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之际民俗崇奉中的妈祖形象

文/刘明杉

作者简介:刘馨蓬,本名刘明杉,女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从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
紧张研究方向是明代物质文化史,即通过破解明代绘画及各门类文物中隐蔽的历史信息,揭示明代的社会文化征象和历史发展规律。

妈祖信俗始于北宋,并终极形成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央、波及外洋的妈祖文化圈。
福建莆田湄洲岛林氏本为当地巫女,去世后村落夫为她设立了“神女祠”,其生平和显圣业绩经后人持续润色,被奉为海神。
从宋至清,妈祖受封的爵号经历了从“夫人”、“天妃”或“圣妃”直至“天后”的演化,供奉妈祖的寺院称谓也从“庙”、“祠”、“不雅观”,升格到“宫”。
随着历代朝廷对妈祖的不断加封,有关其出生、圣迹故事变得加倍繁芜,妈祖形象的塑造也呈现出渐趋华美的特点。
流传至今的妈祖信俗资料,不但有历代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文献记载,还有各种材质的造像、壁画、版画等实物。
本文从形象史学视角出发,对宋明之际木质、瓷质、铜质等妈祖造像进行解读,力争梳理出妈祖神格不断上升的轨迹。

刘明杉宋明之际平易近俗崇奉中的妈祖形象

目前所见最早记录妈祖出生、信俗起源、神迹等内容的文献,是南宋福建仙游人廖鹏飞在绍兴二十年(1150)所作《圣墩祖庙重修顺济庙记》。
关于其出生,碑文曰:“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
姓林氏,湄洲屿人。
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南宋期间外洋贸易发达,繁荣的海运使海难风险大为增加,因此庇佑航运安全的海神妈祖开始受到朝廷重视。
碑文中讲述了敬拜妈祖的盛况:“里有社,通天下祀之,闽人尤崇。
恢闳祠宇,严饰像貌,岿然南面,取肖王侯。
大岂过为僭越以示都雅?盖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蒙被爵号,非是无以彰其威灵也。
郡城东宁海之旁,山川环秀,为一方胜景,而圣墩祠在焉。

据《宋会要·礼·二十·神女祠》: “莆田县有神女祠,徽宗宣和五年八月赐额‘顺济’。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封灵惠夫人。
三十年十仲春加封灵惠昭应夫人。
孝宗乾道三年正月加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宋代官方常以“顺济”一词祈愿航运安然,如《宋史·外国三·高丽》记载:“元丰元年,始遣安焘假左谏议大夫、陈睦假起居舍人往聘。
造两舰于明州,一曰凌虚致远安济,次曰灵飞顺济,皆名为神舟。
自定海绝洋而东,既至,国人欢呼出迎。
徽具袍笏玉带拜受诏,与焘、睦尤礼,馆之别宫,标曰顺天馆,言尊顺中国如天云。
”出使高丽的宋国海船被命名为“安济”、“顺济”,即有河清海晏之意,故祈祷航海安然的妈祖庙也被赐名“顺济庙”。

《宋会要·礼二一·顺济庙》中载: “一在兴化府莆田县白湖。
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绍兴四年(1193)十仲春封灵惠妃。
宁海镇神女灵惠昭应崇福夫人,淳熙十二年仲春加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灵惠助顺妃,嘉定元年八月加封灵惠助顺显惠卫妃。
”在南宋光宗(1190-1194)制诰《兴化军莆田县顺济庙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封灵惠妃制》中,褒奖了妈祖护国庇民的功绩。
“敕:明神之祠,率加以爵;妇人之爵,莫及于妃。
倘非灵响之著闻,岂得恩荣之特异。
其某神,壸彝素饬,庙食益彰,居白湖而镇鲸海之滨,服朱衣而护鸡林之使,舟车所至喷鼻香火日严。
告赐便蕃,既极小君之宠;祷祈昭答,遂超侯国之封。
仍灵惠之旧称,示褒崇之新渥。
其祗朕命,益利吾民。

据《宋史》:“后妃之服。
一曰袆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
妃之缘用翟为章,三等。
”另见《宋会要》中记仁宗期间刘太后礼服:“又按《开元礼义罗》曰:隋朝置后服四等,其四曰朱衣,绯罗为之,宴见来宾则服之。
今参详,每遇朝谒圣容,往还于辇中服此朱衣,加蔽膝、革、大带、珮绶、袜、金饰履,并随衣色。
如常程视事,则亦服朱衣,用大带、绶、金饰履,或去绶,只用大带亦可。
即去蔽膝、革带、珮、袜。
”制诰中“服朱衣而护鸡林之使”的描述,表示出南宋官方敕封妈祖时对她的神格定位。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莆田人丁伯桂在《顺济圣妃庙记》中写道:“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庙祀之,号通贤神女。
或谓:龙女也。

南宋嘉熙二年(1238),莆田进士李丑父在《灵惠妃庙记》中载:“妃为莆明神,庙于京江之湄,且十余年,迁于江口土山龙津之西侧。
淳祐辛亥闰十月既望,越一日壬申经始。
京口距莆三千里,祭不越望,山川犹然,况钟山川之奇,为人之神乎!
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洲之土皆紫色,咸曰:‘必出异人。
御灾患,有功德于民,宜秩典祀,而地之相去则有疑焉?或谓:‘妃龙种也,龙之出入窈冥,无所不寓,神灵亦无所不至。
……妃既有功于此,亦宜食乎此。
’”

