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马嵬(其二)》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取了倒叙的手腕。
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诞,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悲惨,末了点出问题的本色,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弯曲幽深。
其余,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沉郁”,却颇得杜诗的“抑扬”: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古代诗词是非常讲究构造形式的。
它既表示了墨客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墨客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要理解诗歌的一样平常构造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全诗。

篇章构造技巧紧张包括照料、铺垫、过渡、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卒章显志”与“以景结情”是两种不同的结尾,前者指诗歌的结尾利用直抒胸臆的手腕,点明志向和诗歌的主旨;后者指结尾通过写景,融情于景,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诗经》中常用“重章叠句”的构造技巧,即在高下句或高下段用相同的构造形式反复咏唱。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结构技巧题型

常见构思立意方法

1.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开头一句,以问句引起。
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翠柏成林,那便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
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阖。

2.抑扬:把要抑低、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突出强调个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诗的前两句写墨客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墨客另有所得,看到了关不住的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取了欲扬先抑法。

3.首尾呼应: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料,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构造形式。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与“况乃未休兵”首尾照料,构造紧凑,交代了兵连祸结的写作背景。

4. 层层深入:指诗歌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构造形式,使全诗构造严谨,条理清晰。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心裁。
终日不成章,泣涕泣如雨。
天河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取了层层深入的构造办法。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便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5.卒章显志:指作者每每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诗句表现了墨客自由清闲、驰骋闲放的心志,以及不畏权贵、高洁傲岸的情操。

6.铺垫:指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该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雪窖冰天、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钓翁”活动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浸染。
也正由于有了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光鲜。

7.起承转合:古典诗词构造上的一种技巧,一样平常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哀求。
“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迁移转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浸染,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样平常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示例】

江村落

章法

浸染

首联

清江一曲抱村落流,

长夏江村落事事幽

紧承诗题,描述了曲弯波折的江水环抱着村落庄悄悄流淌的画面,渲染了安宁清幽的氛围

颔联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附近水中鸥

承接上文,进一步描述梁间燕子清闲飞行、水中白鸥双双戏水的景象

颈联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转写家人:老伴在纸上画棋局,小儿子敲针做鱼钩。
生活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尾联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议论,墨客从面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呼应开篇,圆合首尾

译诗

清澈的江水弯曲地绕村落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落中的统统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清闲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附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做一只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8.以景结情:详见抒怀手腕中的“借景抒怀”部分。

【注】此外,构造安排还可以从写作顺序、写作详略、写作手腕(如比拟、侧面与正面结合、以小见大)、句间关系(如过渡)等角度考虑。

解题策略

高考中,对篇章构造的剖析,每每与对思想情绪的剖析领悟在一起稽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1答题方法

构造技巧实在是诗歌内容呈现的顺序,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情绪,再判断所要剖析的部分与诗歌主旨的关系(紧张有正面渲染、侧面陪衬、反面比拟、反复抒写、层层铺垫、升华递进等)。

2.答题模式

点明行文构思的技巧+结合诗歌剖析其详细利用+指出表达效果。

典例阐发

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顾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玄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的习俗。
②乌纱:乌纱帽。

本曲以“回顾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审题要点】

要长于捉住题干中的关键字眼。
“回顾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是写景句;“作结”解释是结尾句,要想到结尾的手腕和浸染;“表达效果”解释要从句子本身和句子的位置——结尾来剖析。

【剖析】这是写景句,又是结尾句,可以从以景结情的角度入手;结合整支曲子可以看出,这里的景物是凄清的,以是要从渲染气氛的角度入手;剖析表达效果时不能离开思想感情。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顾从前歌舞升平的欢快景象。
用从前歌舞升平的欢快景象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悲惨,告诫游子不要再留恋他乡,而应思故乡。
以是,对情绪的解读要落在思乡上。

【答案】以哀景作结,“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悲惨的思乡之情。

例2.[江苏2017·11]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剖析】诗题“秋兴”意为“因秋而感发诗兴”,首联点题,“归来三见故山秋”意为“回抵家乡已整整三个秋日”。
尾句中“丹枫”指经霜泛红的枫叶,是范例的秋日意象,作者用它再次点题,照料题目。

