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说过,行路难,多歧路。
多少次与功名擦肩而过,多少次与良朋依依惜别,让这位盛唐第一墨客意气消沉。
但是并非只有诗仙处境困难,晚唐还有一位墨客也是仕途不顺,于是便感慨万端。
下面分享司空图的一首七律,很少有人读过,仅是颔联就令人爱不释手。

归王官次年作

唐代: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司空图的一首七律很少有人读过仅是颔联就令人爱不释手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父老车。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墨客和诗论家,他32岁擢进士上第,后来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墨客却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
此后隐逸山林,渔樵耕读。
他的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首诗是创作于作者的中年,当时他回到了位于山西中条山上的故乡王官谷。
由于晚唐期间战火纷飞,他的家乡也免不了遭到毁坏,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各处可见荒草枯枝。
墨客心中悲哀,于是赋诗抒怀。

久在异域,忽然瞥见曾经俏丽的故宅,竟然如此残破不堪,墨客内心无比沉痛。
首联描写环境,“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故居在兵燹之后,遭到了严重的毁弃,大部分轻微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最令他酸心的是,书架上那些宝贵的书本也都残破不全了。

墨客仿佛看到了大火熊熊燃烧的情景,面前一片荒漠的场面,切实其实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个“乱”字,真切地表达出这种刻骨铭心的感想熏染。
但是墨客依然对故乡无比热爱,纵然人间沧桑,他还是神往安详宁静的生活,更愿望不再有战乱发生。

可是酸心已然无用,只好重新整顿,准备重修家园。
墨客此时早已淡泊名利,以是心情也很快做了调度,“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这两句令人爱不释手,非常风雅地表达了作者的心迹。
虽然此处人迹罕至,但也阔别了鼓噪的场所;镜中的自己非常干瘪,更后悔当初齐心专心等待朝廷的诏书。

忘机,指不计较贵贱荣辱,屏绝尘嚣、淡泊宁静,也是墨客归隐故乡的缘故原由;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渐喜、空怜”对 举,彰显出墨客思想不雅观念的改变,从当初非常渴望建功立业,到后来的看淡统统。

墨客努力地忘却过往的烦忧,于是将视线收回到面前,“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中午时雨后初霁,池塘里涨满了春水,逐渐地快要淹没了小岛;小小的花圃中鲜花盛开,更富有韵味。

如此清新妖冶、活气盎然的无限时候,传达出作者在故居中得意其乐的心情。
春水上涨,孕育着希望;雨水充足,更为重修家园带来了希望。
墨客相信,通过大家的辛劳努力,一定会再现美好的家园。

由于放下得失落荣辱,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墨客的心情逐步地变得轻松愉悦,尾联抒写感慨,“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父老车。
”墨客委婉又武断地表明态度,自己要做一位隐士,深隐故居,悠然清闲地度过余生。

逃名,取自《汉书》中的典故,东汉的法真宁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众人谓之逃名。
父老车,指王侯将相的车,这里也是呼应颔联中的“逢人少”。

司空图的这首七律用典自然,措辞流畅,墨客既痛惜故居遭受战火、毁弃严重,又欣喜自己阔别宦途、摆脱纷争。
虽然家徒四壁,作者却沉醉于周围环境的清新妖冶、盎然春景,可谓苦中作乐。

从此往后,墨客可以清闲地徜徉在山水之间,偶尔重逢一朵流云,偶尔收藏一缕东风。
垂柳送来问候,芳草献出关怀,他也与鸥鸟成为老友,和仙鹤心照不宣。
纵然光阴悄悄流逝,芳华也早已不再,但一颗羞辱之心却始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