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至,秋光中的菊花分外残酷。敬总是重阳节的核心精神,渊源于对家庭的高度重视与深厚的先人崇拜传统,中国人将敬老视为人的一项根本美德,从国家层面上看,历代都将敬老视为治国理政的一个主要方面,实行了一些敬老的方法,期望使老者在物质上充足、在精神上安乐。
鸠杖是赐予老者的名誉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事情者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创造了一件木鸠杖,现藏甘肃博物馆。这件木鸠杖高196.5厘米,杖杆苗条,杖顶是一只彩绘的鸠。我们在其他博物馆中,也能见到汉代的鸠杖首,有的鸠口中还含着食粒,这件木鸠杖历经千年光阴无缺保存到了本日,殊难堪得。
汉代的鸠杖不是一样平常的手杖,而是朝廷颁发给德高望重者的一种名誉,它是身份的象征。老者手持高达两米的鸠杖涌如今公开场合,能令众人都把稳到,老者近前,当以礼节问候老者,当把稳自己的言行举止。
那么为何以鸠作为手杖的装饰,而不用其他动物呢?东汉应劭编写的一部社会风尚史著作《风尚通义》中有一个相称传奇的故事: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带大战,项羽攻势凶猛,刘邦节节败退,躲到了草丛中,前来追赶的人逼近刘邦时,忽然听到鸠鸣声声,追赶的人大概认为有人在一定会把鸟惊走,这解释前面肯定没有人了,于是掉头就走,刘邦因此逃过一劫。刘邦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后,认为鸠乃非同平凡的鸟,遂命人制作鸠杖,赏给老者。
实在,鸠自有一层深厚的文化内涵,《周礼·夏官》中记录了一个叫“罗氏”的官职,它职司网罗鸟雀,每年春季的第二个月,也便是“中春”,罗氏要“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可见“献鸠养老”是一项传统。鸠在古人心目中又被认为是吃东西不会噎着的动物,因此赐予老者鸠杖,也包含着希望老者进食顺畅的祝愿。
在武威磨嘴子汉墓中还出土了一批与鸠杖有关的汉简。鸠杖又被称为王杖,朝廷一度只赏给年事在八十以上的老者鸠杖,但那时人的寿命比本日短多了,所往后来调度到年事七十以上的老者就可获赐鸠杖,这样更能表达朝廷尊老之意。
获赐鸠杖意味着同时得到了一系列的礼遇和优待,如可以自由出入官府,见随处所主座无需疾步而行;如可以行走在驰道的中间,这个位置若无朝廷特批,普通人是不能行走的;如终生免除赋役,在市场上经商也可以享有免税的权利。获赐鸠杖的老者乃至享有相称程度的法律免责权,而辱骂、殴打获赐鸠杖的老者则要以大逆不道论罪。
向老者赐鸠杖的传统,直到清代还能见到,这点我们在后文会商及。汉代鸠杖是否发给所熟年龄七十以上的老者,学者们存在不同见地,有的学者认为只是选择性地颁发给个中的一部分人,即“三老”,那么汉代的“三老”又是谁呢?
汉朝设三老调度民间轇轕
在儒家的治国理念中,刑罚虽然是规范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但刑罚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的处理方法,儒家推崇“无讼”的管理状态,认为教养在刑罚之先,教养禁在事情发生之前,教养有方可使人感知与扩大天然的仁爱之心。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无不重视教养之功,倡导“以孝治天下”。孝乃子女对父母天然的感情,它是从血液中流淌而出的。稽核“孝”字的来源,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形象如一个小孩牵着老人的手行走,扶助老者即是孝。老者虽然在身体上不如年轻人,但在履历、聪慧上比年轻人更丰富,尤其是在知识与技能更新缓慢的时期,老者的履历与聪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汉代,国家设置了“三老”以实行教养,襄助地方官处理一些政务。刘邦在公元前205年曾发布诏书建立三老制,这时刘邦还未降服项羽,天下尚未安定,他敕令在每乡选择年事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领导力的老者一人担当乡三老,再从乡三老中选一人为县三老,县三老可以与县衙中的县令等官员切磋政事。县三老之上还有郡三老、国三老。三老享有免除徭役的权利,有时朝廷还赐以酒肉。五十岁在本日看来当然算不上老者,但汉代却可以称为老者。
须要解释的是,三老很随意马虎被误解为是三位老者,实在三老的“三”寓意老者通达天、地、人之事。汉代地方社会上次于三老的还有五更,五更也从德高望重者中选取,它也不是五位老者,而是通达五行变革之事的老者。朝廷立三老五更,“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
