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
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出息、命运分忧担忧,为天底下的公民幸福着力。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20句超级爱国诗句看完心田百般滋味

范仲淹少孤贫,苦学成才。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15年)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两年后改为集庆军节度推官。

此后十年间,一贯做地方官。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由于晏殊的推举,入京做秘阁校理。

由于他正派敢言,“每论天下事,不平不挠”,曾三上三下。
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倡导改造,遭到守旧派攻击,贬官外地。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反攻袭击边疆,范仲淹和他的差错韩琦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抗击西夏,用兵有法,西夏不敢反攻袭击,说他“胸中有甲兵数万”。

那个期间的他写了名篇《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字里行间里,自己除了是爱国爱民的将军,也是怀念家乡的好男儿,他,有血有肉有情,深深地冲动了众人。

02

男儿到去世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宋·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去世也会像铁一样平常武断。
我等待着你大显技艺,为规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人所盘踞,故面他从小就目睹了金人各类恶劣行迹,并在心里对其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他二十一岁时,他曾组织了一支二千人的抗金军队,但不久便投奔了耿京领导的叛逆师,任掌布告。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被部下张国安所杀,后张国安又率部下投奔金营,辛弃疾闻讯,率部下仅五十余人,闯金营,生擒张国安,率被张国安胁迫的耿京旧部万余人,打破金兵包围,投归南宋,之后在南京,辛弃疾曾历任建康府通判,及湖南等地的安抚史和镇江知府等职。

在此期间,辛弃疾曾多次上书朝廷,力主抗金,收复中原,曾写过《美芹十论》和《九议》等,以述抗金方针和方法。
不料这些方针和方法不但未被采纳,其人反而受到排斥和打击,并被削掉了官职,闲居其别墅“稼轩”中达二十年之久,后在忧愤之中去世去。

03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我齐心专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落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隽誉。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就如前面所说,辛弃疾从小在心里对金人埋着仇恨的种子,但是他壮志难酬,他悲愤交加,这些感情并不是我们所能体会的。

0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当国家军队终将平定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家中敬拜之时,切勿忘却将这一喜讯奉告先父之灵。

陆游处于宋、金两国对峙的年代里,生平主见抗战,但遭秦桧忌恨,晚年退居家乡。

他对朝廷的不满及英雄无运用之地的嗟叹,末了竟写成了遗书寄寓儿孙这代人收复河山,于是有了如此动听肺腑的《示儿》诗。

05

战士军前半去世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沙场之上,士兵们死活悬于一线,而营帐之下,将军居功自傲,不惜士卒,佳人们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

高适从前家贫,无固定的职业,后因人推举才做了县尉。
安史之乱之后,高适得到了肃宗的赏识官职累升。

他半生流浪,有较多机会打仗下层的劳动人民,他对基层农人悲苦生活甚是同情,于是写下这首讽刺诗得以传世。

06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身披黄金甲胄的战士,在漫天黄沙中历经百战,誓言不彻底击败楼兰仇敌,誓不归返家园。

关于王昌龄前面提过了,王昌龄是最善于写边塞诗的高手。
在盛唐期间,大丈夫都以“功名祗向立时取”作为做英雄的标题,人们渴望在这个时期崭露锋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疆场一展英雄本色。

07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

楚国纵然只剩下三个氏族,末了也一定能报仇灭秦。
难道我堂堂中原大地,竟会没有一个能人(能够把金人驱逐出关)?

经由靖康之耻之后,北宋灭亡,半壁江山尽入金人之后,宋天子苟且偷安,一退再退,一赔再赔,只为求在安心在江南纸醉金迷。

可怜我大宋子民沉沦腐化金人魔掌,日昼夜夜翘首以盼朝廷王师北伐将他们补救回来。
而当权者懦弱无能,连李清照这妇孺都写诗叫骂。
陆游更是痛如刀剜,想战而战不得的心情,连去世的心都有。

08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只要那位大胆如龙城飞将军李广者仍在,绝不许可仇敌的铁骑超越阴山侵扰我国土。

盛唐期间边塞墨客、大臣,后来遭到诋毁,被贬为龙标县尉。
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由古至今,战役只会给人们带来灾害,想起百姓流落失落所,生灵涂炭,墨客就非常的悲愤。

09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因金人侵略,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纭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我的热泪吹到扬州前哨,请悲风能将我的哀思通报给被俘的亲人。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略中原的大乱,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客居金陵时,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他渴望早日规复中原的强烈欲望,同时也是对朝廷偷安夙夜迟早、不图规复的愤慨和抗议。

10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旧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消耗!
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仇敌的肉,谈笑渴了就喝仇敌的鲜血。

岳飞少年家贫,努力向学,北宋末年投军,南宋时被革职,后归宗泽,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公元1129,金兵南侵,岳飞屡立战功,对抗金有着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奥深厚慨叹,末了又为秦桧设陷,以莫须有罪名被害去世,众人对岳飞父子的去世,一贯都意难平。

11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生平,心始终在前哨抗敌,人却老去世在沧洲!

