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意】(姑娘)掷给我一个木瓜,我解下身上的佩玉掷给她作为酬答。
【品读】在我国古代,青年男女恋爱之时,有互赠定情信物的传统。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姑娘投掷了一个木瓜给心仪的男子,表示爱慕。男子深知木瓜虽然并不贵重,但个中却包含着姑娘的一片深情,于是绝不犹豫地解下自己佩带的美玉回赠给她,表示了自己的爱情。此二句多用来描写爱情,也可表示赠送,是一种诚挚的待人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句意】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品读】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在旧社会,社会阶级抵牾尖锐对立,权贵阶层恃强凌弱,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者的头上。由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以是这种予取予求也就不平等。这样双方的抵牾就加倍地尖锐了。这见告我们,人与人之间该当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多为别人考虑,少为自己打算,这样就可以做到社会和谐、美满。
【释义】举:保举。废:废弃。
【句意】君子不单凭措辞来举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辞吐。
【品读】在对待人才时,要稽核他的风致和实际才能,不能只论其一,由于有时候坏人也会揭橥一些大义凛然、正派的辞吐。而年夜大好人,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时候也会说话不得体。后一句提醒管理者,该当广纳善言,在听取见地时,不要管对方的人品、地位、出身如何,只假如精确的见地都该当积极采纳。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句意】记住别人的善处、好处,忘怀别人的短处、过失落。
【品读】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人,总是自我觉得良好,以为自己处处都好的,别人什么也比不过自己,看不见别人的善行和长处,喜好拿自己的优点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结果最近比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如自己。这样不能复苏地认识自己,会给自身带来极大地危害。
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隋朝王通《中说·立命》【句意】君子让人从心里服从,不从言语上让人服从;让人从言语上服从,不从身体上让人服从。
【品读】用武力胁迫,对方纵然口头上表示服从,心里也注定不服,这样仍旧于事无补,只有给对方讲道理,打动对方,对方心里表示服从,这才是真的服从。
负恩必须酬,施恩慎勿色。——唐朝王梵志《负恩必须酬》
【释义】负:受到。施:给予。色:指脸有德色。
【句意】受到别人的恩情必须记住报答;给予别人的恩情切不要牢记不忘,表现在脸上。
【品读】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别人在自己困难之时,向自己施予恩情,这种恩德绝对不可以忘却,该当在适当的时候,偿还对方恩德。如果利令智昏,或者恩将仇报,这种人行为为人不齿,其人也终将遭人唾弃。向别人施加恩德,不可牢记,时时喋喋不休,念叨在嘴上,表现在脸上,让人反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句意】人们应该以自身的正派来回报别人的怨恨,用自身的恩德去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品读】孔子提出了君子的待人之道,既不能冤冤相报,也不能姑息养奸,应该以公道的而又率直的人格去面对那些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君子不失落足于人,不失落色于人,不失落口于人。——《礼记·表记》
【释义】失落足、失落色:指举止、边幅不持重。
【句意】有道德的人待人该当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人与人的交往,如果你彬彬有礼,言语温和,对方心里感到温暖,就会亲近你;如果态度蛮横,动辄假以辞色,慢待辱骂,对方就会感到反感、厌恶。
【品读】这几句话阐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告诫人们待人接物要温文有礼,不可傲慢无礼。
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句意】君子自己好,也乐于别人好;自己具有才能,也乐意别人具有才能。
【品读】这是在告诫我们,要摒弃那种只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而不愿意别人遇上或超过自己的缺点生理,待人接物要仁善为怀,将心比心,相互勉励,共同向提高步。
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列子·说符》【句意】别人爱我,我也爱人;别人厌恶我,我也讨厌别人。
【品读】爱与被爱实在是一种因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先付出,然后才会有收成,先爱别人,尊敬别人,就会得到别人善意的回报。反之,如果对别人不友善,态度恶劣,也会遭到对方的反感乃至讨厌。对付统治者而言,只有爱天下,爱公民,才会得到公民的拥护和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做到与民休戚与共,能够急人之所急,江山才会稳固。
敬他还自敬,轻他还自轻。——唐朝王梵志《敬他还自敬》
【句意】尊敬别人会使自己受到尊敬,轻视别人会使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
【品读】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首先要学会尊敬别人。对别人不尊敬,慢待乃至是侮辱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你。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南宋朱熹《中庸章句》【释义】即:就。以:用。其人:那个人。道:方法。还:回过分来。治:整治。
【句意】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方法,回过分来对付他自已。
【品读】这两句话意思等同于“以牙还牙,以牙还牙”,人们常借用这两句话,解释对付坏人就以他整治别人的方法回过分来整治他。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朝高明《琵琶记》
【句意】我本来好心美意地对待你,谁知你却绝不领情,无动于衷。
【品读】在表达对某人的失落望和自己的失落落时,人们常常引用这句话。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明朝薛瑄《薛子道论》【句意】别人还没有理解自己,不要急于让人家理解;别人还没有与自己相处融洽,不要急于同别人融洽相处。
【品读】人与人之间会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受教诲程度的差别、人生经历的不同等,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有诸多不同的意见,以是不要想着一见面,就急着让别人理解自己,成为自己的亲密朋友、伙伴。所谓日久见民气,交朋友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能由着自己一相宁愿,而应该尊重对方,耐心地等地对方理解自己,认识自己。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句意】与人交往沟通时,说话要留有余地,不可把心里想法全部暴露出来。
【品读】民气叵测,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交往如果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不但会暴露自身的过多隐私,失落去神秘感,显得自己城府全无,而且很可能会让别人知道一些本不该让别人知道的事情,这样就很随意马虎让自己陷于不利的或者尴尬的田地。但这不即是让大家彼此遮盖,不把实际情形或者心里话说出来,相反的,它只是提醒人们待人接物要把稳拿捏分寸,看重技巧。与人交往诚信为本,但诚信并不等同于口无遮拦,通盘托出,这是我们须要把稳的地方。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明朝洪应明《菜根谭》
【句意】不可存有害人的动机,也不可没有防人的心思。
【品读】这是告诫我们,待人处世要善良,不能想着害别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朋友。但是,我们还要记住,善良是有底线的,坏人还是存在的,以是不能盲目地相信别人。历史上,那些由于轻信他人而败事的人比比皆是,存一份防人之心,还是有必要的。
关注「诗词九州」每天会有更多经典内容等你来品读~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