荡着家乡公民。
为更好地纪念这位民族英雄,2008年度的修复扩建方案特地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央设计,向东扩至儒学街,培植三进二堂,同时培植两座二层长楼,为文物古旧交流市场和古色古喷鼻香的茶社雅聚之所,均为仿明清风格建筑,与现有祠堂建筑保持同等。

陆秀夫,楚州盐城县建乡长建里(今盐城市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十月八日生;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与文天祥同榜进士。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端宗赵昰驾崩,陆秀夫立时年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进为左丞相。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仲春六日,崖山(今广东新会境内)为元将张宏范攻破,陆知大势已去,哭拜幼主:“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去世,德祐天子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整理好衣冠,藏玉玺于帝昺之怀,腰垂金印,随即负帝投海而去世,壮烈殉国,时年44岁,帝昺9岁。
随之赴海就以者万余人。
当年,张宏范题刻“张宏范灭宋于此”,明人将石刻毁坏,现在则将题刻改为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
七日后,尸体浮出海面,当地渔民将其尸首收葬于崖山以北的青径口(今广东饶平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