由上述文献可知,妈祖在南宋期间经历了从民间乡亲为她立庙建祠,到被朝廷逐年封为“夫人”、“妃”的过程。
虽然南宋后期的“庙记”中为妈祖加入了“龙女”、“龙种”的出身故事,但其神格并不高。

南宋绍兴八年状元、莆田人黄公度应重修圣墩祖庙者白塘李富之邀诣庙时,作《题顺济庙》诗一首:“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
平生不厌混巫媪,已去世犹能效国功。
万户牲醪无水旱,四季歌舞走儿童。
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
”这首作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的诗,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妈祖题咏,个中“巫媪”一词明确指出妈祖出身于“里中巫”。
又见《圣墩祖庙重修顺济庙记》云:“要其德被于民,功及于国,蔑如也。
今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线人,而祠宫褊迫,画像彤暗,民气安在乎? ……或谓:‘旧尊圣墩者居中,皙而少者居左,神女则西偏也。
新庙或迁于正殿中右者左之,左者右之,牲醴乞灵于祠下者,宁不少疑?’鹏飞曰:‘神女生于湄洲,至显灵迹,实自此墩始;其后赐额,载诸祀典,亦自此墩始,安于正殿宜矣。
昔泰伯庙在苏台西,延陵幼子像设东面,识者以为乖仪式,遂命改之。
鹏飞谓李侯之作是庙,不惟答神庥,亦以正序位云。
’于是乐书其事,继以 《迎》、《送》二章,使村落夫歌而祀之:神之来兮何方? 戴玄冠兮出琳房。
玉鸾佩兮云锦裳,俨若存兮爇清香。
鼓坎坎兮罗杯殇,奠桂酿兮与椒浆。
岁岁祀兮民乐康,居正位兮福无疆。
”该碑记所述妈祖冠服和祭仪动作,也表明了她的巫女身份。

现藏莆田市博物馆的南宋妈祖木雕坐像(图1),原供奉于仙游枫亭灵应堂。
高42.7厘米,底长 17.5厘米,宽15 厘米,有虫蛀缝隙。
妈祖中年妇人相,面庞圆润,含笑慈祥,发式为绾成五股的高髻。
身穿广袖长衫长裙、腰系玉带,双手于腹前并拢。
宋代穿广袖长衫者是社会中上层妇女,1975年在福建福州浮仓山南宋黄昇墓中出土一件纱质褐黄色素罗镶边广袖长衫(图2),衣长 120 厘米,袖宽69厘米,袖长超过衣长一半。
形制为直领对襟,疏阔宽袖,旁边开裾,衣长及膝下。
领口、衣襟和接袖处多有装饰。
黄昇16岁嫁北宋开国天子赵匡胤第十一世孙赵与骏,享年17岁。
其父是福州状元黄朴,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
这尊身穿广袖长衫的妈祖木雕像,表面仍可见“服朱衣”的红漆残痕,解释此像的雕刻年代在妈祖被官方封妃之后。
又见现供于莆田市文峰宫内的南宋妈祖木雕坐像(图3),传为当时名相陈俊卿所建白湖庙中供奉的原物。
该像由樟木雕成,高 73 厘米,长 28 厘米,宽 24 厘米。
妈祖坐姿,中年妇人样子容貌。
面庞圆润,梳元宝髻,高额垂耳,含笑慈祥。
身穿彩袍,披云肩,腰系玉带,衣纹线条简约。
其上彩漆多有剥落,底座朽损。

图1 南宋妈祖木雕坐像 莆田市博物馆藏

图2 南宋黄昇墓出土纱质褐黄色素罗镶边广袖长衫 福建博物院藏

图3 南宋妈祖木雕坐像 莆田文峰宫藏

海神妈祖的紧张职责是庇佑航海安然,《圣墩祖庙重修顺济庙记》:“故商舶尤藉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彭湃,舟亦无恙。
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
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
宣和壬寅岁也。
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
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
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
”莆田市博物馆有一尊南宋妈祖木雕旋舞像(图4),原奉仙游枫亭灵应堂。
高20.3厘米,底长9厘米,宽3.3厘米。
该像造型富有特色,发式为宋代普通民妇常梳的包头圆髻,面庞圆润,呈少妇相。
穿长衫长裙,腰系绦带,身形偏瘦。
右臂和右耳饰缺失落,鞋尖磕损,还有轻微虫蛀痕迹,但仍能看出该像左臂向前,右臂向后,双膝微屈呈“旋舞状”,恰与碑记中所述妈祖救护舟航时的动作符合。