环绕题目反复照料,使全诗牢牢环绕着一个中央点展开,主题明确,构造严谨。

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意为“来日诰日早上我要去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这种写法在构造技巧上属于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怀的根本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蕴藉、耐人咀嚼。

【答案】以“丹枫”照料“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欲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例3.[全国Ⅱ2016·9]

图画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这天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成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赤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下子。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墨客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剖析。

【剖析】题干中已经指出是“铺垫”,难度降落很多。
铺垫是一种为紧张人物出场、紧张情节的发生、情绪的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构造技法。

题干中明确了铺垫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从本诗的构造上看,后四句正面写曹霸画马的情形,不属于铺垫;只有前四句是对曹霸作画的铺垫,个中第二句从其他画工的角度铺垫,第四句从真马的角度铺垫。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浩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堪利。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成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技法小结】

鉴赏表达技巧类题

1.细读题干,定考点。
“表达技巧”类题有明考和暗考之分,当涌现“艺术特色”“修辞手腕”等字眼时,属于明考;当涌现“如何表现”“如何利用”“如何写”等具有暗考性子的字眼时,应明确该题稽核的知识点仍旧是“表达技巧”。

2.抓关键词,明方向。
表达技巧的稽核范围广,综合性强,以是要捉住题干关键词,明确稽核方向。
当题干中涌现“修辞手腕”“描写手腕”“构造安排”“比拟手腕”等字眼时,意味着题目要从小角度切入;当题干涌现“表达技巧”“表现手腕”“艺术特色”“艺术手腕”以及“如何表现”等字眼时,答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切入。

3.节制手腕,明晰效果。
建构知识体系,明确各种手腕的表达效果。
可通过影象熟习的语句的形式,明晓手腕的表达效果。

4.结合文本,规范作答。
先准确指出利用了何种手腕,再结合诗句阐释解释作者是若何利用这种手腕的,然后解释此手腕有效传达出墨客若何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霞散绮①

宋·夏竦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
夜凉天河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喷鼻香和烟雾。
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②凉州③。

注释:①此词为夏竦奉旨为宋真宗的一次宴乐而填的应制词。
②按:演奏。
③凉州:曲名。
音韵高爽悲壮。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点明了韶光、地点以及时令景象,勾画出了新秋晚景之神韵。

B. “宫阙锁清秋”由李后主“小院锁清秋”脱化而来。
但两者无论是声容气候,境界情怀都不一样。

C. 词的下片描述富丽豪华宴乐场景,措辞雍容华美而又不乏清婉。

D. 本词描写的是宫廷生活,墨客以如椽之笔描述了帝王宴游享乐,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暗含对统治者骄奢享乐生活的讽谕。

2. 请从构造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答案】1. D 2. ①本词由清秋日然景象起笔,再写宫中新秋景象,逐层推进,层层铺垫,有力地陪衬出后宫宴乐的宏伟绮丽的场景。
②采取比拟手腕勾联高下两片。
上片写寂静寂静的新秋之景,下片写富丽豪华的宴乐场景;高下片形成光鲜对照,突显本词的创作主题。
③本词以韶光为线索串联全词,起以暮,而结以晓,篇幅虽小,而构造清晰完全,格局亦不落窠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

D.“暗含对统治者骄奢享乐生活的讽谕”缺点。
本词为应制词,写的是帝王的歌舞升平生活,无讽谕之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的应制词,此词写的是帝王的歌舞升平生活。
  

