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东坡的著名婉约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转头,有恨无人省。

十六首诗词中的更漏用法百变是婉约诗词中的最佳道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缺月”和“疏桐”,都是形容墨客此刻孤独的心情;“漏断”,是晚上17点多,以是说,“人初静”,晚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声也没了,墨客更觉得孤独了。
一个“漏断”,实在何止是漏断,墨客一颗期盼的心也断了念想。
墨客开罪流放,多么希望有人来安慰他,可惜“漏断人初静”,本日是不会有人来了。

2. 漏残

“漏残”,当然是指更漏要断未断的时候,如果“漏断”是凌晨5点多或晚上17点多,那么“漏残”则大致是是深夜3点多或下午15点多。
因此,写“漏残”的诗词,虽然婉约,但写得很美。

政治家兼文学奖王安石在《夜直》一诗中写到:

金炉喷鼻香尽漏声残,翦翦微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金炉喷鼻香尽漏声残,翦翦微风阵阵寒”,金炉的喷鼻香也尽了,更漏声也残了,由于是晚上,那么这个韶光点大概在深夜3点旁边,由于是早春,所有有“微风”,带着阵阵寒意。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那诱人的、让人无心就寝的、又让人有些恼怒的春色啊!
看看,月色悄悄的挪移了,春花的影儿也悄悄的上了栏杆。

再看宋代墨客秦不雅观的《牵牛花》:

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倚玉阑干。

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

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

牵牛花号称“清晨始开,日出已瘁”,以是,看牵牛花要在“银汉初移漏欲残”的时候,也便是深夜3点旁边,这个时候,牵牛花就像一个仙女一样,倚靠在玉阑干上,它的叶子就像仙衣一样,染得天边都是一片碧绿,它是一个“勤娘子”,见告人们要在清晨的时候不雅观赏它,由于牵牛花清晨开时,艳丽夺目,到中午便衰。

3. 漏尽

“漏尽”,实在跟“漏断”是一个意思。
宋代女墨客朱淑真在《大年夜》一诗中写到:

寒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寒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除夕之夜还未天亮,当然是“寒冬欲去”而未去;墨客又进一步说它“尚徘徊”,不愿意爽快的拜别;墨客独坐频斟守岁酒,一个人在守夜,在坚持。
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立时,一夜的腊寒,乃至是一冬的腊寒,将随着更漏的滴尽而逝尽;而十分的春色,将在清晨而来。
一句“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表达了墨客对辞旧迎新、迎春接福的神往!

南北朝墨客萧衍在《冬歌》中写到:

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

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

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

“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今晚的更漏将尽,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更漏将尽,这一年也就过去了,但万里之外的人儿,却还未归来。
“一年漏将尽”,第一层意思是,思妇又是一晚未眠;第二层意思是,思妇又是经历了一年的苦苦思念。
好个“一年漏将尽”,无尽的深意,尽在个中。

4. 漏长

一样平常来说,“漏断”的韶光点不是固定的,一样平常选取日出、日落或者以晨、昏韶光为计时起算点,这个出发点一年四季会有不同的变革。
以是,在春夏,“昼漏”会长一些,而在秋冬,则“夜漏”会长一些。

宋朝大词人晏殊在《蝶恋花·紫菊初生朱槿坠》中写到:

紫菊初生朱槿坠。
月好风清,

渐有中秋意。

更漏乍长天似水。
银屏展尽遥山翠。

绣幕卷波喷鼻香引穗。
急管繁弦,

共庆人间瑞。

满酌玉杯萦舞袂。
南春祝寿千千岁。

月好风清,更漏乍长天似水

“紫菊初生朱槿坠。
月好风清,渐有中秋意”,这个韶光该当是在秋初,以是有,“更漏乍长天似水”,秋初的夜晚,“夜漏”开始逐步变长,以是说是“乍长”。

宋代墨客陈允平在《宫词》中写到:

三十六宫春漏长,隔帘时送御楼喷鼻香。

倚笼尽日教鹦鹉,为我君前说断肠。

三十六宫春漏长,隔帘时送御楼喷鼻香

“三十六宫春漏长,隔帘时送御楼喷鼻香”,这里说的是春天的“昼漏”,以是说,“春漏长”。
春天鸟语花香,以是说,“隔帘时送御楼喷鼻香”。
“倚笼尽日教鹦鹉,为我君前说断肠”,可怜失落宠的妃嫔,尽日倚在鸟笼边,教着鹦鹉说话,尽说些断肠之类的话,希望鹦鹉能够为她把话带给君王。
一个“春漏长”,一个“尽日”,表达了失落宠妃嫔漫漫永日的煎熬 ,真是入木三分。

5. 漏催

“漏催”,可想而知,当然是指韶光过得很快,韶光催人的意思。
清代墨客陈文述在《夏日杂诗》中写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下了一夜的雨,酷热的夏天,终于能够睡一个清爽的觉了,可惜,终极是“玉漏催”,更漏的滴滴声将墨客从梦中叫醒。
一夜的雨声,一夜的清凉,一贯凉到梦里,让墨客一觉到天亮,起来一看,万支荷叶上,水珠滚滚,一阵清风吹过,送来了阵阵的凉意,啊!
秋天真的来了。

宋代词人吴文英在《夜行船·赠赵梅壑》中写到:

碧甃清漪方镜小。

绮疏净、半尘不到。

古鬲喷鼻香深,宫壶花换,

留取四季春好。

楼上眉山云窈窕。

喷鼻香衾梦、镇疏清晓。

并蒂莲开,合欢屏暖,

玉漏又催朝早。

并蒂莲开,合欢屏暖,玉漏又催朝早

“并蒂莲开,合欢屏暖”,写的是夫妇二人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只可惜“玉漏又催朝早”,玉漏滴滴,像是又在催丈夫早朝了,真是春宵苦短啊!