图4 南宋妈祖木雕旋舞像 莆田市博物馆藏

现藏莆田市博物馆的南宋戴弁冠妈祖木雕坐像(图5),原供奉于仙游枫亭灵应堂。
高28.8厘米,底长12.5厘米,宽8.7厘米。
该像头戴弁冠,手执圭(已失落),面相庄严,身着广袖大衫、长裙,肩搭披帛,曲膝而坐。
右耳饰、弁冠等处有缺损,彩漆脱落。
东汉刘熙《释名》中云:“弁,如两手相合抃时也。
以爵韦为之,谓之爵弁。
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
以韎韦为之,谓之韦弁也。
”据《周礼》:“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
王之弁绖,弁而加环绖。
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韦弁、皮弁、弁绖,各以其等为之,而掌其禁令。
”弁冠在等级上仅次于冕冠,依照冕服的等级模式,用所饰会缝和璂数以及璂饰色彩的多少标识戴弁者的身份等级。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记皮弁:“大业中所造,通用乌漆纱,前后二傍如莲叶,四闲空处又安拳花,顶上当缝安金梁。
梁上加璂,天子十二真珠为之。
皇太子及一品九璂,二品八璂,下六品各杀其一璂,以玉为之,皆犀簪导。
六品以下无璂,皆象簪导。
唯天子用含稜。
后制鹿皮弁,以赐近臣。
”传唐人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南朝末陈后主画像(图6)所穿为皮弁服,头戴的弁冠像一朵尚未开放的荷花苞,靠近两手相合的形状。
但冠上没有绘出璂饰,从画中也看不出陈后主所戴弁冠是皮质还是纱质。
莆田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尊戴弁冠妈祖木雕坐像,明确了此时妈祖已是能戴仅次于冕冠的神格地位。

图5 南宋戴弁冠妈祖木雕坐像 莆田市博物馆藏

图6 (传)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后主所戴弁冠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莆田人刘克庄在《白湖庙二十韵》中详述了妈祖信俗及其敬拜活动。
“灵妃一女子,瓣喷鼻香起湄洲。
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
驾风樯浪舶,翻筋斗千秋。
既而大神通,血食羊万头。
封爵遂綦贵,青圭蔽珠旒。
轮奂拟宫省,盥荐皆公侯。
始盛自全闽,俄遍于齐州。
静如海不波,幽与神为谋。
营卒尝密祷,山椒立献囚。
岂必如麻姑,撒米人间游。
亦窃笑阿环,种桃儿童偷。
独于民锡福,能使岁有秋。
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
坎坎击社鼓,鸣鸣缠蛮讴。
常恨孔子没,豳风不见收。
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
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
思念荔台叟,纪述惜未周。
他山岂无石,可以砻且锼。
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牛。
”诗中所诵“青圭蔽朱旒”的妈祖形象,尚未创造与之符合的宋代实物。
据《礼记·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此以文为贵也。
”可见这种冕冠形制限于身为男性的天子、诸侯和士大夫利用,宋代女性首冠上利用珠旒者,仅见北宋仁宗期间(1022—1063)刘太后所戴的仪天冠。

据《宋会要》载:“仁宗天圣二年正月十一日,中书门下言:‘皇太后礼服,按仪式具有明文,望令所司预先修制。
’诏太常礼院捡详仪式以闻。
礼院言:‘按《开宝礼》,首饰花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
袆衣素纱中单、蔽膝、大带,以青衣、革带、青袜、舄,白玉双珮、黝组、双大绶。
受册、亲蚕、朝会诸大事则服之。
……其首饰依十二株花。
’奏可,仍命入内內侍省副都知周文质管勾修制。
五月制成,上之。
十年玄月十五日,太常礼院上言:‘准诏出两宫衣冠画样,参详制造。
今请皇太后革带、袜、舄并随衣青色,仍加金饰,不用剑,余如画样修制。
’奏可。
明道元年十仲春三日,诏:‘将来皇太后恭谢宗庙,有司制后妃礼衣、祭服及重翟等六车。
’太常礼院言:‘礼衣请准天子衮服减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用剑。
九龙十六株花,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以衮衣为名。
’诏冠名仪天。
”仪天冠带十二珠旒,形制与男子冕冠类似,不同是加“九龙十六株花”,而这种女式冕冠显然是逾制的,故两宋戴此冠者仅刘太后一人,目前只见于文献记载,并未创造实物。
据此推测,刘克庄诗中妈祖所戴首冠的形制,应是仪天冠之类带有株花和珠旒的女式冕冠,这也解释南宋末期妈祖的神格被进一步提升。

元代时妈祖受到国家的隆重敬拜,《元史·敬拜志五·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载: “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
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
皇庆以来,岁遣使赍喷鼻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铤,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燕服行事。
祝文云:‘维年月日,天子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此时的妈祖信俗与广泛传播的佛教不雅观音信俗、玄门信俗相结合,妈祖被封“天妃”之后,为显示身份尊贵,将其出身从民间巫女变成不雅观音菩萨的化身。
在当时莆阳人黄仲元所作的《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里殿记》中云:“妃号累封,前此熟年矣。
宇宙趋新,真人启运,祀秩百礼,命申几次再三。
护国者功,庇民者德,明著则神之,诚不可掩也。
……按旧记,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处子也。
泉南、楚越、淮浙、川峡、海岛,在在奉尝;即补陀大士之千亿化身也。
”该文后附诗“其四”云:“福地仙居,珠帘玉坐。
帝子天孙,容卫右左。
木从西来,神受人造。
□騀嶙峋,赤壶翠隖。
”元代饶州鄱阳人周伯琦《台州路重修天妃庙碑》云: “海之神曰天妃,肇于闽中,显于宋季,始于其里。
拯旱溢,弭疾疢,御寇盗,应祷如乡。
既闻于时,褒封表异。
……乃以吉日,迎置神像,冠服肃静,绘饰炳焕。
络绎瞻仰,且骇且欣。
……广莫兮披披,纷珠盖兮指虹霓,左天吴兮右冯夷。
”从“珠帘玉坐”、“纷珠盖兮指虹霓”的记载可知,元代妈祖仍延续南宋末期“青圭蔽朱旒”的造型,却没有创造此期间确切的形象资料。