“霞散绮,月沉钩。
帘卷未央楼。
夜凉天河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首三句点明了韶光、地点及时令景象,语句精美、华美,透着淡淡的秋的气息。
上片写景,从薄暮的余霞写到初生的月牙,以及卷帘眺望之人。
“夜凉”二句当为卷帘之所见,境界空阔,万籁俱寂。
星汉残酷,在这浩瀚的天宇之下,人倍觉孤单,再看四周,楼宇宫殿,层层叠叠,都笼罩在清寒的秋意之中。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喷鼻香和烟雾。
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下片转写清晨景象,描写了盛世太平岁月里宫中歌舞升平的场景。
“瑶阶”、“金盘”、“凤髓”及“三千珠翠”陪衬宫中帝王生活的奢侈与豪华,同时亦反响了北宋初期封建统治者乐于游畋的一个侧面。
由清秋日然景象起笔,再写宫中新秋景象,逐层推进,层层铺垫,有力地陪衬出后宫宴乐的宏伟绮丽的场景。

个中“瑶阶”三句,极写宫中安谧气氛。
煞拍两句写帝王之游,富丽豪华的场面与上片的凄清寂寥形成对照,突显本词的创作主题。

本词以韶光为线索串联全词,起以暮,而结以晓,篇幅虽小,而构造清晰完全,格局亦不落窠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姜 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词人作此词时恰在吴松,已离家乡杭州不远。
②亚:靠近。

3. 这首词构造技巧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剖析。

4. 下阕在抒发感情时利用了什么手腕?请简要剖析。

【答案】3. 在构造技巧上采取欲扬先抑的手腕。
首句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景况,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困难的描写。
下阕情绪却焕然一新,所写之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
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悬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成长,险些高与门齐了。
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迫切。

4. 利用了虚实结合和想象的手腕。
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靠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成长,高与门齐,写自己归乡的心切;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圆,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还乡路上的迫切与喜悦。

【解析】

【剖析】

【3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构造技巧能力。

构造技巧要从情景关系、句间关系、主旨表达这几个角度思考,包括先景后情、铺垫、抑扬、开门见山等。

本诗上阕的“雁怯”“重云”“愁”“浪恶”展现出压抑、恶劣的环境景象,渲染了紧张沉重的气氛。

“雁怯重云不肯啼”是说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但是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
这恰好是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
“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句中这一个“愁”字,便彷佛此处画船,是载了满满一船清愁而行。
作者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写出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
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付思家心切的作者忧闷更深一步。
以是“雁怯重云不肯啼”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词人回家路途困难的描写。

下阕词人笔锋突转,从“春”“绿”“人归”这些词可以看出描写的是一片活气盎然、温暖的场景,而上阕通过“雁怯”“重云”“愁”“浪恶”写了紧张压抑的气氛,这种变革在构造上属于先抑后扬,浸染是渲染气氛,词人历经重重阻碍终于归家,更好地表达出词人的喜悦心情。

【4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小梅应长亚门枝”中的“应”字,可以看出这是词人想象自家的梅已经长高,与门齐平,属于虚写。
有虚写就要遐想到虚实结合的手腕。
而下阕第一句“春浦渐生迎棹绿”正是实写,这句写词人即将到家,看到了春水和绿草,因而才有下句想象自家小梅长高的景象。
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归家之心切。

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提到“灯火”,是词人想象除夕夜一家人团圆的热闹场景,直抒胸臆,表现词人不畏险阻,定要归家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奇迹转荒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喷鼻香。

逐客①不妨员外②置,墨客例作水曹郎③。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④。

【注】①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
②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
③水曹郎:从属水部的郎官,④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压酒囊即代指官俸。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为口忙”既指谋生糊口,又指因言开罪,语带双关,措辞平实而表意丰富。

