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千多年前,43岁的李白被天子赶出京都,赐金放还。心中烦闷至极,他邀好友登高宴饮,借酒放歌,半醉半醒间洋洋洒洒写下了这首绝世之作《将进酒》。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犹如大河一去不返,也犹如流水微小薄弱。人至中年的李白第一次感想熏染到了光阴流逝,不再年少的无力。
珍惜韶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对此,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韶光宝贵我们要纵情欢歌。陶渊明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光阴易逝,我们应趁年富力盛之时自强自勉。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经典确当属《增广贤文》中的那一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普通易懂,且读来朗朗上口,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启蒙名篇。时至今日,还常被人提起,用以劝诫人们要惜时如金,不可摧残浪费蹂躏韶光,荒度岁月。
但你知道吗,这句“一寸光阴一寸金”最初来自一首唐诗,它的下句也不是“寸金难买寸光阴”。
《白鹿洞二首 · 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比较于传世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前半句“读书不觉春已深”名气要小得多。不过,整首诗和现在盛行的意思同等,都是在劝诫大家要珍惜光阴,勤奋读书。
墨客说他由于收视反听读书,都没觉察到已经到了暮春时节。每一寸光阴都像黄金一样宝贵,不忍摧残浪费蹂躏。
若不是有道友来逗笑,他还在深入研究周公和孔役夫的笔墨和教导。
在这里,墨客创始性地将光阴与黄金联系在一起,并以“寸”来衡量二者。这不禁引人思考,韶光为何能用“寸”来衡量?为何不说“一厘”、“一丈”?
实在,这与古代的计时仪器——圭表标准有关。
有史料证明,早在数千年前,远古先民就创造了,树影的是非会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产生相应的变革。于是他们发明了天文仪器——圭表标准,通过“立杆侧影”来判断韶光。
所谓的圭表标准由“土圭”和“臬”(也称作表)两部分组成。利用时,将圭形尺平放在地上,两端各立一根标杆,也便是臬。
圭上的刻度是一寸一寸的,不同韶光,太阳在圭上投下的阴影长度是不同的,这便是所谓的“寸阴”。
人们根据阳光下标杆投在圭上的阴影是非,来推算时辰和节气。
那么诗中所说的“一寸光阴”究竟是多久?
若是按照12小时一昼来算,一昼是一尺,一尺有10寸,一寸光阴便是1.2小时,也便是72分钟。
夏季昼永夜短,冬季昼短夜长,一寸光阴的韶光也随之稍作增减。
由此可见,以“寸”来形容韶光,古已有之。
不过大家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但从来无人能用“寸金”买到“寸阴”。
生命无价,毛主席有诗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吾辈当谨遵先辈教导,珍惜生命,珍惜光阴,在有限的生命中,过无限广大的日子。永久诚挚,永久热爱!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