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鸡水陆两栖,能在水里游,也能在岸上跳,动物界少见。 人类长于学习,也爱模拟,“蛙泳”便是来自田鸡的拍浮姿势,此泳姿为国际拍浮竞技项目之一,深受运动员和拍浮爱好者喜好。 竞技项目里的跳远比赛,可能也是受田鸡启示而设立的。 屯子孩子对田鸡不陌生,菜园、农田里多见。 田鸡爱唱歌。暴雨过后,田鸡结集到水塘边,你一言我一语,东边唱西边和,你方唱罢我登场。“呱——”“呱——”“呱——”,气势磅礴,仿佛一台交响乐,那种天籁之音,令听者讶异:那么小的身体何以发出如此大的声音?于是一个个猫腰前行,潜伏到水塘边,以茅草作掩护,屏声敛息,细心察看。答案有了——原来田鸡嘴角边长着一个气球样的东西。这东西叫声囊,田鸡唱歌时,声囊鼓起,产生共鸣,好比音箱,把声音放大。秘密被揭开,就想抓一只田鸡回家,为自己开独唱音乐会。 抓田鸡不易。 田鸡长于跳跃,遭遇危险还会连跳,把追赶者远远地抛在后面。追赶者不会善罢甘休,想与田鸡一决高低。此时田鸡已靠近水塘,再次起身已跳入水中,用它那标准的蛙泳姿势向对岸游去。追赶者站在塘边,只能摇头嗟叹。 孩子的行为若被家长创造,家长会及时阻挡,并见告孩子,田鸡是害虫天敌,是丰收卫士。还会见告孩子,田鸡的孩子小蝌蚪,也是除害好手。一只小蝌蚪,一天能吃掉上百只孑孓。 大人的话,孩子们将信将疑。 有疑问就去菜园、农田探求答案。于是蹲守,不雅观察创造,田鸡果真是害虫天敌——它捕食时一动不动地趴在低洼处,或是隐蔽在阔叶下,前腿支起,仰面朝天,有飞虫经由,闪电般地向上一蹿,舌头一伸,飞虫不见了。田鸡极有耐心,半天下来,几十只飞虫成了腹中物。 小蝌蚪如何捕捉孑孓,孩子们没看到,但也有创造:有蝌蚪的水塘很少有孑孓,无蝌蚪的水塘孑孓多。 道理明摆着,从此,孩子们不再追逐田鸡。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传承美好,物种不灭。 蟾蜍俗称蛤蟆,农夫叫癞蛤蟆、癞蛄。两栖动物,潜伏于泥穴、湿润砖石下、水沟边、草丛内,形象猥琐,容颜丑陋,不堪入目。 蟾蜍行为鬼祟,爱在夜间和雨后活动,胆小者遇见避之唯恐不及。 人类不待见的动物,蟾蜍为个中之一。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一句著名的歇后语,意为痴心企图、白日做梦、异想天开,也含有蚍蜉撼树、不知天高地厚之意。 民间还有几句歇后语,一句是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磕瘆人。 另一句是癞蛤蟆卧铁轨,伪装大头钉。 还有一句是癞蛄头上插鸡毛,假充大公鸡。 几句话态度光鲜,前者冷嘲,后两句热讽。 拿蟾蜍说事,表明的是人类对蟾蜍的态度。 有屯子生活经历的男人,童年时大多侵害过蟾蜍。蟾蜍跳跃的速率不如田鸡,见了人只会爬行,或短间隔跳跃,孩子几步即可超越。蟾蜍见孩子捉它,躺下不动,伪装去世去蒙混对方,想逃过一劫。这点小伎俩骗不了孩子,孩子拎起“去世蟾蜍”的腿,打水漂似的扔向远方。蟾蜍是骨肉之躯,这一扔非死即伤。家长们见了听之任之,不会阻挡。 我也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 蟾蜍吃的是边幅的亏。 存心不雅观察不难创造,蟾蜍夜间活动为的是捕食。蟾蜍的食品有甲虫、飞蛾、蜗牛、蝇蛆等等。这些虫对庄稼有害,蟾蜍捕食它们便是为人类除害。蟾蜍的食量比田鸡大。显而易见,蟾蜍对人类有益,不应受到侵害。 研究创造,蟾蜍还有药用,从它身上可以提取蟾酥和蟾衣,两种药材名贵而又紧缺。 认识蟾蜍,保护蟾蜍,从孩子做起,不容等待。
她对着堂屋喊:妈,我家有救啦!
丈夫闻声过来,看到锅里的饭,装上一碗端到母亲床前。连着几天,到了用饭时辰,锅里的饭菜就有了。
说后,母亲面向门外扑通跪倒,连连说:感谢河蚌姑娘救我百口!
螃蟹/虾/螺蛳 || 诵:葛新丽 作者简介 严苏 朗诵者简介 田海霞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交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