B. “好竹”句见竹闻喷鼻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也上承“为口忙”,详细形象。

C. “逐客”句以“不妨”写贬谪,大有苦中作乐意,与白居易“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叹不同。

D. “荒诞”“只惭”等语表现了墨客虽遭遇不公而无自怨自艾之意,故有自我解剖之心。

6. 诗歌是若何环绕“初到黄州”进行构思?试作简要剖析。

【答案】5. D 6. 首联写作者初到黄州的缘故原由,表面上是由于调职,而“为口忙”则是暗示自己是弁言开罪,被贬到黄州;颔联写黄州有美味的江鱼和好吃的竹笋,让初到黄州的自己感到欣喜;颈联写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恰好与自己被逐的贬官和墨客身份符合;尾联则是墨客的自嘲,来到黄州,自己毫无作为,还有摧残浪费蹂躏官家的人为。
全诗四联都环绕作者初到黄州所写,中央突出,诙谐诙谐。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无自怨自艾之意”剖析缺点。
“荒诞”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
末了两句反话正说,绵里藏针,言已贬官还要消费朝廷许多“压酒囊”,“只惭”句有几分无奈。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剖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名为《初到黄州》,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奇迹转荒诞”,自己都感到可笑,生平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波,等老了创造这生平的奇迹很荒诞。
首联点出作者来到黄州的缘故原由。

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喷鼻香”则是写出黄州当地的美食,有鲜美的江鱼,还有满山的竹笋。
表明作者初到黄州,就欣喜于黄州当地竟有自己喜好的美食。
也与上联“为口忙”相呼应。

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墨客例作水曹郎”则是写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
“员外”是指在国家的正式体例之外,而“例作”则是用韩愈作水部员外郎的典故,表明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恰好与自己被逐的贬官和墨客身份符合。

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语含自嘲,但又内含心伤。
自己由于反对新法而被贬黄州,自然是对当时实施地轰轰烈烈的新法毫无补益,只能在黄州做自己的闲官。

全诗四联都环绕作者初到黄州所写,写出了来黄州的缘故原由,自己对黄州的喜好以及来黄州担当的职务,中央突出,诙谐诙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
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
③蹴鞠:踢球。
④紫塞:泛指北方。
⑤汉主:指唐皇。

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流落的情状具象化。

B. 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墨客长期流落不由自主的凄凉酸楚。

C. 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逢春成长,让原来愁苦的墨客又顿感欣慰。

D. 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8. 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
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7. C 8. 第四联为面前实景。
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
第五联为想象虚景。
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墨客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
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嵬峨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
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墨客身处异域,惦记京华欲归故都之情蕴藉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墨客构思之精妙。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让原来愁苦的墨客又顿感欣慰”缺点,尾联写春水也如大雁一样准期回归,茫茫白蘋逢春成长,墨客却无法回归,愁上加愁,并无喜悦之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紧张稽核鉴赏文学作品措辞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墨客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奥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绪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
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纭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纭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此联为面前实景动态;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墨客之心禁不住超越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
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嵬峨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
墨客惦记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蕴藉深婉,真切动人。
墨客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
此联为想象虚景静态;

第四联旅雁青枫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第五联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两联虚实结合,可谓构思精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秦楼月·芳菲歇

南宋·向子諲

芳菲歇。
故宅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①。
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乾龙节,四月十三日为宋钦宗赵桓诞辰,定名乾龙节。
此时钦宗被金人禁闭于五国城的土牢里。

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胜春时节,无边烟水,无边山色,词人却因难望故宅而伤心,乐景哀情。

B. “伤心切”连用,直抒胸臆,加重了词民气坎的悲切,有腔调和谐之美。

C. “可堪”起笔,有反问之意,乾龙节现在已成耻辱的象征,难免哀怨凄凉。

D. 本词采用入声韵,特点是短匆匆急藏,对情绪的表达能起到推助的浸染。

10. 本词构思奥妙,词人存心极深,情绪抒发也把稳层次,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9. A 10. ①开篇写景,奠定伤心凄凉的感情基调。
百花凋零,作者纵目眺望家乡,不见一丝倩影,只见苍茫的山水,表达作者山河破碎,不能返回故宅的悲切。
②下阕开篇“更”字,加深情感,抒写内心更大痛楚。
钦宗被俘,国土沦丧,眼中“空”啼血,表达深情不易理解,小朝廷昏昏吾独醒之意,加深悲痛。
③结句以景结情,宕开词镜,暮春清晨,词人伫立于残红丛中,迎着晓风,听着杜鹃悲鸣,眼看残月西斜,生僻寂寥,无可奈何,让人肝肠寸断。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绪的能力。

