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刘树桐曾先后三次参加清朝科举考试,依次考取秀才、举人,还当选为贡生,但面对晚清“风雨飘摇”、世风日下,他无心仕途,戴着“功名”一贯在家乡宝坻三岔口村落开办学堂,广招学童,潜心致力村落庄平民教诲,慕名求学者相继而来。刘树桐还特殊喜赋诗词,生平写诗数千首,个中反对封建迷信和倡导移风易俗的诗篇较多,一些诗篇至今仍在传诵。
刘树桐虽然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也得到了功名,但他不愿做一个腐儒。由于受清末民初新思想、新事物影响,他对封建迷信特殊这天常生活中的一些封建不雅观念和封建陋习提出质疑和批评,甚年夜公开反对,并以诗歌的形式,予以戳穿和讽刺。
比如,妇女裹足,作为困扰妇女身心康健的封建陋习,刘树桐不仅持反对态度,而且倡导家中的子弟的女眷全不裹足。在他的疏导下,原来已经裹足的几个儿媳,还将“三寸金莲”放成了“半大脚”。为此,刘树桐专门赋诗,痛陈妇女裹足的危害,斥责强制妇女裹足的弊端,舒展妇女不裹足和放足的好处:
(裹足始于五代宫廷)
天足由天授,须访理逆天。
吾人身欲健,妇女脚休缠。
痛免金莲踏,灾除玉趾拳。
现今苦海逃,撒放乐陶然。
他还作诗——
鞋亏袜小供人不雅观,骨痛筋酸只自怜。
幸喜现本日足尚,及时撒放莫迟延。
诗句普通易懂 ,切中症结,对勾引妇女解脱封建陋习束缚,很具启示性和煽惑性。
清末民初,“男尊女卑”的封建不雅观念虽然有所冲淡,但依然比较执拗,男女不平等征象仍旧较多。刘树桐受新思潮影响,不仅反对男尊女卑,还提倡女童上学,认为女童应与男孩享有平等的受教诲、求知识的权利和机会。
他在诗中写道:“知能赋自天,男女本同然。待教皆须教,休忘女少年。”“坤道虽成女,同男一样生。寄言人父母,休把女看轻。”
作为西席,刘树桐爱生爱教,并厌弃师道肃静,平时还常常用儿童易于接管的“顺口溜”或歌谣来教诲学生。这种“诗教”,一改沉闷、死板、守旧的教风,对学生起到谆谆教导的浸染。
对“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刘树桐认为这是江湖术士骗人诈财的把戏,他的诗歌对“风海军长西席”的讽刺入木三分:
(风水师的主要工具--罗盘)
风海军长西席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
世间果有真龙穴,何不先谋葬乃翁。
刘树桐还反对“厚葬”这一封建陋习,并提倡“薄葬”。对付民间丧葬中点火纸钱和用纸仿制奢侈品来祭奠去世者的封建迷信做法,他赋诗嘲讽,并告诫人们不要轻信和盲从那些虚幻的陋习:
高楼宝库哄愚人,百万金银假当真。
久受困穷生世上,焉能去世后做财神。
刘树桐年过八旬后,身体每况愈下,曾用诗写下“遗嘱”,告诫子孙在他去世后要简办丧事,不可铺张摧残浪费蹂躏:
去世真真苦海逃,无烦无恼等仙曹。
炉中只插喷鼻香三柱,鼎内休烧纸七刀。
(慈禧下葬)
他还写道:
柩灵殉葬古言传,地下相随未一定。
粗备些许从俗例,众人休笑我疼钱。
如此看来,刘树桐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位乡贤,热心办学,教书育人,在思想和不雅观念上较为新潮,立足乡野反对封建迷信,并以诗歌的形式,勾引家人和乡亲们移风易俗,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是难能名贵的,对付本日也是有一定的借鉴代价的。
本文系中国反邪教原创稿件
作者:王宗征
【版权声明】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微信"大众年夜众号“中国反邪教”及ID:ChinaAntiCult
【投稿解释】
投稿请发邮件至:kaiwind12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