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玉轮

可以创造,它们都与人身体有关

这些字与人身体的什么部位联系的最紧密呢?显然,上述这些字共同的特点便是都与“肉”有关。
“肉”与“月”的小篆字形相似,汉字隶变之后,“月”字基本保持了原形而“肉”的字形则发生了变革。
上述这些字都是肉字旁的字而不是月字旁的字。

“肉”的小篆字形

《说文解字》中“肉”字旁的字共有一百四十个,“月”字旁的字只有八个。
由于现在都写做月字旁,以是这些字已经不能通过字形来分辨它是属于月字旁还是属于肉字旁了。
但是通过这些字所代表的意思则大致可以分清它属于哪个偏旁。

解密汉字我们所说的月字旁其实是错的那它应该念什么呢

凡是与身体有关的字全是肉字旁

不但是与人的身体,与动物身体有关的字也是肉字旁。
而月字旁的字全与玉轮或历法有关。
下面我们就分两节课讲一下这些月字旁的字。
本日讲“月”、“朔”、“朏”、“朗”。

首先来看本字“月”,它的小篆字形如图

“月”的小篆字形

《说文解字》曰“月,阙也。
太阴之精。
”古代篆书“日”的字形为圆形,而月的字形正阙一半,以是说“月”为阙(古时阙同缺)。
“月”与“阙”又韵母相同。
《释名》云“月,缺也,,满则缺。
”所说的“太阴之精”汉代京房说月与星是至阴之物,有形而无光,日照之才有光。

月是一个象形字,外侧像上、下弦之形,内侧则像地影。
“月”字不但有玉轮这一个意思。
它还有很多引申之义。

比如,“月”代表着阴。
《管子·白心》“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
”“月”又为众阴之本,《淮南子·天文》“以月虚而鱼脑减,月去世而蠃蛖膲。
”这里的“月”代表着众阴之本。

杜预注《左传》以月为地皮之精;《论衡》以月为水之精。
不管是水还是地皮都属于阴物,故月代表阴,与日相对应。

月又代表妃、后、大臣、诸侯之象。
古者君为阳,阳为日。
故妃、后、大臣等皆为阴。
《诗经·十月之交》“彼月而微。
”“月”即“臣道”。
又《汉书·李固传》“月者,大臣之体。

古代后妃

由于月属于阴,古时阳尊阴卑,故以刑为阴。
以是说月还代表刑罚。
如《后汉书·天文志》及《王莽传》中皆有记载月为刑之句。

古籍中常常见到“某年某月某某朔”这样的句子,那么,“朔”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云“朔,月一日始苏也。
”在农历当中每个月的月朔日即为“朔”。
如《晋书·武帝纪》(泰始二年)“冬,十月,丙午朔。
”即晋武帝泰始二年十月月朔日,当日干支记日为丙午日。

“朔”与“苏”双声(声母相同)。
《说文解字》中有很多字都是双声或叠韵(韵母相同)字互训的。

在“日”部有“晦”字,训为月尽。
月尽之后则再复苏,是为“朔”。
《白虎通·四季》“朔之言苏也,明消重生,故言朔。
”《释名·释天》“朔,苏也,月去世复苏、生也。

“朔”又为“初”之意。
如《礼记·礼运》“皆从其朔。
”又有“始”意。
如《仪礼·大射礼》“建鼓在其南,东鼓。
朔鼙(pí)在其北。
”郑玄云“朔,始也。
奏乐先击西鼙。
”《释名·释乐器》曰“鼙在前曰朔,朔,始也。

射礼

“朔”还指北方。
《书·尧典》“平在朔易”。
《诗经·小雅·出车》“城彼朔方。
”《尚书·尧典》“宅朔方”。
“朔”都是代表北方。
《后汉书·马融传》注“朔狄”即“北狄”。

“朔”又为“旦” 。
《庄子·逍遥游》“朝君不知晦朔。
”《白虎通》云“夏以平旦为朔,殷以鸡鸣为朔,周以夜半为朔。
”这里的“朔”即为“旦”,表示天明。

“朏”这个字当代汉语词典标音作fěi,中华书局版《说文解字》注音为pěi。

《说文解字》云“朏,月未盛之明也。
”大意便是说月未成光明之时。
详细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从许慎开始就有很多学者提出过火歧的说法。
现在一样平常认为是农历每月的第三天称作“朏”。

月未盛之时

《汉书·律历志》“〈召诰〉曰‘惟三月丙午朏。
’周公七年复子明辟之岁,三月,甲辰朔之三日也。
”周武王去世后,由于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
成王七年的时候,周公“复子明辟”,即让成王亲政。
“子”即成王,“明辟”是让成王行使君主权利。
这一年的三月为甲辰朔,月朔日为甲辰,初二日为乙巳,初三日正为丙午。
以是许慎等人皆以初三日为“朏”。

周公辅成王

又《毕命丰刑》“唯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策丰刑。
”根据《尚书》此十有二年为康王十二年,六月为戊辰朔(六月月朔),二日为己巳,三日为庚午。

诸家又以此说为“朏”为月之初三日之证。

之以是说“朏”为月之初三日为未定论,是由于上述所引文献虽然都是《汉书·律历志》所载,但它也是引述的其它文籍。
我国历史文籍并未明确记录周代之前各王在位年限。
《史记》有准确纪年实在公园前841年,以是也就无法确定干支纪年、纪月的准确韶光。

“朏”又为天刚刚发亮之意。
如《淮南·天文》“日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

末了来看“朗”字。
《说文解字》云“朗,明也,从月良声。

小篆朗字月在左侧,良在右侧如图

“朗”的小篆字形

《诗经·大雅·既醉》“高朗令終。
”毛传曰“朗,明也。
”《尔雅·释言》云“明,朗也。
”可见“明”与“朗”意思一样,是可以互训的。
《易·系辞》曰“月之明为朗。
”以是古乐府诗有《朗月行》。
陶渊明有《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句。
皆可训做明。

现在有“朗读”这个词。
意思是年夜声的诵读。
“朗”为清晰响亮之意。
它的意思涌现的比较晚,在唐代李白的《劳劳亭歌》中有涌现“朗咏清川飞夜霜”。

李白《劳劳亭歌》

本日我们讲了月、朔、朏、朗四个字。
下一节课我们连续讲“月”字旁的字——霸、朒、脁、期。

本文为《解密汉字》系列第十一讲。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参考书目:《说文解字》、《十三经注疏》、《史记》、《淮南子》、《论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