A.“胜春时节……乐景哀情”缺点。
“芳菲歇”不是胜春之景,百花凋零,暮春之景,不是乐景哀情。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赏析诗歌构思和情绪的能力。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散景象,似实而虚。
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付一个肚量胸襟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哀痛楚呢?这一句,是词民气坎感情的直捷表露。
但如果听凭感情的使令,沿此思路写下去,就难免不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
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好是诉诸详细的事物。
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
这一景象,既是“故宅目断”含义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齐心专生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涯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模糊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绪的悠远的惆怅。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
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宅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
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由于是“更近乾龙节”。
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
而此时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动荡,山河易主。
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
”这一句,哀怨凄凉,撼民气魄。
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他亲率军民决斗苦战数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城破。
然而词人想当时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满盈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
这样深奥深厚难遣的感情郁积胸中,实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

结句以景结情,宕开词镜,暮春清晨,词人伫立于残红丛中,由人的“空啼血”遐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
按《秦楼月》词调的哀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大略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
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
子规即杜鹃鸟,此词中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去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民气中的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①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喷鼻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②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此诗是大不雅观园儿女海棠诗社第二次活动时,林黛玉吟咏之作。
②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墨客像诗魔附体似的,从早到晚执着沉迷,绕篱倚石低吟不断。
这恰符合所有人的创作履历。

B. 颔联,人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奥妙,表示了黛玉的才华与洒脱。

C. 颈联,“素怨”即秋怨,“秋心”即“愁”,两词互文,写出了黛玉无人理解的苦闷与自怨自怜的性情。

D. 尾联,写自从批驳菊花之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千年以来一贯受到了人们的赞赏。

12. 本诗构思独特,不落俗套。
题为“咏菊”,正文不着一“菊”字,却能处处表示“咏菊”主题,请结合诗句详细剖析。

【答案】11. D 12. 与一样平常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奥妙,写法独到。
一是妙用衬托手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想熏染和动作来侧面陪衬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
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千年以来一贯受到了人们的赞赏”缺点,诗句意思是菊花自从经由陶渊明的批驳后,高尚的品质一贯被人称道。
据此看出其志向高洁,借陶渊明的典故既表达了对菊花高风亮节的赞颂,也是黛玉的自我精神写照。
不是赞赏陶渊明。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妙用衬托手腕。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环绕着竹篱闲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以吟诗之人的感想熏染和动作来侧面陪衬菊之迷人;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喷鼻香对月吟”, 笔端蕴涵着聪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玉轮吟咏。
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

用典。
“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往后秋菊的高尚品质一贯被人称道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

可见本诗与一样平常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奥妙,写法独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天河干①?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②。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①天河:银河。
②昆仑、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紧扣诗题中的“苦”字。

B. 颔联把“人已惧”与“天不惜”形成比拟,暗含对老天爷怨恨之情。

C. 颈联所写“昆仑雪”“蓬莱寒”,表示了墨客身不能至的苦闷与无奈。

D. 墨客末了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

14. 有人评价此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充满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此你若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剖析。

【答案】13. C 14. ①首联将清风、热、落日拟人化,清风无力屠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生动地突出了景象酷热的特色。
②颔联利用反问的办法,指斥上天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庶民,形象地表达了对上天的怨恨、无奈的感情。
③后两联由实转虚,由人间苦热遐想到“有积雪、常遗寒”的瑶池,表达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情怀。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示了墨客身不能至的苦闷与无奈”错。
颈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意思是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迢遥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落的清凉,个中的“昆仑雪”“蓬莱寒”是人们心目中无暑旱酷热之苦的空想化的清凉天下,表达了墨客的神往与欲望。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意思是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酷热,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低落。
据此看出,将清风、热、落日拟人化,清风无力屠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生动地突出了景象酷热的特色。

②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天河干”,意思是人们个个担心这样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据此看出,利用反问的办法,指斥上天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庶民,形象地表达了对上天的怨恨、无奈的感情。

③后两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迢遥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落的清凉。
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据此看出,墨客由“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天下,据此看出,由实转虚,由人间苦热遐想到“有积雪、常遗寒”的瑶池,表达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景象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下精确的一项是( )