6. 漏短

“漏短”跟“漏长”对应,在春夏,“夜漏”会短一些,而在秋冬,则“昼漏”会短一些。
唐末的大才子韦庄在《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中写到: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惜主民气,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可以说,这是古往今来最好的劝酒词,“珍惜主民气,酒深情亦深”,比之今人常用的“感情深,一口闷”更狠,“感情深,一口闷”只是在谈论你我之间的感情;而“珍惜主民气,酒深情亦深”,则说如果你不干了这杯,便是和主人的感情不深,你看着办吧!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须知春宵苦短啊,不要嫌羽觞太满了,再不喝立时这酒席也就散了。

7. 漏迟

“漏迟”跟“漏长”是一个意思,都是指韶光过得很慢。
北宋女墨客魏玩在《系裙腰·灯花耿耿漏迟迟》中写到:

灯花耿耿漏迟迟。
人别后、夜凉时。

西风洒脱梦初回。

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
肠欲断、泪偷垂。

月明还到小窗西。

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灯花耿耿漏迟迟

“灯花耿耿漏迟迟。
人别后、夜凉时”,灯火通亮,韶光过得很慢,在这人分别的日子里,我每晚都无法入睡,夜也凉了。

“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又有谁知道我,就着单枕,皱着双眉,不能入睡呢?“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我是既恨你,又想你,你可知道吗?

一个“漏迟迟”,表达了女主人的煎熬心情!

清代墨客黄景人在《癸巳除夕》中写到: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千家笑语漏迟迟,一星如月看多时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一个“漏迟迟”对应于“忧患”,正由于“忧患”,以是墨客才觉得“漏迟迟”,哪怕是除夕,也以为日子过得很慢。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句也是跟“漏迟迟”对应,除夕无月,以是墨客“一星如月看”,一个“多时”,对应“漏迟迟”,表达了墨客的“忧患”意识。

8. 漏沉

“漏沉”跟“漏残”是一个意思。
更漏中有浮箭,原始的单壶型漏刻,壶中的刻箭随着水的外流而逐渐下沉,称为沉箭漏。
以是,“漏沉”也便是指浮箭沉到下面去了,也便是“漏残”了。
清代女墨客吴藻在《鬓云松令·漏沉沉》中写到:

漏沉沉,喷鼻香袅袅。

烛影移花,帘幕风来小。

试拍红牙歌水调。

尺半霜筠,吹得霜天老。

醉颜酡,开口笑。

丝竹中年,已觉输年少。

此境等閒看过了。

今后追思,又说而今好。

漏沉沉,喷鼻香袅袅。
烛影移花

这首惜时词写得非常好!
“漏沉沉,喷鼻香袅袅。
烛影移花,帘幕风来小。
试拍红牙歌水调”,形象的表达了墨客珍惜光阴,珍惜面前的情绪。
漏已残,但我人还是喷鼻香袅袅的,怎么韶光就过得这么快啊!

“丝竹中年,已觉输年少”,人到中年 ,就以为少年好。
而“此境等閒看过了。
今后追思,又说而今好”,等过了中年,今后追思,肯定又会说现在好。
这可这么办?珍惜面前啊!
就像杜秋娘说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9. 漏迢

“漏迢迢”,指更漏之声悠长,彷佛在提醒人们,韶光过去了。
五代墨客顾夐在《杨柳枝·秋夜喷鼻香闺思寂寥》中写到:

秋夜喷鼻香闺思寂寥,漏迢迢。

鸳帷罗幌麝烟销,烛光摇。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

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秋夜喷鼻香闺思寂寥,漏迢迢

“秋夜喷鼻香闺思寂寥,漏迢迢”,正是由于“思寂寥”,才显得“漏迢迢”,而“漏迢迢”,又在煎熬着女主人的心。
“鸳帷罗幌麝烟销,烛光摇”,一个“烛光摇”,何尝不是女主人的心在摇,在备受折磨。

“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更那堪,雨滴芭蕉,这就没有一个能让女主人舒心的静物,这叫她如何能安睡,只能无奈的听着“漏迢迢”,一贯到天明!

10. 其他

其他的更漏用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明代女墨客谢五娘在《春夜》中写到:

银烛烧残夜漏声,画屏喷鼻香案影孤清。

一庭春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

一庭春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

“银烛烧残夜漏声”,这句实在是“互文见意”,银烛烧残了,夜漏声也残了,漫长的一夜也要过去了。
但“画屏喷鼻香案影孤清”,画屏里,喷鼻香案旁,还是那个孤影清清。

“一庭春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可惜了这一庭的春色,没有人、没有心去欣赏;但女主人自己孤单,怎么舍得别人孤单,以是分付梨花伴月明,别让明月孤单了,也别人梨花孤单了,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孤单着。

清代墨客董元恺在《浪淘沙·七夕》中写到:

月牙一弓弯,乌鹊桥圜,

云帡缥缈度银湾。

天上恐无莲漏滴,忘怀更残。

莫为见时难,锦泪潸潸。

有人犹自独凭阑。

若果一年真一度,还胜人间。

天上恐无莲漏滴,忘怀更残

“天上恐无莲漏滴,忘怀更残”,天上恐怕没有更漏吧?不要担心漏残,尽情沉醉在相聚的光阴里吧!

“莫为见时难,锦泪潸潸”,不要为相见难而“锦泪潸潸”,天上没有更漏,不会漏残,更不会漏尽;而人间,却“有人犹自独凭阑”,以是说,“若果一年真一度,还胜人间”。