天吴和冯夷是两位水神,据《山海经·外洋东经》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在重重北两水间。
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夏州之国。
有盖余之国。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水伯)。
”冯夷是黄河神——河伯,《庄子·大宗师》曰:“冯夷得之,以游大川。
”“郭庆藩集释: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
服八石,得水仙。
大川,黄河也。
天帝赐冯夷为河伯,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媧清歌。
”“冯夷,《青令传》:‘河伯,华阴潼村落夫也。
姓冯名夷,浴于河中而溺死,是为河伯。
’”由上述碑记内容可知,元代敬拜妈祖的容仪阵仗和场面已超宋代,妈祖不仅“冠服肃静”接管民众的瞻仰膜拜,还为她增加了两位水神作侍从,帝子天孙为随员。

据《明史·礼志》记载,南京神庙“初称十庙。
……天妃,永乐七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
太仓神庙以仲春、秋望日,南京户部官祭”。
这是明代官方对妈祖的封典祭礼。
另据《七修类稿》: “洪武初,海运风作,流落粮米数百万石于落漈,万人号泣待去世矣,大叫‘天妃’,则风回舟转,遂济直沽。
”妈祖“于今时尚懋脱险持危之绩,有裨朝野,应享明禋”,封“昭孝纯洁孚济感应圣妃”。
在明初刊行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对妈祖的容仪亲睦事法力做了详尽描述:“上圣天妃功护国,敕封灵惠卫朝廷。
头戴花冠乘凤辇,身披翚服仗龙形。
东列西华排鬼将,南征北讨助神兵。
剑佩斗牛光凛冽,简书敕命扫妖精。
威容显现人钦仰,心运慈悲雨露均。
救民护国施恩德,祛害除灾利泽典。
威德周滑腻调皮上界,垂慈降世度群生。
山河社稷永安镇,雨顺风调保太平。
散影分辉遍三界,人间天上日月明。
天龙鬼神咸恭敬,奉敕皆令达上清”经文中所说妈祖“头戴花冠”、“身披翚服”,显然以人间帝王后妃冠服为参照物。

宋代后妃命妇礼冠按等级分为仪天冠、九龙花钗冠、龙凤花钗冠、九翚四凤冠和花钗冠等。
“皇后冠服。
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
冠饰以九龙四凤。
”“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原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中,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图7)面贴珠钿,头戴九龙花钗冠,两博鬓。
明代冠服制度在宋制根本上几经改革,将宋代花钗冠发展为翟冠。
明代皇后翟冠形制可见《历代帝后图》中明宪宗孝贞纯皇后像(图8),据《明史》载:“皇后冠服。
洪武三年定,受册、谒庙、朝会,服礼服。
其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
两博鬓,十二钿。
”“永乐三年定制,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数如旧。
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
翠口圈一副,上饰珠宝钿花十二,翠钿如其数。
托里金口圈一副。
珠翠面花五事。
珠排环一对。
皁罗额子一,描金龙文,用珠二十一。
”“皇妃、皇嫔及内命妇冠服。
洪武三年定,皇妃受册、助祭、朝会礼服。
冠饰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数如之。
两博鬓九钿”。
“永乐三年更定,礼服,九翟冠二,以皁豰为之,附以翠博山,饰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皆口衔珠滴。
冠中宝珠一座,翠顶云一座,其珠牡丹、翠穰花鬓之属,俱如双凤翊龙冠制,第减翠云十。
又翠牡丹花、穰花各二,面花四,梅花环四,珠环各二。
”“内命妇冠服。
洪武五年定,三品以上花钗、翟衣,四品、五品山松特髻,大衫为礼服。

《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提到的“翚服”即翚衣,“王后之上服曰袆衣,画翚雉之文于衣也。
伊洛而南,雉本色五色皆备成章曰:‘翚’。
”“袆之衣,深青织成,翟文赤质,五色十二等。
青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
以緅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
大带随衣色,朱裡,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
以青衣带革,白玉双佩,黑组,双大绶,小绶三,间施玉环三,青韈、赤舄,加金饰,受册、朝谒景灵宫服之。
”在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像中,皇后拱手端坐,身著深青色交领广袖翚服(图9),上有翟鸟纹(图10),内衬白纱单衣。
衣领、端袖、衣底均饰红地龙纹绲边。
翚服上的翟鸟纹原型是我国特产红腹锦鸡(雄性)(图11),《尔雅·释鸟》注云:“鷩雉,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光鲜。
”该鸟又称华虫,唐人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云:“华虫者,雉也,身被五彩,象圣王体兼文明也。
”据《明史》卷66载,皇后冠服“洪武三年定,受册、谒庙、朝会,服礼服。
祎衣,深青绘翟,赤质,五色十二等。
……用翟为章三等。
……永乐三年定制,……翟衣,深青,织翟文十有二等,间以小轮花。
……织翟为章三等。