A. 曾诗中,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口日晴”好天气,墨客泛溪而行,溪尽舍舟登岸。
然而山路难行,“却”字道出其美中不敷。

B. 山路上,绿树荫浓,鹂啼悦耳,绝不逊色水路风景,“添得”二字暗示兴致犹浓。

C. 戴诗中,小鸭不管水深水浅,在水塘自由清闲游乐。
后句中“半”字用得精妙,描写景象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

D. 游了东园游西园,“醉”字状写墨客欢饮至醉的情态,流露墨客游园的畅快惬意。

16. 两诗都表示了生活的意趣,但构思剪裁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剖析。

【答案】15. A 16. 曾诗:①先写出行景象、出行路线,再写初夏宜人风光。
②选取“绿阴”“鹂声”等意象,描写山路宁静而又有活气;“添得”一词不点情绪而墨客愉悦心情跃然纸上,极富有生活韵味。
戴诗:①先写小鸭戏水欢畅热闹景象,再写墨客游园生活场景。
②选取“载酒”“醉酒”“摘枇杷”等动作细节,直接状写墨客愉快知足生理,维妙维肖又意趣盎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道出其美中不敷”缺点。
“却”,有“还”“再”的意思,写出墨客飞腾的游兴。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剖析诗歌选材构思的能力。

曾诗:

从构思上看,此诗首句写出行韶光,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旧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长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长了无穷的活气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从剪裁上看,墨客选取选取“绿阴”“鹂声”等意象,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宁静与面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比拟,描写山路宁静而又有活气;“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把稳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戴诗:

从构思上看,此诗第一句写小鸭戏水欢畅热闹景象,第三四句描写了果农丰收欢快的生活情景。

从剪裁上看,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述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诗歌后两句,选取“载酒”“醉酒”“摘枇杷”等动作细节,直接状写墨客愉快知足生理,维妙维肖又意趣盎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流落,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 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C. 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D. 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了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朋侪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情景相似。

18. 金圣叹师长西席评价此词“构思极妙”,请结合本词来剖析。

【答案】17. C 18. 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领悟妖冶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随意马虎触动离愁。

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了望,泪水涟涟。

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利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缺点,李煜的“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情而想到春水,是因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赏析诗歌构思艺术的能力。

词上片先写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这是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暗示季候阃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时令,而妖冶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随意马虎触动离愁,这三句以实景暗示、陪衬离去。
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离情,融怡妖冶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随意马虎触动离愁。

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想像闺中少妇登楼了望,泪水涟涟。
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模糊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了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超越春山的阻隔,一贯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此词上阕写陌上游子,下阕写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
整首词既写游子自己所见所感,又写游子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
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这是利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子·芳草长川

冯延巳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
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
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1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伤离惜别之词,起笔两句交代了离去的时令和离去的地点。

B. “归鸿飞”一句,词人以“归鸿”这一形象,比喻远行而去的“行人”,含义深婉。

C. 末了一句“夕阳天”以景结情,一个“天”字,把画面由夕阳扩大到全体长天,使词人的悲哀之情彷佛一下子就满盈于全体天地之间。

D. 这首词在描写上亦情亦景,情景交融,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送别之人的惆怅情怀。

20.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颇具匠心,着力写出了“景”和“情”的变革,请结合诗词简要剖析。

【答案】19. D 20. ①从“柳映”的晴天到“萧然”的阵雨,再到雨后的“夕阳”,写出了景象及时间的变革。
②从离去之地的“桥下路”到“行人去”的“碧山边”,再到“芳草长川”的“隔岸马嘶何处”,写出了行人由近及远的位置变革。
③从首两句所写离去时候的不舍,到次三句写分别后的寂寞情怀,末了三句写在行人走远之后的内心极度伤感,写出了送别之情面感逐步深化的过程。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哀景衬哀情”错。
开头“芳草长川”“柳映危桥”两句写春日美景,因此乐景衬哀情。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柳映危桥桥下路”“风微烟淡雨萧然”“夕阳天”可知,从“柳映”的晴天到“萧然”的阵雨,再到雨后的“夕阳”,写出了景象及时间的变革。