《汉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西汉名臣韩延寿在任左冯翊(汉代设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三职管理京畿地区)时,巡行到治下的高陵县,县里正有一对兄弟由于争田产而对簿公堂,韩延寿深以为憾,认为自己没有起到模范浸染,使治下发生了这样有伤教养的事。他回到驿舍中,谁也不见,面壁思过。高陵县令、三老等人也深以为憾,以为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于是将自己绑起来,来到驿舍前,听候韩延寿处罚。两兄弟接连受到宗族中人的训斥,他们也十分懊悔,乐意和解。韩延寿听闻后,打开驿舍大门,高兴地约请两兄弟等人一同进餐。这则故事解释,三老的一项主要职责,因此老者的地位与聪慧化解轇轕,避免将轇轕扩大为诉讼,如果不能化解轇轕,三老也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清朝举行千叟宴接待老者
只管束度化的县乡三老在汉代往后就不存在了,但任用老者以兴教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明朝初期,鉴于元朝大变传统礼俗,朝廷开启了一场遍及城乡的礼俗改革,意图匡正旧弊、淳化民气。1398年,朱元璋正式颁发《教民榜文》,这是明初礼俗改革的一份主要文献,而老者在此改革中的浸染十分关键。
《教民榜文》规定在基层组织“里”(空想状态以110户为一里)中以保举的办法选出一批年事在五十以上、品行正派且受人尊敬的老者,数量或三位或五位或十位,由官府将老者姓名登记在册。这些选出的老者被授予处理部分民间诉讼的重任,《教民榜文》明确禁止百姓越级诉讼,一些如口角打斗、争夺田产等基层社会涌现频率较高的轇轕,必须先经由老者的调度,如果处理未果,才得赴官诉讼,未经老者调度直接赴官,原告要被惩罚,而且仍要回到老者调度的环节上。
那么,老者处理这些轇轕的地方在哪里呢?由于老者并不是官员,肯定不能在官府公堂上处理轇轕。在朱元璋的强力推动下,明初在城乡广建“申明亭”,险些每乡每里都设,一些还保存到了本日。申明亭是老者公开处理轇轕的地方,谁想来旁听都可以。申明亭还是张挂榜文的地方,百姓可在此理解朝廷的政令。申明亭还具有惩戒的功能,乡里中不孝不义、逞凶斗恶之徒的名字将写在申明亭内,使其知耻改过。有惩戒自然也有褒扬,明初在申明亭旁一样平常还会建一座更高大的旌善亭,将有善举可为他人模范者的名字写在亭内。
《教民榜文》还哀求各里加强对教养的宣扬,为此各里要选一位“木铎老人”。木铎很像铃铛,铃铛内有木舌的是木铎,铜舌的为金铎,古人有云“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木铎老人走街串巷,一边摇动木铎发生发火声响吸引大家的把稳,一边年夜声诵读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蔼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木铎老人的家境一样平常比较贫寒,须要乡里人的接济,有的木铎老人是盲人,要小孩牵着走街串巷。
明清时期在敬老方法上,延续传统的做法,又有令人线人一新的创举,个中清朝举行的千叟宴成为历史上的佳话。清朝是中国人口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康熙帝在1712年宣告“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而人均寿命也有所延长。在康熙和乾隆这两位龟龄天子在位时,共举办了四次千叟宴,康熙帝两次,乾隆帝两次。
1785年是乾隆帝登基五十周年,在文治武功上,他这时已有不俗的成绩。这年正月初六,乾隆帝约请三千多位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到紫禁城内的乾清宫参加宴会。紫禁城分前朝和后寝,前朝是天子处理政事的地方,后寝是天子的家,乾清宫已在后寝的范围内,天子将老者约请到自己的家中吃一顿饭,这在古代是一项莫大的荣幸。宴会上,除了以珍馐美食供奉老者,也有赋诗的文化活动。天子还向老者赠予了如寿杖、快意等礼物,值得一提的是,朝廷为这次千叟宴特殊制作了“御赐养老”的银牌颁发给老者。举办千叟宴,既为鼓吹国家的太平与繁荣,也延续了敬老尊贤的历史传统。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古代社会,“老吾老”是一个人的分内事,“及人之老”多数时候是一个高远的空想,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考试测验,却难以持久。本日,有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落到实处,让老者的笑颜如菊一样残酷。(陈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