在《历代帝后图》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像(图12)中,皇背面戴珠冠,双手于胸前执青圭,身穿深青地、五色翟鸟纹翚服。
据《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老君闻天妃誓言,乃勑玄妙玉女锡以无极辅斗助政普济天妃之号,赐珠冠云履,玉佩宝圭,绯衣青绶,龙车凤辇,佩剑持印。
前后导从,部卫精严,黄蜂兵帅,白马将军,丁壬青鸟使,柽喷鼻香大圣,晏公大神。
有千里眼之察奸,顺风耳之报事。
青衣童子,水部判官,佐助势灵,显扬正化。
”妈祖“珠冠云履,玉佩宝圭”的形象,显然受到当时后妃冠服制度的影响。
明代妈祖冠服华贵、法器丰富,仪仗规格更高。
随从仙侍的阵容也从元代的“天吴”、“冯夷”二河神及帝子天孙变为“黄蜂兵帅”、“白马将军”、“丁壬青鸟使”、“柽喷鼻香大圣”、“ 晏公大神”、“千里眼”、“顺风耳”“青衣童子”、“水部判官”等。

图7 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背面像

图8 明宪宗孝贞纯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9 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0 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袆衣上的翟鸟纹

图11 红腹锦鸡(雄性)

图12 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福建博物院藏一件明代中晚期德化窑白瓷妈祖坐像(图13),高19.1厘米,底径长13.9厘米、宽5.9厘米,瓷质细白如雪,妈祖态度严肃,呈中年妇人相,脸庞慈祥,披云肩、穿广袖大衫、长裙,双手覆巾执圭,其下云纹底座。
从这件白瓷坐像来看,妈祖与千里眼、顺风耳的组合,在明代中晚期已定型下来。
该像最值得关注的是其首冠形制,冕延前端有一排穿系珠旒的孔,珠旒已失落。
妈祖双耳后是一对卷云形博鬓,它们不像前述明宪宗孝贞纯皇后所戴翟冠上的博鬓那样挂在圈口脑后处,而是靠近双脸颊。
2013年扬州发掘的隋炀帝杨广萧皇后墓中出土一件完全的首冠,修复后可以看出,该首冠的博鬓插于圈口两侧靠近鬓上的位置(图14),着冠办法赐教意图(图15)。

台湾鹿港天后宫供奉一尊妈祖木雕坐像(图16),虽为清代造像,却还保留着早期首冠博鬓形制的遗风。
该像高74厘米,长31厘米,宽23厘米。
表面红漆金彩,妈祖头部冕延前真个珠旒已失落,仍可见九旒形制,博鬓位于冠圈两侧,靠近双脸颊。
双手执圭,身穿广袖大衫、长裙,外搭霞帔,腰系革带。
这类首冠的博鬓应是受到南北朝菩萨造像头部绑扎冠饰后,垂落在两鬓的束带宝缯影响。
如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齐胁侍菩萨石雕造像(图17),其宝缯下端呈圆形,从旁边两鬓垂至肩上。
而明代德化窑白瓷妈祖像双脸颊旁这对卷云形博鬓(图18)在近肩处呈圆形,可知其亦受前代菩萨冠饰造型法度模范的影响。
其余,此白瓷像的首冠形制是男子冕冠加女子博鬓,与前述北宋仁宗刘太后所戴仪天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解释国家礼制敬拜中皇后冠服和佛教造像法度模范都对妈祖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道光六年刻本《天后本传》中,一幅版画上刻有头戴冕冠,垂珠旒,两博鬓,又垂珠结的妈祖形象(图19),这是妈祖形象发展到成熟期往后,将历代后妃仪天冠、翟冠等冠饰元素叠加的产物。

图13 明代德化窑白瓷妈祖坐像 福建博物院藏

图14 隋炀帝萧皇后首冠(复原件)

图15 萧皇后首冠修复后示意图

图16 清代妈祖木雕坐像 台湾鹿港天后宫藏

图17 北齐胁侍菩萨造像 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

图18 明代德化窑白瓷妈祖坐像局部 福建博物院藏

图19 《天后本传》中天后娘娘像局部 国家图书馆藏

终明一世,妈祖的封号都是“天妃”,因其形象也参照人间帝王的后妃来塑造,这就难免误导广大普通信众,以为“天妃”妈祖是天帝之妃。
对付这种征象,明代文人颇感无奈。
万历时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女神名号》中称:“至于海神,今东南共祀者,在宋已封天妃。
盖妃生宋哲宗元祐时,莆田人,姓林氏,生而灵异,殁而为神。
本朝永乐六年正月初六日,太宗又加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庙号宏济天妃之宫,岁以正月十五日、三月廿三日,遣官致祭。
盖其时将遣郑和等浮海使外国,故祈神威灵以助天声,……又宋封天妃,言神功德可与天配,故名天妃。
今以为后妃之妃,则亵甚矣。
古以伍子胥为五髭须,以杜拾遗为杜十姨,又何足怪”。

