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事实上白居易在江州时官阶六品,相称于省长助理。干的是一份养老闲差,小日子还得还挺清闲的。
两年之后,他约了一大帮朋友到庐山旅游,即景吟成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成为了唐人绝句中的珍品。通过这一首小诗,我们就能窥见,他当时过着若何洒脱清闲的生活。
一、《大林寺桃花》原文赏析《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歌意译:人间四月,各种花都开到了尽头,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始绽放。我常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却没料到它跑到这寺庙中来。
白居易的诗写得浅近直白,这一首小诗只是平铺直叙地记下了作者游喷鼻香炉峰的所见所闻。韶光发生在孟夏,这个时候在平原上的春花全都凋落了,可是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开始绽放。
山涧中的青草也才长出一小截,墨客对眼中看到的统统感到新奇。于是对同游僧人发出感叹说:我早就遗憾这春天去得太快了,没想到它拐弯跑到你们寺庙里来了。
这一次旅行的地点是庐山,庐山是江州(江西九江)著名的风景区。唐代、张九龄、李白等大墨客都曾经到庐山旅行,并写下名篇。
庐山海拔1473米,山顶的均匀气温比平原要低。当平原已经进入孟夏的时候,庐山顶上的气温只相称于春季,以是桃花就比平原开得迟一些。
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九号,约了一大帮子朋友一起爬山。从遗爱寺边上的草堂出发,经由东林寺、西林寺,末了爬上喷鼻香炉峰,到达偏僻的大林寺。
大林寺中的陈设简陋,僧房的墙上有几位墨客题的旧诗。间隔他到达的韶光,已经超过二十年。这么荒僻的一座寺庙,如果不是心情特殊好,又有空闲,谁会爬上来呢。
如果不是他有时爬上来,也不会知道人间的春天,跑到大林寺里面藏起来了。因此白居易写到诗的后两句时,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原来不是春光无情,一溜烟儿跑掉不回来了。而是它和人类捉起了迷藏,藏到了这山中寺庙来。平凡人不肯花心思努力去探求它,自然就见不到它。
白居易被贬官之后离开了政治权力的中央,但是他这个江州司马也不是普通的小官。由于他的官阶是六品,并且事情十分清闲。
因此他才可以时时时跑到江船上喝个小酒,听一下琵琶女埋怨,或者约上一大帮子人,不辞辛劳地爬上庐山的喷鼻香炉峰,在寺庙的墙上题诗。
那个时候,他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压力。虽然仕途上遭遇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他才四十五岁。三、四年之后,他又回到了京中。然后再转到杭州,替杭州公民修水渠。
二、被贬江州对白居易的影响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曾经大量创作像《卖炭翁》、《不雅观刈麦》这样的讽喻诗。但是元和十年往后,他就不再创作这样的诗了。
因此有人认为是这一次被贬官,对他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冲击,导致他后半生从积极用世转向于安分守己,清闲逍遥。不过,事实上他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已经开始通过诗作流露出“隐士”情怀。
他在《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中,已经开始嫌弃都邑生活了,认为都邑是一个名利场,把自己形容成一个“日高未梳头”的
白居易和李白不一样。李白发迹于盛唐时期,以是一贯有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出生在安史之乱后的白居易,聪明早慧,见惯了世事。
对仕途中的不愿定性,他是早有生理准备的。他在出仕的第二年就悟出了年光冉冉、世事悠悠的道理,以是作诗奉劝自己“何必待朽迈,然后悟浮休”。
后世研究者认为:白居易当初创作那些讽谏诗,紧张是由于他当时担当朝中的谏官,他通过诗歌的办法去履行自己的任务。元和十年被贬之后,他不再担当谏官,就没必要再创作这样的诗了。
不过只管如此,这并不代表白居易已放弃了他当官的理念以及政治实践。不写讽谕诗的白居易,在江州任上仍旧是勤勤恳恳的。他写《大林寺桃花》,感叹春天躲到了山寺的同时,内心是充满希望和欢畅的。
而“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和后世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落”,也颇有些相似的意境。不同的是,陆游诗中找到的出路大致是出于有时,而白居易寻到的“春光”,完备是通过自己的困难攀登。
被贬官后的白居易,虽然不再用诗来讽谏当权者,但是他自己成为了一个身体力行的好官员。他仍旧关注国家大事。
数年之后,他被调回京中。上书议论河北军事,结果不被采取。在京城不好混,他就主动哀求调随处所上去。到杭州当刺史,替当地的百姓修建“白堤”。
公元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他生平中在安分守己的同时,实在从未放弃“兼济天下”的空想。只是由于其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以是思想成熟得比较早。对一些事看得比较开,显得不那么执着。
结语白居易这一首诗用“桃花”象征“春天”,又用“春天”来象征世间统统美好的事物。四十五岁的他虽然仕途坎坷,连遭打击,但是内心在保持恬淡的同时,从来没有改变过志向。
中年的他,仍旧愿望着能像登上庐山顶峰探求桃花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攀到一个凡人罕至的高度,重回二十年前的青年时期,努力寻求世间光明与美好的真正去向。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往后不再写讽喻诗了,由于他写这些诗,从来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困难,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吗?
以是,白居易讽喻诗的“假想读者”紧张还是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人。被贬江州之后的他就不再写讽谕诗了,那是由于他知道,当权者根本不会去读。
一个人有没有“兼济天下的肚量胸襟”,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一贯在做什么。不再写讽喻诗的白居易,仍旧在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做一个自己空想中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