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他的作品保留下来的甚少,现存仅有6首绝句,以《凉州词》为代表作。“物以稀为贵”,仅凭6首诗,就足以使墨客王之涣流芳百世了。民国期间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将王之涣的《凉州词》推崇为“绝句之最”,疫情在家读书,研究了一下,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尝”一下这首“绝句之最”——《凉州词》:
词非词,诗是曲。
诗的题目是“凉州词”,但它不是词,是一首歌的歌词,是曲调名,唐朝时比较盛行。当时,许多墨客都喜好吟唱这个曲调,就像现在的盛行歌曲,墨客们也与时俱进,依曲填词,如蚁附膻。因而唐代许多墨客都写有《凉州词》,而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技压群芳”。
有一次,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在旗亭饮酒,遇艺伎唱曲开演唱会。三人乘着酒兴打赌,以艺伎演唱年夜家所作诗篇先后、数量为据,博一博诗名的高下。王昌龄的诗作,先被唱了两首,高适的也有一首被唱到,而王之涣的没有露脸。
结果,边幅最美的一位艺人闪亮登场了,她玉唇轻启、声若黄莺,压轴唱词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非常得意。这个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反响出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最受人们的青睐。
“好东西”就受大众欢迎,何况这首“边塞诗”之冠。全诗写景恢宏壮阔,诗意苍凉悲怆,诗风年夜方冲动大方、沉厚雄浑。当时被人们广为传颂。
景不雅观由近及远,气势雄伟。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墨客由近及远眺望黄河,波涛彭湃的黄河象一条绮丽的丝带缥缈飘入云端。描绘气候雄阔,让人思绪飞扬,心潮澎湃。墨客李白的视角由远及近,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李白的眼力是先看到了黄河上游的水,从迢遥的天边气势磅礴、奔流而下,是动态之美。
王之涣反其道而行之,目光由近及远,眼力由下贱沿黄河逆流而上,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仪态衔远的静态美,同时,为展示边地风貌做下铺垫,“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句,可谓是匠心独运。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边塞上的孤城。孤城的涌现,是这幅“写意画卷”的主体,也是此诗景物具象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和巍巍“万仞山”是它的背景。通过黄河、青山的衬托,孤城正地处险关要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一片”的意思与“一座”相称,与“孤”连用,在词意上又多了一层“软弱”。从而看出,一座大漠孤城,肯定不是烟火人家,而是边关的要塞。
“孤城”在古诗歌中好被墨客利用,如杜甫的“白屋花开里,孤城麦秀边”、齐己的“孤城沙塞地,残月雪霜天”等。“孤城”也就定格为离愁别绪的依托物,次句“孤城”的涌现,就为下面诗句深入刻画思想主题垫好了根本。这样,此二句诗既写出了祖国山河的气势雄伟,淡墨勾勒出边防重镇的地理位置,又暗示了戍边将士的境遇凄凉。
羌笛悠扬哀怨,乡愁难禁。
“羌笛何须怨杨柳”此句忽然转引羌笛之声。在这样一个阔别鼓噪的环境中,忽然听到幽幽的羌笛声,演奏着送别金曲《折杨柳》。唐代时,折柳相赠这种习俗,尤为盛行。
“柳”“留”谐音,折柳相赠有留念、赠别的意思。以是当防守边关的将士,耳边响起羌笛演奏的《折杨柳》曲调时,凄凉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但墨客不说“闻折柳”反而说“怨杨柳”。这样一来,不但活化了曲调名,而且能引发人诸多的遐想,使诗意更深一层。遣词真真绝妙啊!
可骨感的现实就在面前:玉门关外,东风吹不到,杨柳不返青,送别朋友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可得呀!
士卒怀着此种心情听曲,怨情自然涌上心头。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王之涣却用一种豁达乐不雅观的笔调奥妙释解:羌笛的乐音何必总是奏出凄美哀怨的《折杨柳》呢?诱引我生发别离家乡亲人的忧闷。怨恨浓郁的氛围一下融化了,自然而然引出了下句“东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啊!
向来是东风难以吹到的地方,亲!
请见告我,哪里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三个字,不仅其艺术手腕委婉蕴藉,而且使人想像到,当时边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只有树立保家卫国、时不我待的高尚意识,方能安慰自己那颗不平凡的心。中唐往后也有某些边塞诗写《凉州词》如(张乔《河湟旧卒》),与这首《凉州词》的差异就在于,虽然都写有边关将士不得回籍的怨情,但盛唐王之涣写的没有衰飒颓废的悲观思想。
大概是由于时期的变迁;大概是由于思维视野的迥异;大概正由于王之涣的《凉州词》,能把思乡愁绪放在爱国情怀的大背景下来考量,以是才被当时尊为“唐音”中的神曲。
军政中央凉州,边塞诗派之源。
提到边塞诗,我们不得不说一说凉州。古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汉武帝期间,匈奴臣服,西汉边陲扩大,河西走廊被纳入西汉辖区,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凉州,成为河西走廊的军政中央,丝绸之路的东大门,边陲重镇,历来受到各期间统治者的重视。
盛唐时,由于边疆事务和外交事务的增多,边塞成了文人们寻觅建功立业机会的喷鼻香饽饽;也有些文人内地生活腻了,想换换口味,希望有机会到边地游览不雅观光,体验一下塞外风光和塞外生活。这就促进了边塞诗的盛行,且井喷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像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
边塞诗,或描述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响戍边将士的艰辛;或抒发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之柔情。古代沙场情状的艰辛,生活的困难、自然风光的雄奇。在墨客的笔下寥寥数言,淋漓尽致的抒发出士卒思乡之愁绪、保家卫国之情怀。
总起来看,王之涣这首诗,渲染了玉门外他乡风光的雄奇,突出了边陲重镇凉州阵势险恶,陪衬出了戍边士卒的生活条件的恶劣。在这种大背景下,戍边士卒的思乡之情,彰显出了一种铁血柔情:羌笛幽幽之音,相伴着《折杨柳》的基调,再加上没有杨柳可折的无奈,年夜方悲鸣,壮怀激烈。既渲染了戍边将士不得回籍的愁怨,但又丝毫没有悲观负能量的情调,反而引发了阅读受众的爱国豪情。充分表现出盛唐墨客博大的胸襟,政治站位的高远,纵然现在仍旧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张力,不愧为唐诗中的“七绝压卷之作”。
#帝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