成弘时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阐明,妈祖之以是被封“天妃”,是由于她济世救民的功德与天地同尊,而非“天帝之妃”。
“天妃之名,其来久矣。
古人帝天而后地,以水为妃。
但是天妃者,泛言水神也。
元海漕时,莆田林氏女有灵江海中,人称为‘天妃’,此正犹称岐伯、张道陵为‘天师’,极其爱崇之辞耳。
或云: 水阴类,故凡水神,皆塑妇人像,而拟以名,又如湘江以舜妃,鼓堆以尧后。
盖世俗不知山水之神,不可以形像求之,而谬为此也。

为避免这种误会,嘉靖时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讲述了妈祖“天妃”封号的由来,还提出建议:“宋神宗元丰六年,博士王古请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
北阙西有天妃宫,乃漕运奉祀之神,皆云起于宋、盛于元。
盖时海运著灵也,而不知何处人。
此女乃福建莆田林氏之季女,幼悟玄机,长知祸福,在室三十年,显灵元祐。
州里立祠,至元中奏号天妃。
我朝洪武初,海运有功,乃封“昭应德正灵应孚济圣妃娘娘”之号。
夫曰圣妃,可也,旧乃曰天妃,天果有妃乎?盖妃,嫓也,对也,故天子曰后妃,次曰妃嫔。
又,太子诸王之适室,亦曰妃,或作婓。
《列仙传》:‘江婓二女。
’亦作□,皆匹耦之称。
故诗曰:‘丧其妃耦。
’妃,音‘配’是也。
今以三十之室子而强加之曰妃,可谓名称其情乎!
以妃而上配之以天,不亦甚亵矣乎?神必有所不享也。
余意欲以‘圣妃’易作‘圣女’,何如?或谓天女,庶不悖渎也。
”他主见以“圣女”或“天女”之名替代“天妃”封号,以使处子女神妈祖不被轻渎。

明代后期对妈祖的称谓,涌现了“碧霞元君”和“天妃”混用的方向。
今人所指的“碧霞元君”便是泰山娘娘,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天仙玉女”这一提法不存在婚配天帝的问题,于是为妈祖设置了类似称谓,正如清人方浚师在《蕉轩续录》中所载:“明太祖封昭孝纯洁孚济感应圣妃。
永乐七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崇祯年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已又加青贤普化慈应碧霞元君。
有明一朝,凡四封也。

清代嘉道时人陈文述在《颐道堂集》中记其在江南施翘河礼天后宫时所作诗:“珠宫沧海上,门对碧瀛开,灵迹依三岛,春涛静九垓。
金灯回远舰,宝树拥层台,欲证元君事,惭非考古才。
又是封藩日,天书下使者,崇祠金册贲,望祀御喷鼻香禋。
青鸟仙舟导,红螺海国春,安澜应可卜,五岳久无尘。
”该诗原有夹注云: “天后亦称碧霞元君,故云。
”该诗集中《将渡海之前日致祭碧霞元君祠下作》、《偕湘姬至刘河祈风碧霞元君祠下越日晓起渡海用前兰姬渡海韵》、《归甫两旬复有渡海之役祈风碧霞元君感题祠壁》三首诗所咏,皆此处的妈祖神迹。
因民间信俗的主体传播者是文化水平不高、认知能力有限,却又在数量上霸占绝对上风的广大信众,故妈祖信俗在传播过程中涌现了官方与民间的认知偏差。

文人士大夫为规避妈祖的“天妃”封号被信众误解为天帝之妃,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后期,妈祖常被称作“碧霞元君”。
而这种提法又在民间衍生出新的歧义,即海神妈祖与泰山娘娘两位女神封号的稠浊。
有趣的是,陈文述诗中涌现“青鸟”一词。
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顙,名‘王母青鸟使。
’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
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
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
”玉函山是泰山北麓最高的峰峦之一,在陈文述称颂妈祖的诗中,“青鸟仙舟导”一句引出三位女神:妈祖、西王母和泰山娘娘。
文人士大夫站在礼教道德态度上,用“碧霞元君”代称 “天妃”妈祖。
西王母信使青鸟守护的玉函山,是泰山娘娘所辖之地。
因妈祖信俗在传播过程中,两位“碧霞元君”被信众稠浊,于是在陈文述吟诵妈祖的诗中,涌现了为西王母守护泰山娘娘辖地玉函山的青鸟。