陆游生平主战,他痛恨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
谁会料到,像他这样生平志在规复中原,时候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了局!

此时被罢官还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想想,这种憋屈哪一位铁岁骨铮铮的男人能受得了啊。

就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样,明知道那玩意便是个妖怪,可是师傅一而再,再而三的掩护她,悟空末了还被逐走了,师傅也被捉走了。
大概这个是一样一样的意思吧。

12

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单独洋》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去世!
倘若能为国效忠,去世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文天祥是进士第一(状元)他在京为官时就清廉善政,不畏权贵,敢于斥责不公。

在宋宋危急时,他出使元军,被扣留不降,后来又被俘,谢绝元军诱降,囚禁三年屡经威胁困惑,宁死不屈,写下了如此大义凛然的诗句。

13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盘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李贺是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听说毛主席最喜好便是李白,李贺,李商隐唐代三李。

他少年聪敏,七岁能诗,也曾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自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

作为皇家后裔,“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他神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惜仕途不顺,烦闷成疾,英年早逝。

1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何时面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去世亦足!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碰着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面前涌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纵然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去世也心甘情愿!

前面提到了杜甫,实在杜甫出身于官宦家庭,袓上殷实富余,他25岁之前的日子还悠游无忧。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加之年事的终年夜,杜甫流落无衣,末了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居住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纷至沓来,连那简陋的茅房都被风揭了,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墨客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随处颂扬的诗篇。

15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粉身碎骨也绝不畏惧,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间间。

于谦明代中期精彩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他先后当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高官,但生活俭朴,为政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曾屡次平反冤狱,救援灾民,因而受到百姓的爱戴。

他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17或19岁的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不雅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玄色的山石,经由熊熊的烈火点火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虑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由于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朝政腐败,蒙古瓦刺军乘机入侵,英宗兵败被俘。
于谦临危受命,辅佐景帝恪守北京,粉碎了仇敌的进攻。
后来英宗复位,以“谋逆罪”把他杀害,公民都为他的冤屈而悲愤。
明神宗万历年间为其平反,追谥忠肃。

16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唐代自安史之乱之后,国力衰弱,外族趁机不断侵扰,代宗、德宗年间,这种侵扰更加专横獗,给国家造成了很大危害。

戴叔伦认为作为子民,该当报效国家,将死活置之不理,要上沙场就绝不贪恐怕去世,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气概和自我捐躯的精神。

17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南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捐躯的光荣的义士。

鲍照出身寒微,仕途不顺。
宋文帝元嘉16年(公元439年),谒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颇得赏识,任国侍郎。

孝武帝时任海虞令、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秣陵令、永嘉令。
后入临海王刘子顼幕府,刘任荆州刺史,鲍照为其前军刑狱参军,掌布告。
宋明帝立,子顼起兵反,兵败,鲍照为乱兵所杀。

敌方入侵,军事紧急,实在说太多的虚话都是虚的,真正在时局危难的时候,才能看出臣子的气节,在世道混乱之际才能识别忠良,舍身赴难以报效明主,纵然付出生命都是心甘情愿。

18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即便我醉卧在这疆场之上,您可千万莫要笑我没出息啊,自古以来,铁骨铮铮的男人在沙场上厮杀,又有多少人能够安然归来呢?

王翰是一位有才华的墨客,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当过官,也被贬过官。
他脾气豪荡,恃才不羁,喜纵酒游乐。
在那个边塞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早将自己死活置之不理才会有如此壮烈的情怀。

19

出师未捷身先去世,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出师讨伐未取得末了的胜利,大胆之士便已英年早逝,这长久地使得后世的英雄们为之泪湿衣襟。

杜甫亲自目睹过安史之乱的暴动,他携家人流落半生,心怀天下庶民苍生,然结局竟然也是客去世他乡。

他多么希望有能人之士可以复兴大唐盛世,自己年迈多病,心有余而力不敷的无可奈何,只能在丞相面前哭诉了。

20

苟利国家死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近当代·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只要有利于国家,死活皆可献,岂会因个人祸福而避趋选择?这是何等武断的爱国情怀!

林则徐是清王朝破败这段历史进程中率预言家醒的中国人,他被称为“睁眼看天下的第一人”,

在英国将鸦片引入中国之后,大量钱财外流,国民沦为弱民,鸦片一点点侵蚀着大清帝国的肃静,林则徐再也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主动请缨整肃鸦片,而且立下的军令状更是“若鸦片一日未绝,今年夜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禁鸦片大体上肯定是利国利民,但是,在某些官方眼里便是割断了他们肥水,断送了这些人的财路。

林则徐禁烟成功后,相称于动了别人的奶酪,被人各种陷害,终极被发配到新疆伊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每每读起心情都非常澎湃,历史上的爱国志士浩如烟海,关于爱国的篇章更是层出不穷,难以尽数。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今日的幸运与福祉,皆是源自于先辈们用生命与热血换来的宝贵财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欠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以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