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诗词大会》沉浸体验场景。(资料图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种子的力量,也是发展的力量。夜来熏风起,小麦覆陇黄,丰收是稻谷真正的喷鼻香味;小邑犹藏万家室,富余才是田舍真正的开怀。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从古至今,民本才是稻喷鼻香真正永恒的真谛。”
上面这段话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开场白,我们仿佛呼吸着稻喷鼻香、徜徉于麦浪,随着诗意与丰收,看到金色的阳光照耀在希望的野外上。
由中心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诲部、国家措辞笔墨事情委员会共同推出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十期节目圆满收官,节目聚焦的“江山”“少年”“遇见”“稻喷鼻香”“天地”等关键词,让我们又一次生动体会中华审美的生命力。
飞向太空的中国诗词
如果用诗词为我们的航天员送祝福,你会选择哪一句?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欲望。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奇迹有了超过式的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可谓日月牙异。
“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本季诗词大会约请“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带领大家连线太空,用诗词问候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的三位中国航天员,并向他们献上《飞向太空的诗》,送出一份“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词厚礼。
节目中问及如果用诗词为航天员送去祝福时,场上的三位选手不谋而合地选择了毛泽东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梦想,与我们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的先人仰望星空、放眼宇宙,逐步凝聚了深刻的聪慧,新中国让这样的梦想成为现实——在漫天的星光中,有我们的卫星,它们照亮尘寰;在深邃的太空中,有我们的空间站,它们扬帆宇宙、筑梦天河;“嫦娥”与“玉兔”相守,“天问”与“祝融”为伴……
在诗词大会节目中,科技与诗词结合,选手的每一联诗词都表示出中国正在向深空领域不断出发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广袤的太空平添了一份新的诗意。
节目中,从医学才子宋明糠、古风少女黄琪惠,到烈火英雄蒋韩、蓝天卫士卢文杰,再到守卫祖国边防的马背警队队长阿其图;以千年敦煌恢弘穹顶为灵感的现场舞美,现场百人团和云中千人团,联动齐吟同一首诗词,呈现给我们的是古今碰撞的震荡场景。
正如本时令目亚军滕凯枫所说:学诗,不仅是要学诗的本身,更要通过学诗的办法找到中华民族文化自傲的火种,保持住我们文化自傲的强大底气。
鲜衣怒马少年行
少年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采,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
它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傲,是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义务情怀。本季诗词大会的冠亚军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不由得让人感叹青春之精彩壮丽,正如节目关键词之一“少年”。
唐代墨客王维曾经慨然写下《少年行》传世:“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去世犹闻侠骨喷鼻香。”讲的是唐代的年轻人参军,第一次跟随骠骑将军参加了渔阳之战。每一位参军的年轻人都知道在边陲行军打仗的艰巨,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捐躯疆场、就义沙场,他们也无怨无悔。诗中的“纵去世犹闻侠骨喷鼻香”,堪称名句。
这首诗非常有画面感,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年轻的兵士,穿着打扮利落,在将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开向前方,而前方,更多的是未知,是一片建功立业的广袤时空。我们发挥想象,可以看到白日行军的勇往直前,也能看到夜里兵刃上映射出来的白冷月光。于是,一片开阔的视野,就在这样的画面下展开。
以“少年行”为诗歌主题、乃至直接当题目,在古人诗中并不少见。
李白有《少年行》组诗,个中有:“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东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描述了唐代豪迈洒脱的少年形象,或许这里面就有太白自己的影子。李白本人便是豪放之人,杜甫曾夸奖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在一片静肃庄严中,一位少年背上的弓箭映着清晨的霞光,手里的剑锋通亮如霜,在飒飒秋风中打马奔出咸阳,他此行的目的是为国家收回边陲。如果不能收复山河,他是决计不肯转头了望故乡的。这是唐人令狐楚诗中描述的少年形象。
这样的诗,在古人作品中还有不少。我们读完之后,最直不雅观的感想熏染便是一股少年英气迎面而来,年轻人立志报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果我们细细品读诗词作品,就会觉察个中有高亢、自傲、雄壮、洒脱的觉得流淌,只管也有苍凉、孤独、悲怆之作,但个中是有一种骨力丹采在支撑着的。
支撑起这种气候的,则是中国人发奋图强、志在四方、自傲自主、定国安邦的时期精神,这种精神是浑融辽阔、积健为雄的。
