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四季从此过半。
走过残酷夏天,成熟气息迎面而来。

在四川历史名人的诗词中,秋日妖冶飒爽、美好安谧,又或有着萧索之气。
杜甫《立秋后题》中的秋日是“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李白写下“鹘程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描写秋日壮美风景,难掩怀才不遇的感怀。

这场立秋

成为杜甫人生下半场的开始

当四川历史名人赶上立秋长风万里送秋雁

秋季是丰收的时令,立秋正是这个丰收节的开始。
丰收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高兴的事,但对杜甫来说,在乾元二年,也便是公元759年的立秋日,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于他在想着自己未来何去何从。

这一年,杜甫已经47岁了。
这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加之对付政治环境的厌恶,杜甫开始有了放弃官场的想法。

杜甫

为此,刚过立秋,他就写下了一首名为《立秋后题》的五言古诗:“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老了人不相饶;立秋节气昨天夜里刚过。
寒蝉声音凄厉一直哀嚎;秋日的燕子已像客人一样准备南归。
生平只愿孤往独来,超脱万物;伤感失落意,年事已经将近半百。
辞官弃职这事还得由人来定;哪有什么事能被功名利禄所管束?

写完这首诗不久,杜甫就辞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秋日美景难掩李白内心失落意

在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
弃官而去后,他在政治上一贯处于失落意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与天宝十三年(754)的秋日,李白两度来到宣城(今属安徽),登上谢朓楼,把酒临风,怀念谢朓。

李白

谢朓,南齐墨客,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其诗风清新奇丽,圆美流转,长于发轫,时有佳句;又平仄折衷,对偶工致,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主要影响。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李白写下“鹘程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面对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致,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在《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诗中,他写下“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岚光山影,景致十分明净。
墨客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
但这样的美景也难以压住二心坎的孤独和落寞,自己过的生活,并非他自己想要的。
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以是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