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字画本为一体。
墨写古人诗意,图说文人情怀,是历代画家乐此不疲的雅事。
诗情画意的场景是悦目怡情的:高士踞坐在松下听泉,有鸟群飞行在雨雾缥缈处,蜿蜒的山径走来携琴的故人故友;或者,是一叶小舟荡于绝壁下,留白的地方不着一痕,山水云气里已经是涛声如震……诗中有画,以是高山水流,曲径通幽;画中有诗,以是微花低吟,竹叶有锋。
诗情画意的笔墨交融,给中国人一方彼摄相因的精神桃源,人与万物自然生息,天下灵性往来加持。

这样的画面看得久了,不知不觉就走回了古时的文人情态,明知做不成画中渔樵,也痴情于那种行走山林的洒脱通脱,心甘情愿在诗画中安妥心灵。
同时,这样的画面看得多了,内心深处也会生出许多怅惘:同样的词意,同样的笔墨,经由历代画家的皴擦渲染,逐渐地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构图。
特殊是今人画的古人诗意图,笔墨还在,图形仿佛,但短缺了文化的神会与精神的谅解,也就短缺了情绪的蕴涵和人格的风标。
就彷佛在喧华的阛阓里听到一首古琴曲,音韵仿佛,情态不复,心中终是惘然。

惘然终归惘然,无奈内心里终是不甘,期待着还能看到让民气旌摇动的诗韵图画,能谛听诗画中几不可闻的妙音天籁,洒落如光风霁月,依然可入我眼我心。

大概是天随人愿吧,庚子深秋,与王明明师长西席等一众好友偕游闽浙,逐日流连山海之间,看溪涧水流,鸟飞花落,谛听岁月深处风声入林,恍惚间,已然循着溪山往迹,走回了唐宋的诗词胜境。
那天午时,我们溜达在雁荡山径,秋色澄澈,鸟去林寂,明明师长西席拿出随身携带的IPAID,给我看他刚刚完成的100开古人诗意图册。
一幅幅图画次第展开,纵然是隔着电子屏幕,那久违的文人气息也已随着墨色淋漓于面前。
静穆的空谷中,小龙湫滴滴答答的流瀑宛若谁在吟诵:

无边诗境入画来王明明前人诗意图赏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多么美好的画面:春天的山谷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着花瓣。
月光像瀑布一样,从四面八方泻落下来,月色与水光一起升腾,竟然惊动了栖息的小鸟。
山涧中鸣响的是鸟鸣?是水声?还是西人德彪西的《月光曲》?朦胧的月夜里,依然可见坚韧的荆蔓,在乱石间无拘无束地丛生疯长,喻示着生命的势力。

——这是王明明的《鸟鸣涧》。
他以大写技法营造出瀑布形态的千变万幻,再把飞鸟、山涧、藤蔓和谐地纳入不雅观者的视野 ,物象丰富而不冗杂,笔墨致密而又灵秀,给人一种沉静悠远、清寂恬淡的精神享受。
在这里,他不是大略地以水墨摹写王维诗意,而因此水墨作为措辞,在情绪的深处和文化的高处,同王维进行的时空对话,是古今文人的精神抵牾与融通。
在他的笔下,诗与画是一个喷鼻香天下里的两茎幽兰,含道飞舞,彼此相应,在寂静的山谷里超然逸出。

在当代画家王明明的情绪深处,是和唐代墨客王维灵犀相投的。

在中国文化史上,王维最主要的造诣是首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形成了气韵生动的美感。
从王维开始,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主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而在王明明这里,他把诗意融入画境,诗的蕴藉简远,洇化为画的蕴藉丰富,形成了清旷辽远的意境之美。
在他画王维的另一首诗意《竹里馆》中,月下操琴的高士与竹簧扶疏的场景水乳交融,积尘的心绪,彷佛早已被皎洁的月色洗得清凉透亮------这样的画面情境,和王维的诗意美学是同等的:淡远、和谐、深厚,似山野天籁,又不乏人间烟火,有形之象的背后,是意味无限的天下。

本来,王明明便是一位传统文化不雅观念极强的画家,他执意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探索当代国画艺术发展的脉向。
这些年来,他把目光略过旗帜招摇确当下向古代回望,在文人先贤的生活场景里,找到了水墨精神的栖园。
在他的100开古人诗意图中,这种怀古的情思,更是变成了溯古追今的文化对话:李白的浪漫高韬,杜甫的感怀济世,苏轼的洒脱豪迈,陶潜的隐逸闲适,成为他笔墨里一个个个性光鲜的人物形象。
那些形象,更像是一个个详细可感的老朋友,仿佛拍拍手,就能栩栩面前: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于是,才饮下杜工部新焙的热酒,王明明又酩酊大醉于李白的《将进酒》:

你看:滔滔黄河水,从天上银河泻落而来,画面上满是岁月翻滚的波痕。
岸边巨石上,李白站成了一尊雕塑,他举杯向上苍的姿态,从唐朝至今,陶醉了千年光阴------在这幅画上,黄河水占了上方四分之三的篇幅。
画家将李白安置在浊浪排空的空间环境里,以简劲的线条和有力的皴擦,烘染出墨客浪漫高韬的精神空间,那种“会当一饮三百杯”放浪不羁的意象迎面而来------

许多年前,我曾经在黄河壶口瀑布久久伫立,听凭飞溅的水雾凉凉地吹湿身体。
我感想熏染着岁月的风声、大河的呼吸、那些幽寂至深处的生命天籁,让我泪流不止。
在王明明的《将进酒》诗意图里,我再一次感想熏染到了黄河的抚摸,体会到冲击心壁的浪飞涛渲——这是那些矫揉造作的图式化制作所无法带给我的真实的内心感想熏染。

