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作者简介

七语下第21课己亥杂诗龚自珍朗读常识点图文解读

龚自珍(1792~1841),字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二、故事背景

《己亥杂诗(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役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
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主座,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家眷,在来回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三、课文翻译

注释

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涯的样子。

吟鞭:墨客的马鞭。
吟,指吟诗。

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译文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墨客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四、问题归纳

1.赏析《己亥杂诗》的后两句。

后两句抒怀。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纵然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成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出息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己亥杂诗(其五)》写了墨客的几种感情?

紧张写了墨客的两种感情。
一是离去之感。
墨客由于敢于戳穿封建社会的阴郁、危急和统治集团的跋扈腐烂,以是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迢遥的南方,心情是愁苦忧郁的。
二是墨客并未屁滚尿流,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五、课文主题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墨客辞官离京时的繁芜感情,表现了墨客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同步练习】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悠悠(yōu) 怆然(zhuàng)涕下(tì) 岱宗(dài)

B. 未了(liǎo) 曾云(céng)决眦(zì) 伫立(zhù)

C.箫鼓(xiāo) 衣冠(guān)打门(kòu) 吟鞭(yín)

D.萋萋(qī) 涉足(shè)忧郁(yōu) 鸡豚(tún)

解析A项,“怆”应读“chuàng”

2.给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精确的阐明。

(1)独怆然而涕下(  )A.眼泪  B.鼻涕、

(2)齐鲁青未了(  )A.结束 B.不尽

(3)阴阳割昏晓(  )A.玄色   B.晕厥  C.阴暗

(4)会当凌绝顶(  )A.恰逢  B.该当会 C.终当,终要

3.下面利用了对偶修辞手腕的一项是( C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造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附近意思的修辞手腕。

4.按原文内容默写。

(1)《望岳》中表现杜甫勇于攀登、俯视统统的年夜志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飞来峰》中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游山西村落》中景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

(4)《己亥杂诗(其五)》中表达墨客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7题。

望  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颂了泰山的雄伟气候,意境开阔。

B. 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墨客瞥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 颈联写了望岳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墨客归隐山林的志趣。

D. 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墨客“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解析C项,“归隐山林的志趣”有误

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杜甫的《望岳》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列剖析缺点的一项是(B)

A.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 写出了泰山的憨实与苍凉,表达了墨客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情特点。

C. 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想熏染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墨客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 诗歌措辞精练真切,如“钟”“割”,充分表示出墨客“语不惊人去世不休”的创作追求。

 解析B项,诗歌表达了墨客勇于攀登、俯视万物的年夜志和气概。

4、古人写山的诗句很多,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关于“山”的诗句。

示例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3)绿树村落边合,青山郭外斜。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10题。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包含着若何的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挡,不被面前的困难吓倒。

9.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墨客的自傲,表达了墨客不怕统统邪恶势力阻挡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面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挡变法的小人或统统阻碍历史提高的势力。

C.墨客登高了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墨客改造政治的年夜志壮志,又表现出墨客归隐山野的抵牾生理。

解析这首诗借景抒怀明理,表达了墨客高瞻远瞩,对出息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困难、立志改造的政管理想,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10. 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腕。
试剖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活气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
后两句抒写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的主旨。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1~12题。

过  湖[宋]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喷鼻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1.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早春时节,墨客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喷鼻香,梅花悄然飘落。
举头望去,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12. 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墨客若何的感情?

表达了墨客愉悦、快乐的感情。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雨  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纭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3、这首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

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14、这首诗的末了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疑”是“疑惑”之意,墨客望着“纷纭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遐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
“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墨客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