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的人都知道有句话“浮一大白”。
有人说,这是当年魏文侯酒喝多了,嘴不听使唤的一个口误,实际上该当是“罚一大杯”,是后人将错就错了。
实在,这种说法是由于对“浮”是“罚酒”的出处不足理解。
“罚一大杯”意思没错,但“浮一大白”不是魏文侯醉酒口误。

“浮一大白”出自西汉·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jiào,尽)者,浮以大白。
”个中,“饮不釂者,浮以大白。
”意为:饮酒不尽的人,罚酒一大杯。
这里说的是战国期间魏文侯在一次宴会上与大夫们饮酒,让酒令官监督大家一定要喝干。
酒过数巡,魏文侯有一杯酒没喝干。
监酒官公乘不仁准备按照规矩让魏文侯“浮一大白”。
有人说:“君上已经醉了。
”公乘不仁坚持自己的职责,对魏文侯说:“君上亲低廉甜头定的酒令,如果不照令实行,这样行吗?”公乘不仁又引经据典提到《周书》里讲,“前车倒下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鉴。
”魏文侯以为公乘不仁讲的句句在理,接管了批评,表示自己“当浮一大白”。
随即举起羽觞一饮而尽。

魏文候没想到的是,他的“当浮一大白”,在宫廷坊间迅速走红,竟成了后来的针言典故。
乃至有人把“当浮一大白”看作文人风雅之事,成了朋友聚会行酒令、推杯换盏的代名词。
“一大白”也成了文人饮酒的“专利羽觞”。

“浮”作为“罚酒”称谓,较早的文献资料是《礼记.投壶》:

浮一大年夜白并非一句醉话

“鲁令弟子辞曰:毋幠 、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 ,有常爵。
薛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
若是者 浮。

关键词出来了:

常爵:按常礼罚酒。

浮:郑玄云,或作匏,或作符,罚酒。
(东汉.郑玄《礼记注》)

投壶是古代的一种游戏,与射箭相似。
这段话说的是,如果不遵守“投壶”的规矩,就要罚酒。
翻译过来是:

鲁国规定主宾双方不要怠慢、不要傲慢、不要背转身立着、不要大声与间隔较远的人发言,背转身和远间隔与人发言,如果有犯,按常例都要罚酒。
薛国规定主宾双方的年轻人,不要怠慢、不要傲慢、不要背转身立着、不要大声与间隔较远的人发言,触犯上述戒令的人要罚酒。

虽然是惩罚,但“罚酒”毕竟是雅事。
用“浮”代“罚酒”,是不是颇有一番创意?郑玄《礼记注》见告我们,“浮”作为“罚酒”的雅称,由来已久。
至于“白”作为罚酒的酒具,这要理解中国古代酒器分类。
羽觞有樽、觞、盅、斗、酌、白、觯、杯杓、觥等称呼,分别对应了不同容量、形状的羽觞用具。
白是一种较大的羽觞。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据统计《诗经》里有五十多篇诗歌涉及到酿酒、酒器、饮酒、大型酒宴等,内容包括男女婚恋、家庭亲情、朋友联谊、君臣欢愉、宗庙敬拜等, 险些席卷了当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譬如,

《国风.豳风·七月》: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小雅.伐木》:

“伐木许许,酾(shī)洒有藇(xù)”

《小雅 ·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烹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高朋式燕以乐。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彷佛闻到了伐木安歇时的酒喷鼻香,看到了宴席上用瓠瓜叶烹饪的美食,鱼肉佳肴,感想熏染到了鼓瑟吹笙,举杯畅饮的欢快气氛。

酒能助兴怡情,也能让人任性放肆。
或许是为了回避人们对酒的另一壁的印象,文人们给饮酒授予了很多风雅称谓。
《三国志·魏书·徐邈传》记载,因当时讳说酒字,于是徐邈把清酒叫“贤人”,浊酒叫“贤人”。
清酒喝醉了不叫“喝醉了”,而叫“中贤人”。
“浮一大白”逐渐成为墨客骚人“罚酒一杯”的雅称,也是与人们对酒文化的雅好分不开。
而“一大白”,在文人们看来,其文化含义、内在情趣和意境是“一大杯”无法传达的。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他的《湖心亭看雪》中写道,在湖心亭看雪时,碰着“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再后来,“浮一大白”罚酒的本意逐渐淡化,实际上成了“喝一满杯”“喝一大杯”的含义了。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说:“得此喜信,胜听挞音,当浮一大白。
” 如果你还要问,“得此喜讯”为什么要“罚一大杯”,就大可不必了。
文人墨客常说“人生当浮三大白”,活出精彩,高兴了就要“浮一大白”,是为当年夜雨,是快意人生,是诗酒趁年华,是酒逢心腹千杯少。
此时GET到你的是哪种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