法国作家雅克·马利坦曾说过:“诗是所有艺术的神秘生命。
”诗歌可以引发艺术家的灵感,一幅好的诗意图创作,会把墨客、画家和不雅观者的感情调动起来,产生审美的同频共振,诗即是画,画即是诗,人在画中,画在韵里。
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

王明明师长西席无疑深谙此道,在他的古诗意作品中,时候洋溢着深厚蕴藉的文化关怀与浪漫超逸的诗意精神。
他充分认识到“诗意”对中国画创作的主要代价和意义,看重“引诗入画”,对历代墨客名作精读细研,其间,加入了他对历史、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和体会,融入了即时的自我精神情绪。
在创作中,王明明乐于通过独出己意的构图深化诗歌的意境,并通过画意强化诗境。
这样一来,他的绘画在立意、造境上局呈现出浓得化不开的诗意氛围和哲思境界。

幽美的诗词审美意境、浪漫的抒怀基调和强烈的主不雅观表现色彩,构成了王明明绘画独占的特质。
他的这种“诗画”特质,是通过精严的创作呈现的。

与一样平常意义上的文人画不同,王明明很少“逸笔草草”。
他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在于通过精严的笔墨所表现出的深厚精神内涵。
比如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松树是画幅的主角,他用浓墨重写出遒曲攀延的古松,以细笔略写出松树下童叟两人,老者颔首讯问的姿态与稚童负责回答的描述相映成趣。
而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用淡漠晕染出深深的云雾,那里,是一个虚静廓落的天下------这幅作品,造型严谨而不失落空灵,法在个中又不失落于度。
可以说,王明明的每幅作品,都是妙设巧造的结晶, 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笔简神完,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
他追求蕴藉而丰富的画面韵味,意境清旷苍秀,蕴藉悠远。

在创作中,王明明特殊把稳人物与景物的感情贯通,以景物烘染人物的内心情绪,同时,以人物的情态“传染”给自然,授予景物以生气。
在他的古人诗意作品中,人物无论大小,都是作品的中央。
以是,他特殊把稳把握人物的内在情绪,把生动真切的形象放置在自然环境里,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中国绘画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赤壁怀古》中,一截森严的石壁耸立在画幅的右侧,听凭滔滔东逝的江水不断冲击。
一条小船从迷蒙的远处划来,船上人意态从容,遥望远方,若有所思-----浩渺的江天、静默的石壁、移动的船和吟咏的人,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天下。
而画中的苏东坡,脸庞清和惬意,神采坚毅,表现出乐不雅观、豪迈的人生态度和丰富深厚的内心天下。
在这幅画里,我还彷佛看到了画家王明明寄寓的隐逸之思与超迈之情——你看,云雾远处的繁华、富丽、诱惑,苏东坡都弃绝了,他选择的是摆脱滞碍,没有约束的清闲优游。
人生沉浮,世事莫测,我自乘一叶扁舟,任风吹,随浪摇,吟风啸月,随意西东。
性灵的自由,意志的恒定,精神的丰裕,在这里都俱全了,仰天一啸,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多么畅怀的情境,艺术家王明明真的是醉了,他沉醉于唐诗宋词的阆苑,和神交已久的老朋友们,或竹林清谈、或渔隐汀州,或抚松望月,或对酒当歌。
在这样的太虚境中,人生的统统浮华都开始退隐,心灵进入廓落通透的大宁静。

然而,神游于古人诗意中的王明明,和他的超过时空的好友们一样,内心深处实在是孤独的,他们也想家了。

在中国的精良古诗词中,怀乡,是永恒的主题。
人生便是一段旅程,做官和归隐,一贯是文人士大夫们殊途同归的空想选择,而故乡,便是他们安妥身心的归园。
故乡,是远行者窖藏的老酒,一旦喝下去,吟出的便是剑气和月光。

王明明的故乡是山东蓬莱,那是一个仙气环抱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在那里生活过。
蓬莱,是他籍贯中的故乡。
在他图写古人诗意的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一贯在苦苦探求着心中的故乡——他画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良田美宅,隐约雨雾中;他画王安石的《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几间茅屋临水而驻,“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他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叶小舟,飘摇于画幅的右上角,那幽草丛生的野渡不便是他的出发地?

对付艺术家王明明来说,故乡,不是一个明确的地理观点,而是一个精神故宅,他的故乡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瓜州,是“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的赤壁,是“洞在清溪何处边”的桃花溪……他画“明月松间照”的松,画出一派凌然迎迓月光,那是故宅人格高标的象征;他画“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竹,清正有节,飒飒有姿,那是故宅洒脱高逸的象征;他画“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层叠的岩石如骨骼强健,那是他仰之弥高的伟丈夫。

沉醉于古人诗意中的当代艺术家王明明,有着异于凡人的文化复苏。
他透过诗化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传统古典文化的存在,呈现了一个天人合一、可以安妥灵魂的文化故宅。
有了这个故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是神怡气定的。
而这,或许便是王明明古人诗意图系列作品真正意义所在。

在一个鼓噪暴躁的时令里,看王明明的画,觉得好比走进自然的山野,秋水澄澈,朗月清风,一条幽寂的小路,通向鸟群归栖的树林。
林尽水源处,天光如水,桃花残酷。
那是我们世代垦植的物质家园,也是精神的诗意归宿。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作者与王明明师长西席(右)于泰山

壹点号支言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