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期间,善卷师长西席历经尧、舜、禹时期,是上古贤士,被尊奉为道德先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精良的文化品牌。相传尧帝曾拜师善卷,请教治国之策;舜让王位于善卷,他不受王位而避之深山至宜兴。由此,善卷隐居的山与洞,命名为“善卷山”“善卷洞”;据历史记载,北宋真宗赵恒曾敕封善卷墓为天子墓,并有禁止采伐善卷墓边森林的公告。中国历史上最早有龙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期间。据《尚书·禹贡》记载,夏代著名的治水英才大禹受命治水,创造三苗为患。曾在宜兴特有的西氿、东氿、团氿目睹过湖泊中九条巨龙相互嬉戏,个中一条巨龙还持着一颗珠子在嘴里玩耍,后人称之为“九龙戏珠”。
事后,大禹鸿运高照,在宜兴“三氿”偶遇善卷师长西席,深为其人品学识冲动,即向其请问治水之策和伐兵之道,并诚恳约请善卷辅他治水,出兵攻打。善卷道:“山野之性,无志功名久矣,况百岁衰龄,行将就木,哪里还能出而驰驱?但愿三苗早日授首,荆州早日治平。某得归还故乡,去世正首丘,那便是受崇伯之赐了”。“自古正义之师无往不胜,但师出要有名,你可以治水为名,在途中见机破苗。”大禹采纳了善卷师长西席的策略。在治水途中,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从此,三苗在历史记载中就被消逝了。大禹治水终得胜利。
二、据《国山碑》史料记载,孙吴天玺元年(276年),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发生地震,震前发生地声、地光等非常征象。在离墨山上山体在地震浸染下发生岩石挤压碰撞,致使“大石自主”,一块有十余丈的巨石竟然自己直立起来,也使善卷洞的小水洞开裂30余米,称“吴自主立大石”。听说洞中当时一条白蛇逃走了,被称为“白龙腾空”。当地官僚和朝臣们知道后,视为吉祥大瑞,向孙皓上表献媚。孙皓为稳定民气,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此视作上天保佑孙吴的大瑞,于是叮嘱消磨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举行封禅仪式,将离墨山封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刻石立碑以记,称为“国山碑”,掩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坚信自己将统一天下。
《国山碑》形状呈圆鼓形,也称囤碑,高2.35米,围宽3.3米,四周刻篆书写的封禅文辞,内容多为祥瑞颂德之辞,计有43行,每行25字,共1026字,碑文除了为孙皓歌功颂德之外,还罗列了麟、凤、龟、龙、青猊、白虎、丹鸾、嘉禾、甘露等100多种瑞祥之兆。碑文由吴国中书东不雅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著名书法家苏建所书,属“亦篆亦隶”书体,其用笔意在秦篆汉隶之间,起笔苍劲,落笔圆浑,行笔圆转而体势方整,结体宽博而气势开张,具有主要的文化遗产代价。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张公洞是真龙出没的地方,称为“活龙宝地”。洞内深渊奇崛,终年云气弥漫,腾云驾雾,气势非凡,或鬼斧神工,或层峦叠嶂,或稀奇古怪,或千沟万壑,或嶙峋怪石,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巨龙藏身于云海间,溶洞最精华的大厅古称“海王厅”,传说是龙王居住的地方。历代帝王认为是活龙宝地。
北宋真宗赵恒、宋神宗赵顼曾两度派钦差持玉简封龙,称“投龙”。洞内有北宋文坛领袖苏东坡亲笔所书的“熙宁楚泰奉敕投龙处”的石碣。唐·韩熙载云:“青龙将关尹重来,白马共胡僧却去”诗句;唐·灵一衲子《宿洞灵不雅观》:“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龙”;宋·邵刚《盂峰抒怀》:“瑶宫秘紫气,蛰龙潜深渊。会当冲霄去,平地闻惊雷”;宋·蔡肇《洞灵不雅观》:“赤乌方喜灵坛建,白马俄惊梵宇迁”;元·张雨《同张德常游张公洞》:“牵骡步步蹋石髓,投龙每每祝金环”;明·吴云《游张公洞》:“我欲步虚穷睇盼,云深直恐伏虬龙”;明·何栋《游张公洞》:“金膏不流,玉屑可炊,龙性难羁。”听说,龙不敢不受封,受封后自然不敢再作乱了。以是,张公洞、洞灵不雅观一贯安若泰山,喷鼻香火兴旺,无论是阳春三月,还是金秋十月,都是车水马龙。
四、唐·李蠙,于咸通八年六月十五日向懿宗天子年夜方陈奏《请自出俸钱收赎善权寺事奏》:“臣大和中在此习业,亲见白龙于洞中腾出以为雷雨。”注释为唐代大司空李蠙年轻时,曾在宜兴善卷后洞,齐高帝赎买祝英台旧宅所建善权寺借榻读书,有一日就亲眼见到水洞有“白龙”出没。
唐·李戡《陪侍叔相公游善权》:“洞中龙气寒侵骨,石上增谈露入心”;;清·谢方连《善权小水洞》:“石睛闻雨滴,窦冷欲生风。惟恐弹琴久,潭深起白龙”,这些绝妙古诗阐述的便是在善卷洞“水洞隐白龙”的一段佳话,都来源于唐代大司空李蠙。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前文所述的两处溶洞供职时,多次与宜兴第一任洞主储烟水先生长西席谈天对话,讲述两洞古今轶事,个中“水洞隐白龙”的一段佳话让我影象犹新。听她父亲(储南强)说,据当地老人们口口相传善卷洞“水洞隐白龙”的故事。多亏江阴地质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三番五次到洞内外窥伺剖析,末了,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便是由于洞内与洞外独特的景象环境所形成的。
当洞外的干热空气进入水洞中,与洞内的湿冷空气对流碰撞时,就会使水汽凝集而成雾气,这雾气有时就像一条长长的“龙”在洞口飞舞。这样,徐霞客为“水洞隐白龙”揭开了千年奥秘,给当地百姓恍然大悟。还叮嘱当地百姓,洞内没有白龙,连水蛇也莫得,只管畅嬉戏耍。与此同时,她父亲还特邀当时在上海演出的德国海京伯马戏团来洞捕捉“白龙”,结果空空如也。这就有力印证了徐霞客的科学论断,彰显了徐霞客凭借自己的严谨科学考证和独抒性灵的文学风范,为人们揭密了千年地质的奥秘与着迷。
“龙”神秘而有趣,人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在,龙在中国传统中是一个主要的文化符号,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完备是人们凭想象构思的一种动物,反响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湛。它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如《周礼·夏官》云:“马八尺以上为龙。”又《山海经》曰:“马实龙精。”在古人心目中,马具有龙性,龙马文化便是中原文明的标志,朝气勃勃便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保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由此,今年龙年里,宜兴人们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和调龙灯、游龙船、赛龙舟等形式祈龙赐福、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产,带来福星高照与繁荣昌盛。(作者陈宝明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原梁祝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曾长期在江苏宜兴市的善卷洞、张公洞风景区事情,图文编辑何小兵)
原创内容 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