方浚师在《蕉轩续录》中对毛西河所作碑记中的缺点认识提出质疑,“浚师按:毛西河《重修得胜壩天妃宫碑记》云:‘神名天妃,旧传秦时李丞相斯于登封之顷,出玉女于岱山巅,至今祀之,所称神州老姆是也。
特以地祇主阴,故妃之,而以所司河海为职土之雄。
逮宋元祐中,俗称莆田女子契玄典而为水神,则后人所附会。
’如斯。
不知西河所云神州老姆出自何典。
徐、李二公亦未曾考及。
”妈祖信俗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神祇之间故事情节相互穿插的文化征象不仅涌如今笔墨记载中,连实物上也可见到。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一件明代晚期妈祖铜坐像(图20),它是目前已知传入日本年代最早的妈祖造像。
该铜像高32.5厘米,妈祖脸庞慈祥,双目微闭,中年贵妇人样貌。
身穿广袖大衫和长裙,足蹬快意云头鞋,双手执圭端坐于台座之上,其下承一壸门式台座,左下方已残。
该铜造像最引人瞩目的是妈祖头戴的鸟形冠,除两侧各有二鸟首为辅饰外,头顶一只向下俯视的衔花大鸟挡住全体冠顶,造型夸年夜,呈“青鸟殷勤为探看”的动态(图21)。
这尊戴青鸟冠的妈祖铜坐像,便是信俗传播中两位“碧霞元君”神迹故事张冠李戴的结果。
这种被谣传了标识物的妈祖造型在闽地也有创造,台湾大甲镇澜宫供奉一尊明代后期的妈祖木雕像,高67厘米,长39厘米,宽28厘米。
躯干部分多朽坏,唯头部保存较完全。
中年妇人相,双目微闭,鼻梁高挺。
头戴莲花冠,系冠的宝缯分别垂至双脸颊耳后,莲花冠顶趴一只向下俯视的青鸟(图22),这件妈祖木雕像显然受到佛教造像法度模范和青鸟冠造型的双重影响。
有学者将此类青鸟冠称为凤鸟冠,似为欠妥。
若称凤鸟冠,即为翟冠,应是《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比照人间帝王后妃冠服塑造的头戴凤鸟花冠,身披翚服的华美型妈祖形象。

明代皇后戴九龙四凤冠,皇妃冠饰以九翚,四凤花钗九树。
纵然是七品至九品的命妇翟冠,也用珠翟二个。
冠上无论是凤鸟还是翟鸟都在两只以上,且鸟首、鸟身完全。
而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所藏妈祖铜像的首冠,仅在正面有一只造型夸年夜的全身鸟形,旁边两侧高下分组的四个鸟首顶部虽有羽冠,却具有明显的雀鸟特色,而无凤鸟样貌,解释四个鸟首只是正面鸟的分身;台湾大甲镇澜宫木雕妈祖像的莲花冠上只有单鸟,也不符合凤鸟在翟冠上的利用规制。

图20 明代晚期妈祖铜坐像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图21 明代晚期妈祖铜坐像局部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明代前期官方朝贡和后期民间走私等外洋贸易频繁,尤其是永乐年间“郑和下泰西”的壮举,对妈祖信俗的跨境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浸染。
随着西方大航海时期的到来,16世纪的亚洲海疆成为西方各国贩子、海盗、传教士等冒险家的聚拢地。
嘉靖二十六年(1547),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最早来东方的传教士、西班牙巴斯克人沙勿略,在马六甲碰着因杀人逃到该地的日本鹿儿岛武士弥次郎。
沙勿略为他施洗,弥次郎先容了日本的情形后,力匆匆其去日本传教。
嘉靖二十八年(1549),沙勿略从马六甲乘明朝商船去日本山口和丰后水道沿岸传教。
同行者有弥次郎和两个日本侍从,还有一位神父和一位修士。
沙勿略在这艘商船上看到船员供奉妈祖像:“这是在一只海里航行的商船上,这船大概有三四百吨重……在船舱的左侧的神龛里,供着一个妈祖婆的像,由于她是水手及海贼的保护者。
在她的两傍,一边有一个侍卫,全都给他跪着:一个叫‘千里眼’;一个叫‘顺风耳’。
第一个侍卫,是一副靛蓝色的面孔,两个眼睛都闪闪有光,有一个很宽大的嘴,从里面长出一些很长的牙来,他的身量又非常高大;第二个侍卫,有一幅冬瓜相似的面孔,长得一个通红的血盆嘴,从里面探出一条条犹如宝剑一样的长牙,他的头发是赤色的,在头顶上,还生了两个触角。
……妈祖婆也叫作天妃,船上的人对她的敬礼很勤,每天一早一晚的,总要高喷鼻香长烛的,在她的像前燃着。
遇着非常的事件,还要用一种占卜的方法,要求她的指示。
”沙勿略是第一位记录中国人妈祖信俗的西方传教士,在他眼中,这些明朝船员崇拜一尊“恶魔偶像”,并屈服她指引的航向。
沙勿略初次见到一群异质文化背景的船员膜拜妈祖神像,感到恐怖、好奇、不安、愉快,五味杂陈的内心天下无以言表。
日本兵库县神户市立博物馆收藏一幅江户时期(17世纪)绘制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像》(图23),被列为“主要文化财”。
画中的沙勿略双手捧一颗滚烫的红心,那是源自有天使飞行的天界之爱。
他仰望耶稣基督的绞刑像,口中说着“知足了”,道出对完成秘迹(基督教中给与神的恩赐仪式)的感谢。
下方用拉丁语和万叶假名书写着沙勿略的名字等信息,末端署名“渔父环人”。
常日认为,这幅画像是在沙勿略1619年被列福或1622年被列圣之后,由在耶稣会学过泰西画的画家完成。
此画一贯秘藏在崇送上帝教的大名高山右近领地内的千提寺(日今年夜阪府茨木市)中,直到大正九年(1920)才被创造。
该画经历了“禁教令”时期仍得以传世,弥足宝贵。
九州国立博物馆所藏青鸟冠妈祖铜坐像的铸造年代与沙勿略赴日传教的韶光段靠近或稍晚一些,可以推测该铜像流入日本的经历或与沙勿略所述类似,即此物原是明朝船员在海上拜祭、祈佑安然的偶像,船到日本后,恰逢某种机缘被留在当地。