由“柳映危桥桥下路”可知,从离去之地为“桥下路”,再到到“行人去,碧山边”,再到“芳草长川”的“隔岸马嘶何处”,写出了行人由近及远的位置变革。

从首两句“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所写离去时候的不舍,到“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写分别后的寂寞情怀,末了三句“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写在行人走远之后的内心极度伤感。
全词写出了送别之情面感逐步深化的过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闾祠①

查慎行

平远江山纵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全球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流放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此诗是墨客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2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墨客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将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冷落冷落,背城而立,荒漠寂寥。

B. 颔联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妒忌,表面上是对屈原的抚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墨客无限的同情。

C. 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厚的爱国情绪,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怀着祟敬之情敬拜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 尾联利用拟人修辞,授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绪,表现楚地的景致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22.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21. D 22. 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墨客遐思,墨客由面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怀,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
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面对面远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
③整首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末了以想象的场景作结,构造圆合,情绪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措辞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尾联利用拟人修辞”缺点。
“想见吟魂自往来”的不是湘兰沅芷,而是墨客。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赏析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

此题稽核的重点是“构思之妙”,不仅仅是情景结合的手腕。

这首诗首联写景,墨客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
墨客面对荒漠寂寥的面前景致不禁感慨万端,一种黍离之悲油然而生。

颔联触景兴怀,墨客由面前之景自然地遐想起屈原的平生遭际,写对屈原的抚慰之辞,蕴含了悲愤及同情。

颈联正面抒写对屈原的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象作结。

全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末了以想象的场景作结,构造圆合,风格沉郁清幽,笔力弯曲,言议透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渔浦潭

唐 孟浩然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

日出气候分,始知江湖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①。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②。

注释:①流沫:浪花。
②豁:敞亮。

23. 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

A. 《古诗源》B. 《古诗十九首》

C. 《唐宋词举要》D. 《唐人近体诗选》

24. 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 雄深刚健B. 纤巧秾丽C. 高古淡远D. 清新生动

25. 诗歌环绕诗题中“早”字构思 极具匠心,请结合全诗详细剖析。

【答案】23. A 24. D

25. 诗歌扣住“早”字,先写晴日早发渔浦潭情景,东旭光芒,渚禽惊鸣,渔家早出劳作;接着写江行所见,日出江阔水明,女子浣洗,饮猿,鱼獭;末了点明“无闷”的心态,更以“晴景豁”照料开篇,在完全构造的同时,表现出墨客积极爽朗的精神风貌。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理解并节制常见的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

这是一首古体诗,不是词,也不是近体诗,打消CD;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此诗为唐代孟浩然创作,打消B。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措辞风格的能力。

诗歌所写江景爽朗,物色清美,鸟兽得时,“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等句措辞生动。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构造的能力。

诗的前四句写晴日早发渔浦潭情景。
起首两句描写清晨朝阳东照,射出一片光芒。
沙洲上的水鸟波惊起,嘈喧华杂地啼叫连片,渔浦潭的清晨活气抖擞的景象。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这两句由开头二句过渡而来,紧接着写墨客尚在睡中,被船外水禽噪聒声唤起,继而又听到了浆声,知道已从渔浦潭开船了。

以下六句写江上行船所见秀美景致。
红日照江,晨雾消散,呈现在视界中的是一条宽阔的大江。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这两句写江岸之景。
但是,最引起墨客把稳的是江边女子浣洗的情景。
江边的少女,贪睡迟起,如今正在水边洗激装扮,嘻戏笑闹,弄的水花四溅,倩影映江,摇荡生姿,好不动人。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江水悠碧,两岸青苍,猿清晨起来刭江边饮水,见到船来了,边饮边看,露出惊悸的神采。
偶尔,还能看到水獭在水中捕鱼捉食。

末了,诗人为了更进一步地传达出自己行舟江上,沿流不雅观景而带来之惬意襟怀,特意再加一笔,吟出“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表达自己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