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天,陈亮从浙东来到江西上饶地区探求辛弃疾切磋大事,他们还寄信约请了好友朱熹,但是朱熹由于有事,没有前来赴约。
陈亮和辛弃疾在期待朱熹时,一起游览了鹅湖寺、紫溪等地,后来知道朱熹不能到来,陈亮便即东归。

和陈亮告别后的第二天,辛弃疾有些后悔,后悔没有挽留他多住几天,于是便开始去追陈亮,结果走到鹭鸶林,由于雪深泥滑,只好痛惜返回,那天夜里,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词。
结果刚过五天,陈亮便写信来索词,两人之间,心意相通,竟至于此。
之后,两人往来唱和,各自写了三首词,当真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这六首词,全都以抗金报国为中央思想,是两人爱国思想的深刻表示。

这首词前,还有一个百余字的引言,写得非常好,摘录如下: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旬日。
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嫡,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
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独饮方村落,痛惜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
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贺新郎

辛弃疾横素波干青云的一首贺新郎成就一段文坛嘉话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骚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收拾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永夜笛,莫吹裂。

上片开篇写长亭送别的场景,并且表现了辛弃疾对付好友陈亮的赞颂,说他文采能比得上陶渊明,聪慧比得上诸葛亮,“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骚酷似,卧龙诸葛”,陈亮长期在家,以是辛弃疾以陶渊明和诸葛亮进行比拟,这个评价极高,但并非完备夸年夜。
陈亮本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非常有见地,他曾经三次上书,为国家方案收复中原的打算,其余,陈亮的诗词文章也都极佳,与辛弃疾可以说是一时瑜亮。

接着几句,“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这看似横飞而来,与上文全不相关,但这里,却别有深意,这须要理解个中的典故,才能体会得到。
自从东晋孟嘉龙山落帽,传为嘉话之后,后世文人,每每喜好以破帽自诩,鹊踏松枝、雪落破帽,引起了词人对付满头白发的感慨,要知道,此时辛弃疾和陈亮,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岁月蹉跎,但是报国无门,这如何不引起词人的无穷感慨呢?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收拾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这几句写词人所见到的冬季风景。
四野冷落,万物枯萎,只有几枝稀疏的梅花,成为了点缀天地的事物,天空中飞过两、三只离群的孤雁,更是让人感到十分悲惨。
这里虽然是在写景,但实在有双关之意,是词人对南宋时局的描写,而那两、三只孤雁,不便是词人与陈亮等爱国志士吗?但由于他们的力量过于软弱,以是只能落得剩水残山,让人哀叹。

下片首句“佳人重约还轻别”,写词人与陈亮之间异日重见的约定,大有一种怨他急于告归的觉得。
接着,词人大篇幅铺叙:“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是时天寒地冻,水面结冰,雪深泥滑,车轮行走在道路上被冰所冻结,仿佛长出了四角,更何况行人?只有骨销人寒罢了!
这是词人写景,更是对面前时局的影射,词人又以问句来道出朋侪陈亮的极度哀愁,这样的愁怨,自然不仅仅只是由于离去而产生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大势的危亡,以及南宋朝廷的不进取。

词人先这样铺垫一下,末了再引出“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永夜笛,莫吹裂”就不会显得小题大做了。
听说,罗绍威联合朱温击败田承嗣后,为供应朱温的需求,把积蓄都花光了,他后悔地说道:“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本是错刀,但这里却指缺点,词人感慨:当初费尽千辛万苦,如今才创造,这统统都是缺点一场。

辛弃疾南渡,非常不随意马虎,他本拟南渡后,大展手脚,却不想处处受挫,多次被罢免赋闲,如今只能对月感叹,当真是可敬可哀!
更何况这时,不知哪里传来了笛声,让词人的心情变得更加悲痛,他只希望,这笛子千万不要吹裂了,由于实在当不住笛声的凄凉。

辛弃疾这首词,感情浓郁,写景中有抒怀,读来铿锵有声,具有极强的传染力。
王国维师长西席曾经评价辛词说:“有脾气,有境界,即以气候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无疑便是这样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