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丨李双

真水无喷鼻香,大象无形,笔法的最高境界是藏,是不见笔法,是最难的笔法,是道的笔法。
近年来,双阳兄逐步向道的境界前行。
他的作品,线条的纯粹,墨色的清淡,通篇的轻松,表达了晋人“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一种风貌。
大字作品中线的蒼浑与优雅的协奏,又是精彩的、震荡的。
张怀瓘《书议》指出:“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双阳兄能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古法;既敢打破陈规,又不失落去法度。
他站在古人肩上远瞩高瞻,以诚正之心,以脾气为本,书写当代人的胸襟、魂魄与意趣,呈现了一股浮云卷舒,物我两忘的书法境界!

‍论李双阳的新帖学创作‍

文/姜寿田

李双阳丨儒雅奔放 逸笔写心

李双阳是当代新帖学思潮中崛起的中青年代表书家。
他的创作既顺应了帖学回归的当代书法创作大势,又表现出卓荦的创作个性。
也即是说,他并没有盲目地预流时风,而是对帖学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
在这方面,他身处帖学江左故地与四年南艺书法从学经历,都为他在新帖学思潮中崭露锋芒作了有力的支撑与准备,因而,李双阳在当代帖学回归中能够先声夺人,就随意马虎理解了。

王静安《齐天乐》27cm-63cm 2017年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当代帖学始终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以碑学为主流的书法民间化思潮构成笼罩之势,形式追寻与风格意志成为书法关心的母题,而经典、笔法、意韵、文人化则成为被解构鞭笞的工具。
这导致书法激进主义对传统经典的颠覆。
造成这种情势的缘故原由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当代碑学的后延与持续效应,包括门派传承的强大皆使得碑学在当代书坛霸占显赫地位,并形成后碑学效应。
二、在清代碑学强势笼罩下,帖学被整体颠覆。
至晚清碑学陷入危急,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皆以碑融帖,走石本合流之途,以挽碑学颓败之势。
但以碑统帖之局未破,帖学仍处于被统辖的地位。
至当代,沈尹默倡导复兴帖学,帖学开始解脱碑学强势笼罩,形成颇具阵营的帖派,至白蕉出,当代帖学已超出赵、董、蔚成风气。
但由于海派帖学始终以沈尹默为领袖,存在某种固有的异化路数遂导致当代帖学的先天不敷,并始终没有走向真正的独立。

姜白石《长亭怨慢》 26cm-17cm 2017年

在当代书法复兴运动中海派帖学又成为被批评的工具,帖学复为碑学所统辖。
但须要指出的是,经沈尹默海派帖学之一变,碑学已不是牢不可破。
帖学也以其横亘当代书法史的创作实绩而为当代帖学走向全面独立作了有力的铺垫和准备。
三、当代书法复兴在审美思想不雅观念上受西方当代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影响,二者影响所致,皆导致反传统主义,反精英主义及书法大众化的泛滥,由此在创作审美上导向民间书法也就不敷为怪了。

吴均《与宋元思书》 33cm-55cm 2017年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文化界对当代性的反思与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回归,书法界也开始全面向传统经典回归,新帖学思潮蔚然兴起。
在国展体系中,“盛行书风”黯然退场,新帖学开始霸占主导地位,一批中青年帖学家挟带着新的创作空想昂然登场,这是一个新的美学进程,同时,也预示着当代书法的审美转换。

王静安《浣溪沙》 138cm-40cm 2017年

在当代新帖学创作中,李双阳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
他以其对书法传统经典的深入把握和帖学新资源的开拓,一声名声鹊起,为书坛所瞩目。
无可置疑,李双阳作为新一代帖学家,他在帖学代价预设,以及帖学图像学拓化方面,皆与前一代帖学家拉开了间隔。
与当代帖学家对帖学泛化性地理解与接管不同,李双阳对帖学的接管与理解,明确地定位于二王魏晋一系,并在笔法上以讨源式回归晋法。
这种对帖学返向式的回溯承递,表明帖学在李双阳新一代帖学家那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也便是说当代帖学已剥离开与碑学的百年纠结,冲突、互斥、对立,而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姜白石《水龙吟》 17cm-26cm 2017年

由此,对李双阳来说,帖学创作就成为一个纯粹的领域,而笔法问题也就分外凸显出来了。
李双阳以创作上的敏悟和对帖学笔法的深入理解,通过对《十七帖》、《书谱》、《淳化阁帖》、《大不雅观帖》较好地体悟与把握了晋人建立在内在体验与时空不雅观根本上的绞转笔法并突出了“势”的品质,使线条很好地通报出爽爽有一种风气的六朝况味和生命感。
在他创作状态最好的一段期间,他还通过对东瀛藤原佐理具有多向奔极运动的草书笔势的借鉴,使自身草书创作充满了发达的张力和想象力。

墨撒·雪飞 七言联 138cm-23cm-2 2017年

与从展览系统编制中走出的书家,大多一味迎合展览,预流时风不同,李双阳对帖学创作有着强烈的史不雅观反思意识。
对以展览为主体特色的新帖学,从狭窄的审美视野中大略复制二王,李双阳有着自身的理解路径,而这是从他的大草代价追寻中着眼的。
他认为魏晋二王一拓直下和转切的短匆匆笔法运动不能知足大草以使转为主旨的笔法哀求,因而需打通晋唐,以唐人绞转篆籀笔法来填补魏晋笔法,强化长线条使转时空运动,追求草书的伟大叙事,将魏晋笔法的幽美融入唐人的壮美,这种从幽美到壮美的帖学代价追寻与转变,自然使李双阳对帖学的认识具有个性化特色,也使其超越一样平常书家之上。

徐青藤《商大公子像赞》 69cm-17cm

在我看来,大草是帖学内部发展的最高产物,也是书法审美化与精神化发展的极致。
从唐代以来,它代表了对魏晋书法产生以来的最高礼赞,它以魏晋二王草书的代价源头,并将其推向极致。
由此晋唐成为草书不可回避的二个主要时期。
当代草书普遍缺少上追魏晋,打通晋唐的能力,这成为新帖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障碍。
李双阳的草书创作显示出他对大草的回溯与瞩望乃至抱负,尤为名贵。
依李双阳的才情和勃发创造力,在草书领域有所创获是完备可以预期的。
但值得把稳的是,某些创作不雅观念却有可能形成创作障碍。
如用一拓直下和绞转篆籀作为类型来划分唐型与晋型书法是否恰当?一拓直下并不包含笔法,而只是用笔的空间特色,而晋人笔法实为绞转;唐人以筋骨胜,实含北派魏碑与篆隶古法,与绞转无涉。
这在张旭怀素大草中不难睹见。
谨此阙疑,与双阳兄相与析矣。

《对联》 139×22cm×2 2017

李双阳正值创作盛年,应时调度创作审都雅念以其对魏晋二王书法的深入研悟,其草书创作定会臻至创造性超越阶境。

李双阳近照

李双阳,1975年出生,江苏淮安人,军旅八载。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后获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2012年被引进至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从事专职书法创作。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央教授、“事情室”导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