有什么样的山河,就有什么样的精神气度,自然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墨客。
正气长留天地间
在诗词大会中,唐代墨客王维的涌现频次是比较高的,这并非只是本日人们的偏好,其实在唐人所编选的盛唐诗读本《河岳英灵集》中,王维就被列为盛唐墨客之首。河岳英灵,便是说这些墨客是山川河岳涵养出来的英秀人才。苏轼就高度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有才,17岁就写出了《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教科书级别的名诗。王维的才情,正是在山水田园中萌生、壮大。
诗文的背后,不仅是意境,也表示着墨客的志向。心中装着天地万物的墨客,自然也会将英名正气长留在天地之间,一如节目中涌现的文天祥《正气歌》。
1278年冬天,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元军统帅张弘范待之以礼,希望文天祥能去劝降南宋的大臣张世杰。文天祥面对送来的纸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1279年,文天祥被押上囚车送往元大都。中途经由他的家乡吉安,盘根错节在他的心中集结着。到了大都,他度过了三年多的监牢生活。三年里,元世祖忽必烈欣赏他的忠义气节,几次三番派人来招抚,这些人有南宋的宰相,也有元朝的高官,写下“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
面对元朝丞相伯颜的苦苦相劝,他说:“只求速去世。”在刑场上,他问旁人哪里是南方,有人指给他,只见他整顿衣冠,朝南而拜,由于那里是他的故土。拜完,他沉着地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然后从容赴去世。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文天祥的妻子得知丈夫就义的后,感叹一句“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
”然后,她与两个女儿一起自尽。
这时,一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文天祥的同乡兼同学张千载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尸体带回庐陵老家安葬。就这样,一位本来埋没在历史中的小人物,也成了冲动众人的英雄。(穆铎)
叶嘉莹:骥老犹存万里心(节选)
我对中华的古典诗词依然充满了激情亲切,中国诗歌最大的浸染便是兴发冲动。《周礼·春官》里说教诲小孩子一开始便是读诗,读诗的程序便是兴、道、讽、诵。兴便是先要使小孩子对付诗歌有一种兴发冲动,我以为诗歌的紧张浸染便是能够使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感发可以兴起。而什么东西使你感发兴起呢?便是你所看到或经历过面前身畔的统统事物都可以使你感发兴起。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诲,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你们这些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好好读一读诗?那时候所谓的诗,还不像我们现在说的李白、杜甫,那时候所说的诗是《诗经》,诗三百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不雅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第一个浸染便是兴,便是让你的内心有一种兴发冲动。你看到外界的大自然的景物,你可以有一种冲动。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便是说万物都与我有共同的生命,你既然被大自然冲动,那么人间的事物当然更会使我冲动。杜甫的诗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写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给你的冲动。以是诗的第一个浸染便是给人冲动。《诗品·序》上说,东风春鸟,秋月秋蝉,都可以使你冲动。至于人,去世生离去、喜怒哀乐的感情,你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以是诗可以兴。
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代价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去世的心灵。我们作为当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是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付提升我们的脾气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称的浸染。我平生志意,便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的人。
我命运坎坷,饱经忧患,平生从来未曾萌生过任何成名成家的动机。我只是一个从幼年时期就对古典诗词产生了热爱,并且把终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之研读与传授教化的事情者。是古典诗词给了我谋生的事情能力,更是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聪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各类忧患与挫折。我的欲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点燃其他人,特殊是年轻民气中热爱古典诗词的火焰。
由于自知“老之已至”,我才如此急于想把自己所得之于古诗词的一些宝贵的体会传给后来的年轻人。我曾在为《诗馨篇》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作为中华文假名贵宝藏的诗词之道路,则正有待于继起者的不断开拓和拓展。只要我还能站在这里讲,我一定会连续讲下去。(摘自叶嘉莹《沧海波澄》,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