图22 明代后期妈祖木雕像局部 台湾大甲镇澜宫供奉

图23 江户时期《圣方济各•沙勿略像》日本兵库县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此外,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后期,不但妈祖和泰山娘娘共享“碧霞元君”封号,而且元明期间“天妃”、“圣母”也非妈祖所专用。
嘉靖时人南大吉在《渭南县志》中写道:“天称神,地称祇。
后土即地祇也。
景象而地质,安可人其像而祀之也?人其像已非礼矣,而又目为圣母,称曰天妃,其渎乱甚矣。
”明末时人艾南英在《论宋天地合祭》中称:“天地可以形分,而阴阳之气不可以分属,天地南北郊之祭,盖分阴阳之气,而迎之非分天地而祀之也。
议者徒见孝经有父事天母事地之文,遂有天地合祭若夫妇同牢之义,而以人神之礼如是,则所谓地者殆将姑妪其貌势必至如道家,妄于山川后土之神统统冠以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之像而后已。
呜呼!
何其鄙诞而不经欤!
” 南大吉和艾南英对用女性形象比附山川后土之神的做法颇有微词,而山川后土之神被“冠以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之像”,在当时却广泛盛行。
都城博物馆藏一幅明代水陆画《天妃圣母碧霞元君像》(图24),绢本设色,长175.6厘米,宽91.8厘米。
左上方题“大明万历己酉年,慈圣皇太后绘造”双行楷书款识,骑钤九叠篆朱文玺印一方,印文“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喜皇太后宝”,右上方红地金字榜题“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
主体人物是四位女神,最下方二女神头戴通天珠冠,两博鬓,穿广袖大衫、长裙,身披霞帔。
左边女神双目微闭,双手敷巾执玉圭,直视前方,头后带黄色背光;右边女神姿态较活泼,双手敷巾执青圭,回顾望向左边女神,头后带青色背光。
其上二女神头戴花冠,穿广袖大衫、长裙,身披霞帔,双手皆执青圭,直视前方。
左边女神头后带青色背光,右边女神头后带绿色背光。
在四女神之外,又以身份透视法绘出四名身形较小、头戴翘角幞头,分别穿红、绿、粉、蓝色圆领袍男装的侍女,她们分别双手捧印、掌羽扇、执快意、端喷鼻香炉。
在2019年第五期《美术大不雅观》上,王艳明师长西席揭橥了《天妃圣母图像源流考》一文。
该文从形象史学视角出发,将此画与河南大学藏水陆画《众神图》(图25)中的“天妃圣母像”比拟后,创造二者依据的粉本同源。
因卷轴式水陆画或寺不雅观壁画都有代代相传的粉本和师徒相授的画技,前代的衣饰和风格会在后代作品中不断重现,以是对水陆画的断代不能以风格、衣饰和构图为紧张依据。
《众神图》为绢本,上部绘“天仙北斗元君”、“西斗星众”两组人物;中间绘“天妃圣母众”一组人物;下层绘“三皇圣祖”、“药王药圣真人”两组人物;每组人物前有一人执幡,幡上书各组人物名。
中层幡上题“天妃圣母众”(图26),画面共绘七人,五位女官均着圆领袍。
自右向左看,黄袍女官执幡,青袍女官捧炉,中间两位女神头戴通天冠,身着广袖大衫,均双手持圭,右侧女神回眸欲语。
二女神之间的粉袍女官手持快意;红袍女官掌羽扇;绿袍女官执印。
女神和女官的装扮与万历期间宫廷水陆画《天妃圣母碧霞元君像》一模一样。
由河南大学藏《众神图》中女官所执幡上的笔墨可知,“天妃圣母”对应的是这两位戴冠的女神。
笔者认同王师长西席所言宫廷水陆画《天妃圣母碧霞元君像》中前排两位女神是唐宋时已在民间有广泛影响的先天圣母和后土圣母,后排两位是海神妈祖和泰山娘娘的不雅观点。
宫廷水陆画中保留了 “天妃圣母”所指的前排两位女神,又增加了明中期往后民间广泛崇奉的海神妈祖和泰山娘娘。
这幅将四位女神合绘,而榜题只书“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的水陆画,正是民间信俗在传播过程中诸女神名号“天妃”、“圣母”、“碧霞元君”混称的写照。

图24 明代天妃圣母碧霞元君绘像

图25 众神图(水陆画)绢本 河南大学藏

图26 众神图(水陆画局部)绢本 河南大学藏

本文曾经别刊发于

2021年《殷都学刊》4月刊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